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 彭跃辉
导师: 萧贵毓
关键词: 网络,虚拟现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技价值,人文价值,人文网络
文献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1 世纪,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四通八达的全球网络正在转化和加速重造着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对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理念以及劳动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毋庸置疑,网络日益成为正在走向未来的人们的注视焦点。 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风貌与其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网络不仅开启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时代、新空间,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网络社会化具有双刃剑效应,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审时度势的观点来关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的社会功能,用生态的眼光思考网络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课题,有利于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敏锐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有利于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加快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是一个“问题导向”的实践性论题。网络能否成为真正的人类福音,关键在于我们人类自身,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使用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人文的数字化环境。论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出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立足于网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负影响,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原则,探讨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论文包括导语、正文十章、结语。 导语部分概述了网络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分析了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了网络发展既提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和新领域,也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新任务。 第二章论述了网络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观取向的多样化,焕发了人们的精神活力,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网络发展要求人们树立公共领域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以维护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转。 第三章论述了网络发展造成“网民”们道德意识的模糊、道德规范的失效、道
论文目录:
导语 网络崛起与发展态势
一、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二、网络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发展的社会效应
四、论文概述
第一章 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一、新的载体和新的领域
二、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
第二章 网络发展与思想观念的更新
一、认知模式的演进
二、精神状态的变化
三、强化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 网络发展与道德规范的构建
一、道德体系的震荡
二、网络发展呼唤相应的道德规范
三、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内容
第四章 网络发展与各种文化的激荡
一、无法回避的现实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三、民族文化的应对
第五章 网络发展与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
一、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增长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三、网络途径的开发和利用
第六章 网络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网络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嬗变的反思
三、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七章 网络发展与科学文化的普及
一、教育手段的提高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
三、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第八章 网络发展与公共舆论的引导
一、公共舆论的网络化
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三、宣传工作在舆论导向中的作用
第九章 网络发展与精神生产的转变
一、精神生产的新领域
二、网络精神产品的特征
三、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第十章 网络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自由空间的扩大
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 王中军.中南大学2010
-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D]. 周晔.中共中央党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