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学派考论 ——兼论明初理学的转向

河东学派考论 ——兼论明初理学的转向

论文摘要

“河东”地域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河东”文化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华文明之祖尧、舜、禹都曾活动于“河东”地域,孔子在《中庸》中也指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以说,“河东”文化是儒家文明的源头。在儒家“道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河汾道统”上继韩愈,下启朱熹,是北方理学发展,乃至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理学发展史上,隋朝大思想家王通,唐代大哲学家柳宗元都作出了他们特有的贡献。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他所提出的“穷理尽性”和“义利”问题,成为其后儒学争论和发展的核心问题。王通又将《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重新提出,进而指出“人心”与“道心”的对立,以及“执中”思想。在此基础上,王通第一个明确地指出“道”与“欲”,“义”与“利”,“德”与“功”等一系列范畴的区别与对立,而这些哲学范畴则成为其后河汾地域文化乃至整个儒学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内容。柳宗元则在其“元气本体”论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统合儒释”,使中国传统思想得以进一步融合发展,其“大中”思想则和王通的“中道”思想,又赋予儒家“中和”思想以崭新的内容,可以说,王通、柳宗元对河东地域学术氛围的形成开了先风。先风后继,明代理学家薛瑄及其弟子所形成的“河东学派”,又对北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薛瑄本人既不是“恪守宋人矩矱”,其思想也决非“悃愊无华”,他对理学和心学的批判改造,为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薛瑄明确地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提出“理气无先后,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的理气观,进一步揭示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内在矛盾。在“心性论”方面,薛瑄注重对“心”的操守和“敬”的功夫,提出维护朱子之“心学”,但他所说的“心学”,是虚其心,存其心,专一意志以穷理,亦即在追求躬行践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性的体认,并以此把“人心”与“道心”统摄在一气之中,夹“理气”而论“心性”,提出具有实学倾向的“复性”说,从而使心性更具实体化倾向;另一方面,薛瑄也是明初首揭经世致用思想的理学家,他的实学思想对其后思想家以深刻的影响,也有力地推动了明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解题:关于“河东学派”
  • 第二节 问题:“河东之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三节 主题:“河东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转向:河东后学的发展演变
  • 第五节 定位:如何评价薛瑄及“河东学派”
  • 第一章 河东学派的地域渊源
  • 第一节 王通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柳宗元哲学思想对河东学派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王通“中说”与柳宗元“大中之道”及其对河东学派的影响
  • 第二章 河东学派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渊源
  • 第一节 明初调和朱陆思想及其理论转向
  • 第二节 曹端哲学对河东学派的影响
  • 第三节 明代河东学派的形成
  • 第四节 河东学派是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五节 河东学派并非“恪守宋人矩矱”
  • 第三章 薛瑄及其哲学思想(上)
  • 第一节 薛瑄简介
  • 第二节 薛瑄师承考
  • 第三节 薛瑄的主要哲学思想
  • 第四章 薛瑄及其哲学思想(下)
  • 第一节 薛瑄的人生修养与境界追求
  • 第二节 薛瑄的政治哲学思想
  • 第三节 薛瑄的教育思想
  • 第五章 薛瑄之后河东学派的发展
  • 第一节 薛瑄之后河东学派师传考
  • 第二节 河东学派的传承与变化——关中诸儒
  • 第三节 心性实体化倾向及其嬗变
  • 第六章 薛瑄及河东学派在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 第一节 薛瑄对朱子学的发展
  • 第二节 薛瑄对心性学的修正
  • 第三节 薛瑄与关学中兴
  • 第四节 河东学派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 余论 关于“河汾道统”说
  • 第一节“河汾道统”说的提出
  • 第二节“河汾道统”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 第三节“河汾道统”在儒家道统中的影响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代北方的河东学派[J]. 文史月刊 2017(06)
    • [2].许齐雄《理学、家族、地方社会与海外回响》述评[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1)
    • [3].楚河汉界岂止在战场[J]. 党课参考 2020(18)
    • [4].析薛瑄的复性说——兼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薛瑄的评价[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5].薛瑄与明代关学的中兴[J]. 兰州学刊 2010(12)
    • [6].民国以来薛瑄研究文献综述[J]. 怀化学院学报 2016(03)
    • [7].论吕柟的为学工夫[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8].吕柟的学派归属问题[J]. 太原大学学报 2009(02)

    标签:;  ;  ;  ;  ;  

    河东学派考论 ——兼论明初理学的转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