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蛋白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

载蛋白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三甲基壳聚糖(TMC)是壳聚糖的季铵盐衍生物,与壳聚糖仅在酸性pH条件下具有水溶性相比,TMC在更广的pH值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同时,由于壳聚糖在肠道碱性pH值条件下失去电荷,降低了其促吸收作用,而TMC在碱性条件下仍然带有高密度的正电荷,因此具有更好的促吸收作用。可生物降解纳米粒具有在胃肠道内保护药物不被降解、提高药物的跨膜转运及M细胞的胞吞作用、缓释或控释药物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其成为蛋白质口服给药系统的优良载体。同时,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可以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此法制备条件温和,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因此可以在制备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持蛋白质和疫苗的活性。本课题以三甲基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选取两种模型蛋白及一种疫苗药物,制备了载蛋白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作为口服蛋白给药系统的可行性。以两种具有相似分子量、但不同等电点的模型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及牛血红蛋白(BHb),考察了TMC纳米粒对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的载药能力和药物释放规律,以及TMC季铵化度对其载药和释放规律的影响。并且利用Caco-2细胞模型对其促进药物透过和吸收的能力进行研究。同时,以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药物-尿素酶为模型药物,考察了TMC纳米粒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免疫加强作用。首先,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一步和二步合成的方法制备TMC。改变合成反应的步骤和反应时间,制备了不同季铵化度的TMC。研究发现,制得的TM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了TMC纳米粒(TMCNP),结果显示,交联剂三聚磷酸钠(TPP)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均无法制得纳米粒胶体溶液。TMCNP溶液的pH值和TMC成球率均随TPP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时,TMC的季铵化度对TMCNP的性质也有影响。当TPP浓度保持同一水平时,TMCNP溶液的pH值随TMC季铵化度的升高而降低,TMC成球率的成球率则呈下降趋势。以两种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药物—牛血清白蛋白(BSA)及牛血红蛋白(BHb)为模型药物,考察了TMCNP对不同蛋白质的载药能力,及体外释放性质。结果表明,以方法A制备的TMCNP对BSA的包封率较高(95%),而对BHb的包封率则较低(30%)。TMCNP的粒径和zeta电位受BSA浓度的影响较大,但几乎不受BHb浓度的影响。使用季铵化度较低的TMC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大,zeta电位较低,且药物的释放也较慢。以方法B制备的BSA-TMCNP经海藻酸钠(SL)修饰,所得纳米粒的粒径减小、zeta电位降低,且BSA的突释明显降低。使用方法C,即将BHb先溶于TPP溶液以获取负电荷后再制备TMCNP,可显著增加包封率,且对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无影响。利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TMCNP的促吸收作用。结果显示,不论是未修饰的TMCNP还是SL修饰的TMCNP都能够提高药物的跨膜吸收,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促进药物的细胞旁路转运。海藻酸钠修饰的TMCNP比未修饰的TMCNP具有更高的透过效率。但海藻酸钠对TMCNP降低TEER及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的作用几乎没有影响。最后,还研究了将TMCNP应用于口服免疫的可行性。以尿素酶为模型药物,对尿素酶TMCNP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筛选。皮下注射TMCNP免疫的小鼠产生了最高的系统免疫反应(IgG水平),但同时其产生的粘膜反应却最弱(分泌型IgA水平)。相比之下,口服TMCNP免疫的小鼠表现出了比口服TMC溶液免疫及口服尿素酶溶液免疫的小鼠更高的IgG和S-IgA水平。这些结果都表明TMCNP能够被用于口服蛋白及疫苗给药系统的构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 (二)
  • (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三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纳米粒的制备
  • 1.仪器与试药
  • 2.实验方法
  • 2.1.TMC的合成
  • 2.2.TMCNP的制备
  • 2.3.交联剂浓度对TMCNP溶液的PH值及TMC成球率的影响
  • 3.结果与讨论
  • 3.1.TMC的季铵化度计算结果
  • 3.2.壳聚糖和TMC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的溶解行为比较
  • 3.3.TMCNP的制备
  • 4.本部分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的载药与体外释放性质初探
  • 1.仪器与试药
  • 2.实验方法
  • 2.1.牛血清白蛋白、牛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载药TMCNP的制备
  • 2.3.TMCNP的形态学观察及粒径、ZETA电位的测定
  • 2.4.TMCNP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 2.5.TMCNP体外释药规律的研究
  • 3.结果与讨论
  • 3.1.牛血清白蛋白、牛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TMCNP的形态学观察
  • 3.3.TMCNP的ZETA电位和粒径
  • 3.4.TMCN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3.5.制备方法对TMCNP的影响
  • 3.6.TMCNP体外释药规律的研究
  • 4.本部分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的促细胞透过作用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实验方法
  • 2.1.FITC-BSA的合成与纯化
  • 2.2.FITC-BS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荧光黄(LY)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载药TMCNP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CACO-2细胞试验
  • 3.结果与讨论
  • 3.1.FITC-BS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LY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3.载FITC-BSA的TMCNP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 3.4.CACO-2细胞透过实验
  • 4.本部分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尿素酶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免疫学性质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实验方法
  • 2.1.尿素酶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尿素酶TMCNP制备工艺的初步考察
  • 2.3.尿素酶TMCNP口服免疫小鼠实验
  • 3.结果与讨论
  • 3.1.尿素酶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尿素酶TMCNP制备工艺的初步考察
  • 3.3.尿素酶TMCNP口服免疫小鼠实验
  • 4.本部分小节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载蛋白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