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而孝道作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孝道萌芽、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这一时期孝道的演变情况不仅对于理解孝道的真正内涵,把握先秦时期思想观念的演变轨迹,认识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更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社会,指导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作用。中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远古时期,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文明在一开始就走上了和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也成为了孝观念产生的外部基础。同时,由于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使得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在亲情血缘的基础上,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的行为和孝的观念。然而在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孝观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全面施行,再加上周人对于农业经济的高度重视,孝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风行于天下。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去古未远,周人的生活中仍旧保留了很多的原始社会遗存,因而也就使得西周时期的孝观念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既保留了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具有“孝享”、“追孝”的特点,同时,又出现了孝养,勤政为孝的思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格局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孝的事情层出不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孔予为代表的思想家本着济世救民的精神,在继承西周道德伦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对孝观念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重构,勾勒出了新的孝道伦理体系。战因时期,百家争鸣,各张其说,诸子闸绕孝道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继承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孝道进行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论述,极人地扩充了孝道的内涵和外延,使之为史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尊奉。而其他各家则各有争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激烈的争辩和猛烈的批判,使得孝道理论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导致了《孝经》的成书,进而为两汉时期以孝治国理念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孝道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