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理论模型在长沙市社区控烟中的应用研究

跨理论模型在长沙市社区控烟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引进并修订《迈向健康之路》吸烟者及亲友版的一整套干预手册及评估工具;在长沙市社区的吸烟者及亲友中验证干预效果;探索一种实用、易被医护人员尤其是社区医护工作者掌握的控烟干预模式。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经预试验修订干预手册及评估工具后,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岳麓区银盆岭街道的望月湖社区、桐梓坡社区、银太社区、金星社区、银星社区、英才园社区6个居民社区符合标准的159例吸烟者(多途径招募),按居民所在社区的片区随机分为干预组77例,对照组82例。干预组在基线评估后为吸烟者及支持其戒烟的亲友均发放干预手册,对处于尚未考虑、认真考虑阶段的吸烟者实施动机性访谈增强戒烟动机。分别在基线(V0)、干预1个月(V1)、干预3个月(结束,V3)、随访(基线后第6个月,V6)对两组吸烟者进行同样评估4次,在基线评估后7-10天、干预1个月评估后、干预2个月评估后发放跟进报告3次(跟进报告是根据吸烟者所填写评估问卷,总结目前吸烟者戒烟现状、存在问题及应采取更多对策等);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干预结束后,干预组为72例,对照组为76例。干预前后对两组吸烟者的吸烟情况(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次数、室内吸烟情况、戒烟率)、与亲友的沟通情况(配偶干预问卷得分,沟通频率及满意程度)、戒烟过程(变化阶段、决策平衡、环境性诱因及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干预方法的效果。干预组在随访时进一步评价干预方法对吸烟情况(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次数、戒烟率)、与亲友的沟通情况(配偶干预问卷得分)、戒烟过程(变化阶段、决策平衡、环境性诱因及变化过程)的长期效果。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148例吸烟者的吸烟程度为轻度21例(14.2%),中度35例(23.6%),重度92例(62.2%);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婚姻状况、开始吸烟年龄、室内吸烟情况是影响是否重度吸烟的因素,且总的预测准确率是73.0%。2.干预后资料分析(1)吸烟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24h及7d以上次数的干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同干预水平的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24h及7d以上次数有差异;以上各指标的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在干预的3个月期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每日吸烟量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干预组尝试戒烟24h及7d以上次数的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吸烟者在不同干预时点(V0、V1、V3)的吸烟情况进行组间比较显示,基线(V0)测评时,两组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24h及7d以上次数、室内吸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V1)及干预3个月后(V3),两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吸烟者在不同干预时点(V0、V1、V3、V6)的每日烟量与戒烟次数进行组内比较显示,V0与V1、V3的每日烟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1与V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0、V1、V3的尝试戒烟24h以上次数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3与V0、V1的尝试戒烟7d以上次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V0与V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V6的每日吸烟量、尝试戒烟7d以上次数与V0、V1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V3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6的尝试戒烟24h以上次数与V0、V1、V3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变化趋势图显示,干预组吸烟者的每日吸烟量随时间延长不断减少,尝试戒烟次数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加。(2)与亲友沟通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配偶干预问卷(PIQ)负性维度与正性维度的干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同干预水平的负性维度与正性维度得分有差异;负性维度的时间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正性维度的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在干预的3个月期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PIQ正性维度得分的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吸烟者不同干预时点(V0、V1、V3)与亲友的沟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基线测评时,两组PIQ各维度得分、沟通频率及满意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PIQ负性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性维度得分、沟通频率及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吸烟者在不同干预时点(V0、V1、V3、V6)的PIQ各维度得分进行组内比较显示,V0与V1、V3间的正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与V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0、V1、V3彼此间的负性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V6的PIQ负性维度得分与V0、V1、V3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6的PIQ正性维度得分与V0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V1、V3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戒烟过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决策平衡各维度、环境性诱因、变化过程各维度的干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同干预水平的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环境性诱因、经验过程、行为过程得分有差异;决策平衡各维度、环境性诱因、变化过程各维度的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轮廓交互图显示在干预的3个月期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知觉利益、环境性诱因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干预组知觉障碍、经验过程、行为过程的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吸烟者不同干预时点(V0、V1、V3)的戒烟过程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基线测评时,两组变化阶段、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环境性诱因、经验过程、行为过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除环境性诱因外,两组变化阶段、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经验过程、行为过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1个月与3个月后戒烟率分别为12.5%、23.6%,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2.6%、1.3%,经χ2检验,干预1个月与3个月后两组戒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干预组吸烟者在不同干预时点(V0、V1、V3、V6)的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环境性诱因、经验过程、行为过程、戒烟率进行组内比较显示,戒烟率、知觉利益、知觉障碍、行为过程得分在V0与V1、V3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与V3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境性诱因得分在V3与V0、V1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与V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验过程得分在V0、V1、V3各时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V6的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环境性诱因、行为过程得分与V0、V1、V3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6的经验过程得分与V0、V1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V3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不同时点变化阶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6时的戒烟率分别为20.8%,经Friedman M检验不同时点(V0、V1、V3、V6)戒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6与V0、V1、V3时的戒烟率比较得出,V6的戒烟率与V0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V1、V3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干预结束后是否能够戒烟的解释和预测模型干预结束后,拟合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结果显示,不同PIQ负性维度得分、性别的是否戒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时间与是否戒烟呈正相关,系数为1.03,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饮酒与是否戒烟成负相关,系数为-1.91,有统计学意义(P<0.05);PIQ正性维度得分、年龄、文化程度、戒烟7d以上次数、控烟目标与是否戒烟成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中控制了以上各因素后,两组是否能够戒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戒烟过程各指标及与PIQ关系不同阶段知觉利益、知觉障碍、环境性诱因、经验过程及行为过程、PIQ负性与正性维度的变化趋势图显示,在变化阶段的早期,知觉利益较高,并且随着变化阶段的发展而下降;知觉障碍在早期则较低,并且随着阶段的发展而升高;环境性诱因随着变化阶段的发展而下降;在变化阶段的早期,经验过程较高,行为过程较低,两者随着阶段的发展均升高,但在后期阶段行为过程变化更快;PIQ正性维度在早期较低,并且随着阶段的发展而升高,负性维度在早期也较低,随着阶段的发展而升高,在积极准备阶段开始下降。结论1.吸烟者中重度吸烟比例较大,是否为重度吸烟者与性别、婚姻状况、开始吸烟年龄、室内吸烟情况有关。2.干预可以使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减少,尝试戒烟次数增加,室内吸烟状况改善;使吸烟者与亲友的沟通得到改善,沟通频率增多,沟通满意度增加;使吸烟者所处变化阶段向前推进,戒烟率增加;对知觉利益及知觉障碍均有效;使环境性诱因得分下降;使经验过程及行为过程得分均上升;组内比较时,有些时点变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干预对某些变量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3.知觉障碍、知觉利益、环境性诱因、经验过程、行为过程的改变,会导致变化阶段的变化,同时不同变化阶段的PIQ正性与负性维度得分不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烟草危害及流行趋势
  • 1.1.2 控烟形势与研究
  • 1.1.3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控烟干预模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研究过程中的淘汰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2.2 抽样方法
  • 2.2.3 分组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情况问卷
  • 2.4.2 配偶干预问卷
  • 2.4.3 决策平衡量表
  • 2.4.4 环境性诱因量表
  • 2.4.5 变化过程量表
  • 2.5 资料收集过程
  • 2.5.1 伦理原则
  • 2.5.2 预试验
  • 2.5.3 联系社区招募研究对象
  • 2.5.4 干预材料及方法
  • 2.5.4.1 干预材料
  • 2.5.4.2 实施流程
  • 2.5.4.3 干预方法
  • 2.6 资料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定义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3.2 研究人群一般信息
  • 3.2.1 人口学资料
  • 3.2.2 吸烟相关情况
  • 3.2.3 沟通情况
  • 3.3 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的均衡性比较
  • 3.4 吸烟者吸烟程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吸烟者基线测评时的吸烟程度
  • 3.4.2 单因素分析
  • 3.4.3 影响是否重度吸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干预对各评价指标的效果
  • 3.5.1 干预对吸烟情况的效果
  • 3.5.2 干预对吸烟者与亲友沟通情况的效果
  • 3.5.3 干预对戒烟过程的效果
  • 3.6 干预3个月后是否能够戒烟的解释和预测模型
  • 3.7 不同变化阶段PIQ各维度、决策平衡各维度、环境性诱因、变化过程各维度的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吸烟者吸烟程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吸烟者吸烟程度现状
  • 4.1.2 影响是否重度吸烟的因素分析
  • 4.2 干预对吸烟者各指标的效果分析
  • 4.2.1 干预对吸烟者吸烟情况的效果分析
  • 4.2.2 干预对吸烟者与亲友沟通情况的效果分析
  • 4.2.3 干预对吸烟者戒烟过程的效果分析
  • 4.3 干预3个月后是否能够戒烟的解释和预测模型分析
  • 4.3.1 干预及评估时点
  • 4.3.2 是否饮酒
  • 4.3.3 文化程度与尝试戒烟7d以上次数
  • 4.3.4 控烟目标
  • 4.3.5 PIQ正性维度
  • 4.3.6 年龄
  • 4.3.7 PIQ负性维度与性别
  • 4.4 吸烟者不同变化阶段决策平衡各维度、环境性诱因、变化过程各维度、PIQ各维度的情况
  • 4.5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延续性护理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其戒烟率的作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0)
    • [2].“短信戒烟”促进戒烟成功率增倍[J]. 老同志之友 2019(07)
    • [3].基于时机理论的戒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05)
    • [4].简短戒烟干预后吸烟者的戒烟情况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8(12)
    • [5].延伸护理干预对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戒烟率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06)
    • [6].慢阻肺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对肺功能戒烟率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42)
    • [7].福建省成人戒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9(05)
    • [8].肺功能测定对不同肺功能状况的吸烟者戒烟行为的影响[J]. 药物与人 2014(08)
    • [9].黑龙江省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吸烟和戒烟现状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0(04)
    • [10].450例COPD患者基本情况的回顾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18)
    • [11].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戒烟现状及健康教育对戒烟率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4)
    • [12].中国成人吸烟者尝试戒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8(05)
    • [13].贵州省吸烟人群戒烟状况调查研究[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6(02)
    • [14].广州市大学生戒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3(08)
    • [15].2017-2019年成都市戒烟门诊吸烟者特征及戒烟影响因素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0(06)
    • [16].戒烟门诊男性求助者短期烟量减少对长期戒烟的影响[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01)
    • [17].5A护理干预法对男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戒烟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6(07)
    • [18].健康教育对影响COPD患者戒烟率的因素分析[J]. 饮食科学 2019(04)
    • [19].广东省男性吸烟者戒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08)
    • [20].吸烟者戒烟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09)
    • [21].青岛市成人戒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7(05)
    • [22].孕妇劝导丈夫戒烟的效果评价[J]. 浙江预防医学 2013(12)
    • [23].5A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戒烟率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8)
    • [24].复合型干预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3(11)
    • [25].2016—2018年上海市戒烟门诊患者干预效果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20(02)
    • [26].综合戒烟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病案 2018(04)
    • [27].5A戒烟干预对门诊脑卒中患者戒烟效果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05)
    • [28].中国控烟干预策略的研究综述[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03)
    • [29].江苏省男性吸烟者戒烟行为与接受戒烟服务现状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9(06)
    • [30].吸烟经济对师范大学学生戒烟意图的影响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0(04)

    标签:;  ;  ;  ;  

    跨理论模型在长沙市社区控烟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