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

论文摘要

近年来,强外场中高激发态原子的光吸收现象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主要是由于在趋于电离域附近,原子的量子行为变为经典混沌。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由于具有物理图像清晰、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被普遍用来解释此类现象,成为实现联结经典理论和量子混沌的重要桥梁,并是研究和发展量子混沌概念的重要手段。对于最简单的氢原子体系,人们已经从量子和经典两方面对其与各种含时和不含时外场相互作用时量子跃迁过程中的多周期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外场包括静电场、静磁场、平行电磁场、垂直电磁场、线性极化以及圆极化的微波场等。近金属表面的里德堡原子体系是近年来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的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金属板对氢原子的作用充当外场的作用,原子与金属表面间的距离d对里德堡原子的性质起关键性作用。当原子和金属表面间的距离较大时,二者的相互作用较弱,微扰论成立;随着原子和金属表面间距离d的减小,二者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规则运动和不规则运动同时存在,导致混沌现象产生。随着原子与金属表面间距离d的变化,它能够实现多种动力学效应的模拟:可以模拟瞬态的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可以模拟原子在强电磁场中的Stark-Zeeman效应;也可以模拟强磁场中的抗磁效应。本课题中,我们首次采用闭合轨道理论的方法,对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运动性质随着原子与金属表面距离d变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常标度能量下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1)首先给出近金属表面原子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体系的哈密顿量,介绍了标度律,进行了半抛物变换消除哈密顿量的库仑奇异性,并描述了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和闭合轨道理论下的物理图像。(2)简单介绍EBKM量子化方案和态密度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闭合轨道理论的基本物理思想,并运用闭合轨道理论推导出反映原子光吸收现象的平均振子强度密度。为了解决闭合轨道对激发态能量的依赖性,我们在标度律的基础上引入了回归谱的概念。(3)根据经典正则方程,我们找出了近金属表面氢原子电子稳定的闭合轨道,并由这些轨道计算得到回归谱。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临界距离d c附近是个分界点,此处轨道数目最多。当d > dc时,轨道越来越少;当d < dc时,亦是如此。在临界距离d c附近,当d =1800,即ε=?1.44时,电子的运动性质和轨道性质等特征与电场加平行弱磁场中氢原子电子的特征相像。为此,我们计算了此时金属表面氢原子的回归谱,并对电场中氢原子从标度能ε=?2.0到ε=?0.8做了谱计算,我们将两种情况下的谱逐一作了比较,结果表明,ε=?1.4时,二者对应最好。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综述,主要从总体上介绍了闭合轨道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近金属表面里德堡原子体系的特点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体系的理论模型和物理图像,并介绍了体系的标度性。第三章给出闭合轨道理论。第四章是我们的计算结果。在这一章中,我们计算给出了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闭合轨道,并分析了轨道随着原子与金属表面距离变化的情况。我们通过对d =1800时电子的运动情况分析出,此时金属板的作用近似于电场加平行弱磁场。为了验证我们的推论,我们将氢原子在近金属表面的回归谱与电场中的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标度能接近时有大体的对应。第五章是本文的结束语,简要的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为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1.2 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的发展
  • 1.3 近金属表面氢原子体系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动力学性质
  • 2.1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体系的理论模型
  • 2.2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运动的物理图象
  • 第三章 半经典闭合轨道理论
  • 3.1 半经典本征函数与EBKM 量子化方案
  • 3.2 半经典GREEN 函数与有限分辨率近似
  • 3.3 态密度与振子强度
  • 3.4 波函数的传播与平均振子强度密度的计算
  • 3.5 回归谱
  • 第四章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
  • 4.1 计算步骤
  • 4.2 计算结果
  • 4.3 动力学效应的模拟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A 初始出射波函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辐射效应态氢原子电子的概率位移[J]. 科技资讯 2020(09)
    • [2].澳大利亚科学家利用氢原子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J]. 云南电力技术 2020(02)
    • [3].二维氢原子斯塔克效应能量一级修正的通式[J]. 大学物理 2015(10)
    • [4].基于进阶式问题为引导的任务驱动教学——以“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教学为例[J]. 教育界 2020(17)
    • [5].关于氢原子能量吸收的两个结论[J]. 物理教学探讨 2012(06)
    • [6].利用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理解氢原子的能级图[J]. 湖南中学物理 2017(03)
    • [7].C_xH_y及C_xH_yO_Z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统一[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14)
    • [8].挖掘有机潜力 提升化学素养——学好高一有机化学的锦囊妙计[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 2017(04)
    • [9].水与哲学[J]. 中国食品 2017(06)
    • [10].光谱与氢原子之间无区别[J]. 科学大观园 2017(06)
    • [11].为什么水不能燃烧?[J]. 阅读 2017(ZD)
    • [12].关于氢原子跃迁问题的难点突破[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16)
    • [13].求同存异巧解化学题[J]. 科学中国人 2017(21)
    • [14].对氢原子能量吸收的再认识[J]. 中学物理 2016(15)
    • [15].关于氢原子能量吸收的两个结论[J]. 理科考试研究 2013(21)
    • [16].氢原子能量吸收的两个结论[J]. 理科考试研究 2013(19)
    • [17].浅析实物粒子使氢原子跃迁的能量问题[J]. 中学物理 2009(05)
    • [18].新知[J]. 初中生必读 2020(10)
    • [19].怎样判断实物粒子能否使氢原子跃迁?[J]. 物理教师 2008(10)
    • [20].α-铁中氦缺陷对氢原子的俘获[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04)
    • [21].氢原子的电离能究竟从何而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5)
    • [22].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由一道关于反氢原子与氢原子的题目说起[J]. 物理教学 2018(03)
    • [23].氢原子跃迁有关问题辨析[J]. 高中数理化 2010(03)
    • [24].氢原子跃迁问题例谈[J].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1(04)
    • [25].氢原子跃迁有关问题辨析[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1(Z1)
    • [26].对氢原子“人口普查”[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1(11)
    • [27].大观园[J]. 初中生必读 2011(12)
    • [28].强激光场中模型氢原子和真实氢原子产生高次谐波的比较[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9(03)
    • [29].一维氢原子模型中的空间分离[J]. 大学物理 2016(03)
    • [30].三维氢原子斯塔克效应中能量一级修正公式的求解[J]. 大学物理 2015(09)

    标签:;  ;  ;  ;  ;  

    近金属表面里德堡氢原子的回归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