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量解剖学和临床医学成像研究已表明人体穴位、经络与结缔组织有着较密切的联系。然而针刺镇痛的效应是如何通过穴位及结缔组织而产生的,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迷。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类假说孕育而生。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假说是以Langevin为首的研究组提出的,他们认为针刺疗效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行针过程中提插捻转等手法引起了针体周围结缔组织(主要是其中的胶原纤维)的扭曲,从而激发细胞水平的信号循经传导,并形成特异性通路,从而产生疗效。另有报道,穴位处作捻转提插手法后针体上缠绕残留物质主要是一些胶原纤维,这个发现为以上假设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至此,有人推测经络的实质可能是人体结缔组织中具有传输信息和能量功能的胶原纤维。本研究试图通过在不同的针刺条件下,结合形态学观察、力学信号观察及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探索不同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作者首先在离体实验中观察了胶原纤维和肥大细胞在针刺“足三里”穴区筋膜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在体实验中,应用急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SD大鼠为模型,采用药物穴位注射作为破坏或屏蔽镇痛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方法,以大鼠后爪痛阈作为针刺效应检测指标,选取常用镇痛穴位“足三里”穴,配合不同针法,采用针刺手法测定仪定量同步记录针体所受机械力学信号。通过所测得的痛阈值,统计出各组痛阈变化率,并辅以穴位组织切片染色及光学显微镜离体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比较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离体实验结果表明:捻转大鼠“足三里”穴离体筋膜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毫针附近肥大细胞脱颗粒功能。在体实验结果表明:手针(提插、捻转)或电针手法处理后,大鼠炎侧痛阈明显上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P<0.05),各组间的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胶原酶“足三里”穴位预处理破坏胶原纤维后,再施用手针捻转或电针,捻转镇痛效果被抑制(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仍然十分明显(P<0.05)。色甘酸钠对“足三里”穴位肥大细胞功能进行屏蔽后,再施以手针捻转或电针,也发现手针镇痛效果被抑制(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仍然十分明显(P<0.05)。对针刺穴位针体实时受力情况记录发现,“足三里”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后,再予以捻转或提插,针体提插力或扭矩均有明显下降,较不注射Ⅰ型胶原酶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穴位区组织切片中的肥大细胞的记数和统计,发现手针、电针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明显上升,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胶原酶穴位胶原纤维预处理破坏或色甘酸钠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屏蔽后,再施用两种手法,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有下降,较无预处理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穴区局部组织切片经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法染色后显示提插手法组中的胶原纤维表面略显毛糙,捻转手法组中的胶原纤维扭曲并伴有断裂、挛缩现象,Ⅰ型胶原酶穴位预处理后胶原纤维结构模糊,排列较疏散,染色变淡。“犊鼻”穴Ⅰ型胶原酶预处理后对同经下方“足三里”穴进行提插手针操作,发现针刺镇痛有效(P<0.05)且“足三里”穴肥大细胞脱颗情况明显,较造模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参与了手针的针刺始动信号在穴位处的介导过程,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则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传入中枢。另外,研究结果提示针刺镇痛效应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存在着正相关的规律性,同时本实验也为胶原纤维可能是传递针刺信息物质基础的假说提供了证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开穴闭穴穴位特性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19(06)
- [2].基于状态观的穴位意识论[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11)
- [3].汤药联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应用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 [4].浅析穴位敏化与得气的区别和联系[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3)
- [5].基于中医穴位点疗法的老年人康复景观家具设计探究[J]. 轻工科技 2020(07)
- [6].试述穴位生物电阻抗的机制及诊断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6)
- [7].穴位按压结合音乐疗法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应用研究[J]. 智慧健康 2020(25)
- [8].中药穴位经皮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8(11)
- [9].穴位本态探析[J]. 中医杂志 2018(09)
- [10].穴位植线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33)
- [11].穴位配伍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12].穴位深浅探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 [13].电导法穴位测评技术的临床应用稳定性[J]. 广东医学 2017(11)
- [14].穴位推拿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17(14)
- [15].中药穴位熏蒸联合护理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16].基于深度学习的穴位敏化客观化方法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8)
- [17].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穴位热敏化客观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7)
- [18].穴位按压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产程及宫缩痛的影响[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11)
- [19].穴位特异性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04)
- [20].穴位植线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3)
- [21].穴位按压缓解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4)
- [22].穴位按压配合通乳汤治疗产后乳胀200例[J]. 河南中医 2015(10)
- [23].穴位按压对塞丁格技术留置PICC患者疼痛与焦虑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15(20)
- [24].按摩穴位,我有帮手![J]. 电脑爱好者 2010(19)
- [25].全身不适,按压6穴位舒筋缓酸痛[J]. 家庭中医药 2016(01)
- [26].中医护理结合穴位中频脉冲对失眠患者的影响[J]. 现代养生 2016(10)
- [27].按压穴位舒筋痛[J]. 现代养生 2015(21)
- [28].穴位是机体信息的“传感器”[J]. 中国针灸 2013(12)
- [29].穴位也会疲劳吗[J]. 人人健康 2012(15)
- [30].“穴位养生”没那么简单[J]. 健康管理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