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观其在长达50多年的评价历程中,无论是文学史书写还是读者的接受批评,其游走轨迹的不平衡性和戏剧性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不确定性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审视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和理解经典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坐标。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春之歌》长达半个世纪的评价历程进行恢复性梳理,以期能够建构起历史变迁意义上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和经典的流动性品质。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政治”历时性的梳理《青春之歌》的评价,通过原初的争论、版本修改和影视演绎观其经典地位的形成,而对文革时期的尴尬境遇和文革后重复性解读的呈现则是展示了文学作品在动态的经典化历程经历冲突、筛选和遗弃的必然命运。第二部分通过不同时段的文学史对《青春之歌》的书写,并辅以《红岩》在文学史中编排次序上的变化和《小城春秋》淡出文学史视野的命运,试图找寻出动态文学史恒在背后经典作品固化和流动的悖论性存在。第三部分是针对90年代对作为十七年经典序列中《青春之歌》的再解读进行梳理,由于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读者亦或是批评家期待视野的变化,使得对《青春之歌》的评价也从单一的政治视点中走向多元生成,视点的流动性解读一方面剥离出一些不可预见的新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典的解构问题。本论文通过评论和文学史书写的并力推进,力图在《青春之歌》的评价史中,找寻出政治化——去政治化的政治——文化研究(也即革命——政治化到现代性——文化研究)的评价模式的变化,以及《青春之歌》的经典品性和经典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