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复制癌性恶病质(CC)的动物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吲哚美辛(IN)进行干预,观察CC实验动物的去瘤体重、生化代谢指标、细胞因子IL-6、TNF-α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等参数,揭示细胞因子在CC发生中的作用及适当剂量的IN能够明显逆转CC,并初步探讨IN抗癌抗恶病质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体重为20-22克健康雄性BALB/c小鼠(64只)称重,随机分为5组,HC组:健康对照组(8只),CC组:CC+等渗盐水对照组(14只),IN1组:CC+ IN0.5(mg﹒kg-1﹒d-1)组(14只),IN2组:CC+ IN1. 0(mg﹒kg-1﹒d-1)组(14只),IN3组:CC+ IN2.0 (mg﹒kg-1﹒d-1)组(14只)。将鼠结肠腺癌26(colon26)细胞株皮下接种于各组小鼠,复制CC动物实验模型[1]。一周后,小鼠开始出现颈背部皮毛毛糙、毛色发暗,活动迟缓等表现,消瘦、衰竭,全部小鼠进入CC状态。荷瘤的第9天,开始每天给予IN1、IN2、IN3组0.5、1.0、2.0 (mg﹒kg-1﹒d-1),CC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治疗一周,观察小鼠进入恶病质状态后及IN治疗后恶病质参数及肿瘤的增殖和凋亡指标的变化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蛋白(TB)、白蛋白(ALB)、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等代谢指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6、TNF-α的水平;流式细胞分析仪(FCM)测定肿瘤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及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等指标。观察比较这些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至第16天脱颈椎处死HC组8只,CC、IN1、IN2、IN3组各10只小鼠。各组余下4只分别继续注射IN和生理盐水,剂量、注射次数不变,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动物模型荷瘤组小鼠接种colone-26细胞后35天,多数小鼠可以触及到瘤体,精神差、活动少、摄食饮水量变化不明显。78天后瘤体长至1cm3,小鼠出现消瘦、精神差、皮毛毛糙杂乱、行动迟缓、摄食饮水量相对减少,全部小鼠进入恶病质状态。IN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3、4天后精神见好、动作较前变得灵活、毛发也有改观,但摄食饮水量及瘤体体积未见明显变化。2体重第16天处死实验组小鼠后,测得CC组较HC组小鼠去瘤体重明显下降(Ρ<0.05),中低剂量的IN治疗后体重有所回升(Ρ<0.05),但未达到健康组水平,高剂量组效果差,各组瘤体重量无明显差别(Ρ>0.05)。3生化指标各组小鼠发生CC后,营养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消耗状态(Ρ<0.05)。给予IN干预后,IN1、IN2组血ALB、GLU浓度出现明显的回升,而血LDH水平一定程度上被下调(Ρ<0.05)。IN3组较CC组糖代谢有所改善(Ρ<0.05),而血ALB、LDH水平的改善不明显(Ρ>0.05)。各组小鼠之间的血TB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Ρ>0.05)。4血清细胞因子HC组血清中未检出IL-6、TNF-α活性,而CC组小鼠血清中检出很高IL-6,TNF-α水平。给予IN治疗后中低剂量组细胞因子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下调(Ρ<0.05),高剂量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Ρ>0.05)。5肿瘤的增殖和凋亡IN治疗后,IN1、IN2组肿瘤组织中的bcl-2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凋亡率升高(Ρ<0.05)。IN1、IN2组测得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下降、增殖指数PI明显下降(Ρ<0.05),IN3组各指标变化较C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6生存时间CC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35.3天,中低剂量组治疗后生存时间延长78天,高剂量组较CC组生存时间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Ρ>0.05)。结论:1本研究成功复制了一个与人类CC极为相似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恶病质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2恶病质小鼠除了去瘤体重降低、营养失衡外,血清IL-6、TNF-α活性很高,提示代谢紊乱产生的IL-6、TNF-α等细胞因子与CC的发生密切相关,是CC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3中低剂量的IN能够明显改善CC小鼠的一般状态,增加体重改善其营养代谢指标,降低血IL-6、TNF-α活性,调整CC引起的全身代谢紊乱;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改善细胞周期的分布,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从而达到抗癌抗恶病质作用并延长生存时间。4高剂量的IN除了改善CC的一般情况外,对改善小鼠的营养状态及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肿瘤增长效果均不明显,考虑可能和再次激活宿主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 IN逆转CC机制:一是依赖COX途径,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PGE2降低全身的炎症反应程度。二是非依赖COX途径,通过下调bcl- 2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凋亡,下调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