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反思
作者简介:叶燕琴,任教于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情境就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数学内容的桥梁。所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成了教师努力的方向。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情境的英文是Context,它的意思是上下文、前后有关联的东西,这代表了教学时创设的情境要关注整堂课的结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谐统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实践操作来构建学习情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一般规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布置“比一比,看谁做的圆锥像!”上课时,同学们拿出大小不同的圆锥,笔者先表扬他们,然后让他们观察同桌的圆锥有没有不同之处,有些同学发现做成的圆锥有重叠部分。
学生通过剪一剪、做一做等活动,不仅发现圆锥与扇形的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交流,在互动中水到渠成地构建了一种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为突破后面本课时难点(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3.创设游戏性问题情境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好的游戏情境既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又可以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将班级的过道抽象成一条直线,将每位同学抽象成一个点,现在以这条直线为对称轴,老师报一个同学的名字也就是确定一个点(报到名字的同学立刻起立),请表示其对称点的另一位同学立刻站起,并快速回答:“我叫某某某,我是某某某的对称点。”……学生兴致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活跃。抢着说“我来,我来”,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4.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开放题一般不指明问题的结论或相关条件,通常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多次尝试后发现某种规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多方联想。对于思路的发现,教师应鼓励学生作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分析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寻觅解题途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获得解答的过程。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设计:认真观察图1的4个图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
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列图中设计出你心中最美丽的图案,使它也具备你所写出的上述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各种不同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创设反思性问题情境
用已学的知识对早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系统和完整性,且使学生的解题策略多样化,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完《图形变换》中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后,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上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全等图形,你知道这些图形可否通过图形变换得到?如果可以,该怎样变换呢?请以书本中出现的图形为例加以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重新认识全等三角形,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对问题解答的多方面思考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好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问题要有导向性
“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实双基。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笔者将课本习题作如下改编:“要测量池塘的宽度,身边仅有测量工具皮尺,用皮尺不能量出池塘的宽度,怎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测出池塘的宽度?”
2.问题要有合理性
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问题要具有效性
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有时美丽的图片确实给人以美感,但若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不紧密,甚至牵强,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4.问题要有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情境的设计要以新颖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以新面貌示人,常学常新,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问题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问题情境带来的反思
1.选择情境的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情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创设情境时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只有“面子”没有“里子”。不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但不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好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对情境的选择要有目标意识。
2.创设情境的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为了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教师必须悉心研究教材,了解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爱好、身心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作为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太单调和枯燥。实际上,问题创设得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考;优化“问题”的设计,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会学”为“乐学”。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思考和发言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已在自己的引导下悄然开启“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杰,王丽丽.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育,2006(1).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邮编:324022
OpentheDoorof“Wisdom”WiththeKeyof“Situation”
YEYanqin
Abstract:Thedesireforlearningisarousedincertainsituationsandonlysituationsofproblemcharactercanbeofstrongattractivenessandcanmotivatestudents’mathematicslearninginterest.Teachersshouldcreateeffectivequestionsituationsandencouragestudentstoactivelythink,thustocultivatetheirthinkingabilityinsituations.
Keywords:questionsituation;creation;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