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氯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梯度共聚物,Monte,CarIo模拟,表征,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对氯苯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石英,秦雪莲,国玉梅,谢美然,张以群[1](2007)在《对氯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序列结构的~(13)C-NMR表征及动态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梯度共聚物是微观组成沿着大分子链长方向从一种单体占主导地位变化到另一种单体占主导地位的共聚物。对于共聚物结构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序列结构,从序列结构可以得到组成结构。本文以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单体对,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利用单(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7-10-01)
李静[2](2007)在《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运用核磁共振方法(NMR)对由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得到的具有“活性”聚合特征的对-氯苯乙烯(S)和丙烯酸甲酯(M)梯度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1H、~(13)C核磁共振方法和对羰基~(13)C峰峰面积的拟合积分研究了共聚物的单体以及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序列结构的组成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并计算了共聚物中分别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SMS、SMM/MMS及MMM)和以S为中心的叁元组(MSM、MSS/SSM及SSS)序列结构的瞬时生成概率,即在某一时间点或转化率上分子链末端生成某种叁元组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链中S和M单体累积含量随着转化率的增大分别表现出减小和增大的梯度变化趋势,叁元组微观序列结构的变化趋势中,MSS/SSM、SMS、SSS呈现出单调下降的梯度变化,MMM呈现单调上升的梯度变化,而MSM和SMM/MMS则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呈现下降。核磁共振的实验和瞬时生成概率的计算在研究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序列结构的含量变化中,得到了相同的规律。为了验证瞬时生成概率在ATRP体系中的可应用性,又以ATRP体系下对-氟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的梯度共聚物为例,运用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对根据上述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瞬时生成概率和NMR实验的方法在表征梯度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含量变化规律上是一致的,两种方法具有相辅性。在对对-氯苯乙烯(S)和丙烯酸甲酯(M)梯度共聚物羰基~(13)C峰峰面积的积分和计算中,采用了DM2002对各组峰进行拟合,发现当用七个峰对叁组羰基~(13)C峰进行拟合时更接近实际谱图,应该是对应于更精细的五元组序列结构,根据它们的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关系以及相应的瞬时生成概率的计算,本论文对这七个小峰进行了指认。(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许风玲[3](2006)在《ATRP体系下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实施了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单体对梯度共聚物制备的实验,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以MBP引发体系,CuBr/PMDETA为催化体系,在90℃进行本体聚合,研究该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单体消耗与时间,转化率与分子量呈线形的关系,计算出聚合过程中一个增长链端处在活性态和处在休眠态的时间之比,即活/死比,其大小约等于10~(-5)。研究了聚合过程中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散宽度随转化率的关系:分子量分布随着反应程度的增加而略微增加,分子量分散宽度小于1.25;扩链反应证实通过该种聚合方法,所得聚合物是活的高分子,有进一步引发新单体进行聚合的活性。通过分析共聚物组成,得到单体竞聚率(r_S=1.20,r_A=0.09)。利用单体竞聚率差别,用一次投料法合成梯度共聚物。 通过~(13)C核磁共振对不同转化率下的梯度共聚物的序列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在共聚物的~(13)CNMR谱图中,季碳(苯环1号碳)振动峰和羰基振动峰是共聚物序列分布的敏感峰。通过分析特征峰,确认了以p-ClSt为中心的叁元组和以MA为中心的叁元组振动峰位置。对特征峰的谱峰强度进行积分,得到各个叁元组的相对浓度,利用得到的叁元组相对浓度,通过计算得到各个二元组的相对浓度,并获得了各元组相对浓度随转化率的变化的规律。为了表征梯度聚合物的梯度结构,我们定义了一个物理参数,梯度指数(I),I等于梯度分子中某组分均聚叁元组浓度与该组分一元组浓度之比,与相同单体对,组成比为1:1稳态马氏链的该组分叁元组浓度与该组分一元组浓度之比的比值,并利用梯度指数(I)表征了各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梯度分子,结果证明利用梯度指数(I)表征梯度聚合物的梯度结构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6-01)
吴美芝,李晓如[4](2005)在《季铵盐催化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季铵盐PTCA作相转移催化剂,通过Henry反应,在醋酸铵/冰乙酸条件下,催化对氯苯甲醛与硝基甲烷缩合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考察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佳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比等对反应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以季铵盐PTCA为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料比为对氯苯甲醛∶硝基甲烷∶PTCA=1∶1.8∶0.04,反应温度为78℃,反应时间为2h,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率达74.25%。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PTCA是一种优良的相转移催化剂。(本文来源于《江苏化工》期刊2005年02期)
李晓如,杨辉,赵金尧,李桂银[5](2004)在《季铵盐催化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季铵盐PTCA作相转移催化剂,通过Henry反应,在醋酸铵/冰乙酸存在的条件下,用对氯苯甲醛与硝基甲烷缩合合成β 硝基对氯苯乙烯。研究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物料量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PTCA是一种优良的相转移催化剂;以季铵盐PTCA为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料量比n对氯苯甲醛∶n硝基甲烷为1.0∶1.8,反应温度为78℃,反应时间为2h,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率达74.25%。(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禹茂章[6](1985)在《用格氏偶合法由对二氯苯制备高纯度对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单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北兴化学公司开发了以对二氯苯为起始原料,用格氏偶合反应(Grinard Couplingreaction)合成对氯苯乙烯(简称为PCST)的技术,以及由PCST衍生的对二乙烯基苯(PDVB)、对乙烯基苯基二苯膦(PSDP)、对乙烯基苯甲酸(PVBA)等叁种单(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1985年18期)
对氯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运用核磁共振方法(NMR)对由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得到的具有“活性”聚合特征的对-氯苯乙烯(S)和丙烯酸甲酯(M)梯度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1H、~(13)C核磁共振方法和对羰基~(13)C峰峰面积的拟合积分研究了共聚物的单体以及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序列结构的组成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并计算了共聚物中分别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SMS、SMM/MMS及MMM)和以S为中心的叁元组(MSM、MSS/SSM及SSS)序列结构的瞬时生成概率,即在某一时间点或转化率上分子链末端生成某种叁元组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链中S和M单体累积含量随着转化率的增大分别表现出减小和增大的梯度变化趋势,叁元组微观序列结构的变化趋势中,MSS/SSM、SMS、SSS呈现出单调下降的梯度变化,MMM呈现单调上升的梯度变化,而MSM和SMM/MMS则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呈现下降。核磁共振的实验和瞬时生成概率的计算在研究以M为中心的叁元组序列结构的含量变化中,得到了相同的规律。为了验证瞬时生成概率在ATRP体系中的可应用性,又以ATRP体系下对-氟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的梯度共聚物为例,运用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对根据上述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瞬时生成概率和NMR实验的方法在表征梯度共聚物微观结构的含量变化规律上是一致的,两种方法具有相辅性。在对对-氯苯乙烯(S)和丙烯酸甲酯(M)梯度共聚物羰基~(13)C峰峰面积的积分和计算中,采用了DM2002对各组峰进行拟合,发现当用七个峰对叁组羰基~(13)C峰进行拟合时更接近实际谱图,应该是对应于更精细的五元组序列结构,根据它们的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关系以及相应的瞬时生成概率的计算,本论文对这七个小峰进行了指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氯苯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1].石英,秦雪莲,国玉梅,谢美然,张以群.对氯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序列结构的~(13)C-NMR表征及动态MonteCarlo模拟[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7
[2].李静.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微观结构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许风玲.ATRP体系下对氯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吴美芝,李晓如.季铵盐催化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J].江苏化工.2005
[5].李晓如,杨辉,赵金尧,李桂银.季铵盐催化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禹茂章.用格氏偶合法由对二氯苯制备高纯度对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单体[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