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占头颈部肿瘤的11.9%,癌多于肉瘤,最常见的是鳞状细胞癌,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55.3%,好发于鼻腔及上颌窦。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反复炎症刺激、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良性肿瘤恶变、外伤等。多数学者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突变、多因素参与引起的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但是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有研究表明,EGFR受体家族中的EGFR、C-erbB2在喉、下咽、舌的鳞状细胞癌发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本次实验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并结合病理特征的分析,对鼻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目的】1.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比较,及其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不同病理分化组间的分析,探讨这几种生物学标志物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2.通过对EGFR及Ki-67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由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成的鼻鳞状细胞癌及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比较,探讨EGFR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及恶变中的意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对12例鼻息肉组织,17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其中7例是由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所致;高度分化7例、中度分化6例、低度分化18例),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EGFR、C-erbB2以及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的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3%、11.76%、8.33%,三者之间过度表达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6);C-erbB2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81%、5.88%、0.00%,三者之间过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Ki-67阳性细胞标记指数均数分别为35.399%、16.874%及7.651%,三组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2.EGFR、C-erbB2及Ki-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高度、中度、低度分化组间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57%、33.33%、66.67%,三者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45);C-erbB2的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4.29%、16.67%、33.33%,三组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527);Ki-67表达阳性细胞标记指数的均数分别为33.203%、34.037%、36.707%,三者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853)。3.EGFR、Ki-67在鼻息肉、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由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而致的鼻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EGFR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11.76%、57.14%,三者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Ki-67表达阳性细胞标记指数均数分别为7.651%、16.874%、35.298%,三者之间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1.EGFR及C-erbB2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是鳞状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两者的过度表达阳性率随着癌肿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有增高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故尚不能作为评价癌肿恶性程度的指标。Ki-67作为一种细胞核增殖抗原的标记物,在本次实验中能比较客观的反映鼻腔鼻窦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度,可作为检测病情、判断病变危害性的客观指标。2.通过本次实验发现EGFR还有可能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复杂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但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关系;Ki-67可作为判断组织细胞增殖活性的较可靠的核标记物,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程度的判断,以及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鳞状细胞癌论文;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论文; 抗原论文; 鼻腔鼻窦论文; 免疫组织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