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马钱子总生物碱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经典动物模型——急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家兔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马钱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马钱子总生物碱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使有毒中药马钱子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方法:取16ml提取的牛髓鞘碱性蛋白(MBP)与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FA)充分混合后多点注入家兔背部皮下,对于模型组未发病的家兔,第21天用8mlMBP,与等量的不完全弗氏佐剂充分混合后做腹腔追加免疫,制备EAN动物模型。实验共用家兔32只,分为四组,其中8只正常健康家兔为空白组,空白组以16ml生理盐水代替MBP与等量的CFA进行免疫作为对照,另外取造模成功的24只EAN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钱子总生物碱治疗组、激素治疗组,每组各8只。马钱子总生物碱治疗组给予口服马钱子总生物碱0.05mg/kg/日治疗;激素组给予耳缘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mg/kg/日治疗。分别于发病后的第7天对实验动物取材,应用电镜观察周围神经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电镜下观察模型组家兔坐骨神经主要病理表现为脱髓鞘以及髓鞘肿胀,线粒体肿大,细胞器肿胀,雪旺细胞核固缩,胞质基质空化。经过治疗以后,马钱子总生物碱治疗组与激素治疗组的髓鞘脱失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髓鞘板层清晰程度增强,粗大神经纤维结构基本正常,雪旺细胞器肿胀减轻,线粒体个别肿大,细胞形态基本恢复,并有新的细小有髓神经纤维生成。结论:口服马钱子总生物碱能够明显改善EAN家兔坐骨神经髓鞘肿胀和脱失情况,减轻线粒体及雪旺细胞器肿胀,使细胞形态基本恢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马钱子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02)
- [2].牵正散加味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面神经炎37例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2)
- [3].牵正散加味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面神经炎37例[J]. 光明中医 2011(09)
- [4].剧毒马钱子可治面瘫[J]. 求医问药 2012(06)
- [5].马钱子的临床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10(03)
- [6].蒙药马钱子的炮制与毒理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7].马钱子的临床应用探讨[J]. 医药世界 2009(03)
- [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不同炮制品中士的宁含量[J]. 中国药业 2009(10)
- [9].探讨马钱子属植物在药理、毒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合理性[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S1)
- [10].马钱子总生物碱缓释片处方和工艺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1].马钱子及其成方制剂的合理应用[J]. 中医杂志 2009(S1)
- [12].RP-HPLC法测定马钱子胶囊中士的宁与马钱子碱的含量[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4)
- [13].马钱子为何须炮制后入药[J]. 家庭中医药 2015(10)
- [14].硫磺熏蒸金银花中断马钱子酸亚硫酸衍生物产生的机制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9)
- [15].复方马钱子的抗肿瘤作用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1)
- [16].马钱子的抗肿瘤作用[J]. 医学信息 2009(07)
- [17].马钱子炮制前后毒性分析及临床应用[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08)
- [18].马钱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14)
- [19].配伍对马钱子的减毒增效研究概述[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02)
- [20].马钱子对犬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1)
- [21].中药马钱子药理作用综述[J]. 黑龙江医药 2010(05)
- [22].马钱子的临床中毒情况与研究[J]. 现代养生 2015(12)
- [23].砂烫法与烘烤法对马钱子中抗炎镇痛成分影响[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24].马钱子治疗腰椎骨折脊髓损伤2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08)
- [25].马钱子生物碱微囊的制备及评价[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26].马钱子炮制沿革的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01)
- [27].马钱子不良反应4例[J]. 江西中医药 2008(05)
- [28].复方马钱子凝胶镇痛及对IL-6影响作用分析[J]. 光明中医 2012(07)
- [29].马钱子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1(01)
- [30].马钱子胶囊治疗老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症28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