土壤孔隙三维构建与特征表达

土壤孔隙三维构建与特征表达

论文摘要

孔隙结构直接影响水分在土表及土体内的迁移途径及方式,决定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导水性等水力性质。研究土壤表土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我国区域土壤的侵蚀防治、环境保护和减少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模型是模拟孔隙内部结构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典型红壤为示例土样,综合应用序列切片法、数字图像处理特别是3S技术分析和识别了不同降雨历时的土壤微形态样本,并在VB 6.0的环境下开发建立孔隙网络模型,提取了孔隙拓扑结构,获取了孔隙空间结构特征定量表达。应用模型统计分析了次降雨过程中表土样本孔隙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土壤表土孔隙特征与土壤侵蚀过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应用形态学网络模型理论,结合孔隙空间拓扑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和设计,规定了设计约束,确定了适合描述土壤孔隙空间拓扑特征的的网络模型数据结构,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实现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模型研究了提高序列数字图像垂直方向分辨率的关键算法,以及切片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像元的连通判断问题,最后在空间拓扑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模型测试表明,此模型是孔隙结构特征的直接映射,再现了孔隙三维结构,它较真实反映了孔隙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能够定量获取孔隙拓扑结构特征。(2)在对孔隙空间结构拓扑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从孔隙结构对土壤中水及溶质的运移的影响作用角度,分析了孔隙的大小、连通性等特性,提出了能够评价孔隙结构特征的定量指标参数:孔隙等效直径、孔隙数量、孔隙度、孔隙有效长度、孔隙倾斜度、扭曲复杂度、孔隙连通度及水力半径,实现了各指标算法的计算。(3)结合所建孔隙网络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次降雨过程中等效孔径大于50μm红壤孔隙结构变化进行模拟与求解,得到了孔隙结构特征及在次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孔隙等效孔径来看:在所有降雨时段内,较小孔径孔隙数量较多,孔径为200~400μm的孔隙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在次降雨过程中,小孔径孔隙数量增多,大孔径孔隙数量减少,孔隙面积比减小;在各土壤微层次中,平均孔径逐渐增大,表土L1、L2层的土壤孔隙由于受到雨滴的直接打击,变化最为明显。通过对有效长度大于2.5 mm孔隙的三维指标统计分析可知:示例土壤中孔隙结构各指标都有其分布规律,并随着降雨时间的延续呈规律性变化。由于是扰动后填充的土壤,供试土样中大孔隙较多,大孔隙度为4~7%。土壤中孔隙的结构非常复杂,绝大多数孔隙网络的扭曲复杂度τ在1~2 mm/mm范围内;土壤的连通性较高,平均欧拉数在0.2~0.8范围内,大部分孔隙水力半径在0.05~0.1 mm范围内。孔隙网络倾斜度δ大致在45°以内,表明孔隙在垂直方向上有较好延伸。具有较大有效长度的孔隙各项参数均大于其他孔隙,有效长度30~40mm的孔隙τ值可达到6.5mm/mm,R值可达0.18mm,虽然这部分孔隙数量很少,但对土壤中水及溶质的传导能力影响较短孔隙要大的多。三维指标在降雨过程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次降雨前期,孔隙度、水力半径持续减小,孔隙倾斜度、扭曲复杂度、欧拉数增大,表明孔隙连通性、传导性随降雨时间的延续而降低,对水及溶质的传导能力变小,在降雨后期,各指标趋于稳定,此时土壤形成致密层,阻碍了水及溶质的传导。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在对孔隙结构空间数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孔隙网络模型计算的土壤孔隙特征指标,建立了能够真实反映孔隙拓扑结构的孔隙网络模型。对模型的应用表明红壤孔隙结构在土壤侵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此研究有利于丰富孔隙拓扑结构的研究理论和进一步拓展土壤侵蚀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揭示侵蚀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土壤大孔隙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2.2.2 孔隙模型研究现状
  • 2.2.3 孔隙网络模型
  • 2.3 小结
  • 3 研究的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4 土样制备与数字图像识别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土样制备
  • 4.3 序列数字图像识别
  • 4.3.1 计算机软硬件配置
  • 4.3.2 数字图像预处理
  • 4.3.3 图像二值化
  • 4.3.4 孔隙重心提取及图像格式转换
  • 5 网络模型建立与表达
  • 5.1 模型结构与开发平台
  • 5.2 孔隙结构定量表达
  • 5.2.1 孔隙等效孔径
  • 5.2.2 孔隙数量与孔隙度
  • 5.2.3 孔隙倾斜度
  • 5.2.4 孔隙有效长度、孔隙扭曲复杂度
  • 5.2.5 孔隙连通度
  • 5.2.6 水力半径
  • 5.3 网络建模
  • 5.3.1 概要设计
  • 5.3.2 图像读入
  • 5.3.3 Z轴插值
  • 5.3.4 平面聚类
  • 5.3.5 连通判断
  • 5.3.6 网络构建
  • 5.3.7 数据输出及界面显示
  • 6 参数定量表述
  • 6.1 孔隙等效孔径
  • 6.2 孔隙数量与孔隙度
  • 6.3 孔隙倾斜度
  • 6.4 孔隙有效长度及扭曲复杂度
  • 6.5 连通度及水力半径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孔隙网络模型
  • 7.1.2 参数定量表述
  • 7.1.3 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低温区孔隙混凝土细观损伤数值模拟分析[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2].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在煤的孔隙中运动特性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3].一种透明土孔隙液体配置方法及装置设计[J]. 机械工程师 2020(09)
    • [4].微纳米孔隙中页岩气流动与扩散规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4)
    • [5].大孔隙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4)
    • [6].基于3D打印透明微细孔隙模型的多孔介质渗流规律[J]. 煤炭学报 2020(08)
    • [7].纺粘非织造布孔隙形状的定量分析[J]. 纺织学报 2015(08)
    • [8].用镀层孔隙表征外壳耐腐蚀性的方法探讨[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2(05)
    • [9].页岩孔隙研究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12)
    • [10].大孔隙对多孔介质导热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11].复合材料孔隙形貌特征对超声波散射衰减影响的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 2010(14)
    • [12].定向孔隙多孔储油介质的制备与评价[J]. 润滑与密封 2020(09)
    • [13].基于图像识别的粉煤灰渗透率计算方法[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14].真空导入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孔隙含量的影响[J]. 材料工程 2012(10)
    • [15].碳酸盐岩孔隙分类方法综述[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08)
    • [16].孔隙散射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2)
    • [17].氦孔隙仪的改进及应用[J]. 石化技术 2017(08)
    • [18].厚截面复合材料局域孔隙超声检测方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6)
    • [19].基于核磁共振的水平井开发孔隙动用机理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0].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 沉积学报 2011(03)
    • [21].不同大孔隙深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5)
    • [22].基于二维渗流方程的微纳孔隙材料渗透率反演求解[J]. 化工学报 2019(S2)
    • [23].煤的大孔隙网络模型提取及气-水两相流运移模拟[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0(06)
    • [24].煤粒孔隙的分形模型与分形特性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7)
    • [25].残余油微观分布定量化解释及孔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31)
    • [26].煤介质孔隙网络特性研究[J]. 煤炭技术 2015(11)
    • [27].“多级孔隙最优充填”暂堵方法与现场试验[J]. 石油钻探技术 2012(05)
    • [28].漏泄同轴电缆编织孔隙内磁场的分布[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1(01)
    • [29].孔隙流动数值模拟建模方法及孔隙流速分布规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07)
    • [30].基于压汞法的煤岩各段孔隙的分形特征[J]. 金属矿山 2011(09)

    标签:;  ;  ;  ;  

    土壤孔隙三维构建与特征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