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的工作包括搭建用于测量胶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全内反射显微镜,并利用其研究了胶体间相互作用力在低盐浓度下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另外还研究了胶体粒子在界面上的组装,并以胶体粒子稳定的乳液作为模板合成了稳定的微胶囊。首先,我们自行搭建了全内反射显微镜,并编写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全内反射显微镜利用激光在界面上全反射时产生的瞬逝波探测胶体粒子与底面间的距离,再以统计热力学方法得到胶体粒子与底面间的相互作用势。利用该方法,我们在低盐浓度下研究了离子的特异性效应。通过测量不同电解质溶液中胶体粒子与底面间的相互作用势,发现不同离子环境下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实验发现,平衡位置对盐浓度的依赖程度随阳离子序列呈V形变化,我们将其归因于离子水化程度的不同。根据Collins的水化匹配模型,只有与胶体粒子表面硫酸基的水化程度最接近的阳离子才能与之形成紧密的离子对,从而更有效地屏蔽静电排斥,导致更低的平衡位置,较强或较弱的水化都会减弱屏蔽效果。溶液中德拜长度的变化则主要与阳离子的水化尺寸有关,尤其在盐浓度较高时,双电层的厚度随着反离子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阴离子序列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平衡位置与盐浓度依赖关系呈V形变化,这同样是由于水化匹配程度不同导致的同离子在扩散层中密集或稀疏分布,影响了反离子对静电力的屏蔽效果。德拜长度的阴离子特异性效应则比阳离子要复杂,因为双电层中的电荷分布既与离子尺寸有关,同时也受到离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作用的多重影响。另外,我们还研究了由胶体粒子稳定的乳液制备液芯微胶囊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溶液条件和组成,我们得到了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再利用溶剂扩散的方法,通过加入水或者其它有机溶剂,使油相中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扩散出来,从而使原本溶于乙酸乙酯中的聚丙交酯乙交酯沉淀于界面上的聚苯乙烯粒子上,这样形成的互穿高分子网络将聚苯乙烯粒子层固定化,从而得到稳定的微胶囊。我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扩散条件对所得微胶囊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