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龄设计

无龄设计

李科君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那些不被人接纳或因为本身的不足而迅速被淘汰的设计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反面教材,相对这些短暂存在的设计,上个世纪很多经典设计作品——有些是由于纯粹的艺术美感;有些是因为其极为个人化、特质化;有些则是同时整合了实用性与视觉风格;抑或是为人们提供方便从而改善生活,这些种种设计方向与理念都可以使设计物本身“无龄”化,不被遗忘,不被替代,即“无龄设计”。

关键词:经典设计;年龄;设计师

普世皆知的经典设计毫无年龄的界定,多年以后仍能散发出无限的新鲜感而无可取代——可口可乐的LOGO设计沿用至今、香奈儿五号的瓶身、伦敦地铁线路图、莱卡相机半个世纪不变的面貌,这些设计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淹没在岁月的洪流里,而是成为人们眼中的经典,在设计师看来它们的一点点改变都是暴殄天物,在普通人眼里它们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本身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就能为后世的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们的独创性、适销性、与不可替代性,都让它们成为“无龄设计”的典范。

“无龄设计”是相对那些短暂存在设计而言的,那些不被人接纳或因为本身的不足而迅速被淘汰的作品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反面教材。对于任何一个职业的人来说,谈到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都让人无法轻松,设计师也是一样,设计师的本职工作在于创作可以持续使用的设计。“无龄设计”强调的正是设计物的不可替代性,正如那些拥有非凡影响力的经典设计——有些是由于纯粹的艺术美感;有些是因为其极为个人化、特质化;有些则是同时整合了实用性与视觉风格;抑或是为人们提供方便从而改善生活,这些种种设计方向与理念都可以使设计物本身“无龄”化,让设计不会衰老过时,不被取代。

潮流几乎是“无龄”的反义词。潮流在时间上有其相对性,相对无龄而言,被称之为潮流的东西就必然会有过时的时候。一味追逐流行的步伐,创造光彩夺目却不耐用的东西,只会让设计作品很快就被淘汰或被人遗忘,短暂到自己都很快遗忘自己的作品,成为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迅速风靡一时的东西必然会迅速被淘汰,因为流行如此纤细,站不住脚,追求它的同时也会和它一起被新的东西所代替,时尚只是设计可以利用的手法之一,不是设计的本质和最终目的。设计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设计师也人云亦云的话就无异于他人了,真正成功的设计师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吸引大流随他而来。

创新指向追求流行的反方向,创新无疑是个人对世界最有力的自我表达,正是因为没有人尝试过,因而其地位才无可取代。上个世纪来自意大利后现代主义的挑衅——孟菲斯设计集团(MemphisDesignGroup),以一种创新型的姿态迅速影响整个欧洲,是意大利后现代主义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团队。他们最为经典的作品名叫Carlton置物架,这个集孟菲斯的所有设计语言之大全的架子拥有非传统的有趣造型、夸张饱和的色彩、专属于孟菲斯的激进与挑衅,使得它放置在任何一个地点都是主角,成为带有性格的伟大创意,无论你喜欢与否,它都在设计历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无龄化的设计是中性的、理性的。设计师不像艺术家那样如此渴求个性,而是要在自我表达与服务大众之间找到折中区,旨在创造更舒适的生活为设计的基本准则。绚丽的外观和迎合潮流的设计不再是主流,反而简约、“无印良品式的”感性设计更加受到欢迎,撇弃无谓的装饰,留下的是更为纯粹的框架:材质、比例、信息,旨在更为直接、有效率的表达。设计本身的浮夸、矫饰、为权贵服务的年代早已被现代主义打破,随后现代主义给了设计一个合理的答案——设计讲求理性、诚实,随之提供了“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忠实于原材料”(TruthtoMaterials)“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原则。

现代主义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它们不仅仅代表那个年代,其中很多至今依然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比如米斯•凡•德•洛(MiesvanderRohe)所设计的巴萨罗纳椅,其魅力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如今很多人为了拥有它不惜花掉大把钞票。原本这个猪皮革座椅是当时最为精打细算的家具设计,除了必要的舒适之外毫无坠饰,是现代主义设计戒律和审美原则共同影响下的设计作品,同时也是米斯“少即使多”原则的最佳诠释。巴塞罗那椅可以代表现代主义,也可以代表它自己本身,当年的成就与如今的姿态,决定了巴塞罗那椅也是“无龄设计”的最佳典范,在设计领域有无法撼动的地位。

无龄化的设计也可以是个性的、感性的。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感性诉求,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年代之后有很多设计思潮认为现代主义冷漠、单调、一沉不变而纷纷出来反抗它的原因。为了纠正现代主义过度的地方,比如它的严肃性和教条主义,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全新的、更为自由的表达手法。的确,如果被造物仅仅需要保持严格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就根本不需要设计师的参与,工程师就足以胜任了。20世纪70年代,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和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Starck)给出了他们的对于设计的理解——设计是私人化、特质化的,他们反抗现代主义的冷漠,认为解决问题并不是设计的唯一途径。菲利普•斯塔克一直都是聚光灯下的人物,举手投足都被全世界关注,他的最高准则是直觉与情感必须驾凌于理性之上,认为自己更接近于艺术家。在菲利普手下的设计作品——手术刀一般的牙刷、太空蜘蛛般的榨汁机、火炬状的建筑物,有如魔术一样,完全不被标准化的原则所束缚,他可以随心所欲不断地延伸灵感,一举一动都让人无比期待。设计在菲利普手中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挑战世俗、提出问题的利器,他的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个性的宣言,都以独立的姿态一直存在,持续不断地散发新的能量,不断地给予设计师全新的灵感。

无龄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经典设计,经典设计固然是为人所熟知,不会被替代的设计,但无龄设计更为注重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关于社会关注度只是优良作品的附属品而已。其本质就是一个设计的理念,也可以说是设计师的基本准则。这样的准则是来自于社会责任感,从不浪费社会的资源角度上看来,既然是会马上被淘汰的东西,一开始就不应该被创造出来。上个世纪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提出的“设计十原则”,给出了衡量好的设计的十个准则,影响着德国的整个设计环境,使得德国设计几乎成为好设计的代名词。日本的设计师们更是以“国家形象”来要求自己,在他们看来设计不是个人对世界的微弱发声,而是所有日本设计师把国家形象放置首位,忠于自己的根源,让日本文化与民族精神以现代设计的形态呈现,同样以一个沉甸甸的“日本制造”征服了大众。这些设计理念成为促进设计本身发展的最佳刺激物。

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为便利和谐的生活环境,设计的目的、作品的实用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该放置首位,让设计作品与设计本身无龄化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因为无龄设计要求设计物本身不被取代,无论放在任何一个时期,它都只代表自身,在其意义快要消失的瞬间又产生出全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阿部雅世著,朱锷译.为什么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美]凯瑟琳•麦克戴蒙,希拉瑞•贝尔著,陈品秀.译不败经典设计[M].大雁(香港)出版基地•里人文化

[3][美]威廉•斯莫克著,周明瑞译.包豪斯理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4][日]坂井直树著,赖惠铃译.设计的图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标签:;  ;  ;  

无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