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发展阶段研究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发展阶段研究

论文摘要

学界有关孙中山思想研究的成果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孙中山的政治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三民主义里面,而他的宪政思想则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分三个时期来对他的宪政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使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孙中山宪政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希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传统上,孙中山思想被分成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三民主义相应被分成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其分界线划在五四运动。我们没有完全采用这种传统“二分”法,而是把他的宪政思想的发展分成了三个时期。即“照搬与模仿”、“怀疑与反思”和“扬弃与超越”三个时期。第一个和第二个时期以“二次革命”为分界线,第二个和第三个时期以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为界。我们认为,在“二次革命”之前,他的宪政思想基本上是仿效了美国的政治思想,他本人的创新不多,这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二次革命”失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尽管他的政党政治思想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是他主要从事的是恢复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解散的国会和废除了的《约法》的斗争,无论是他的反袁护国斗争,还是他两次的护法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从诸列强那里获取支持与援助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他几乎陷入了孤立无援、彷徨无助的境地。他开始反思他手创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度失败的原因,开始怀疑美国式的代议政体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并开始探索中国复兴的新道路。因此我们把这个时期独立出来,考察他宪政思想最终改变的酝酿和发酵过程。这个时期他的宪政思想基本上没有太多新的内容,但是他晚年宪政思想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时期对他此前一直仿效的美国政体模式的怀疑与反思。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是他彻底放弃护法企图,转而明确地寻求重新开展革命事业,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转折点。孙中山毅然抛弃了护法的企图,认为这些“皆非彻底之革命事业,断不能根本解决中国之大局”。他借鉴了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在苏维埃政府的真诚帮助下,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扬弃了他此前一直向往的美国式的共和国模式,开始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伟大政策,明确地寻求重新开展革命事业,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道路。从此,“出现了孙中山一生革命生涯中最为光辉灿烂的历程。”我们认为,三个时期的划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应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解决了一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比如,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无论是其性格上还是思想上存在着“多变”、“前后矛盾”的现象。我们承认这些情况有时存在着,但是,我们如果把他某些看似“前后矛盾”的思想放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里观察,这些就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他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除了引言,论文的第二章是为全文做的必要铺垫,主要介绍了清末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孙中山在美国的经历,孙中山是在怎样的氛围中开始他的宪政思想构建过程的,美国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为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对美国宪政思想的模仿和照搬,分析了他缘何抛弃君主立宪而选择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模式,并对他的共和观以及建立共和国的实践进行了考察,比较了他的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的异同,并介绍了他的其他方面的宪政思想,通过分析,主要是在于说明他这个时期的宪政思想就是照搬了美国的模式,并试图澄清孙中山使用的“国体”和“政体”的概念,同时对兴中会成立前“改良”或“革命”倾向的争论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论证了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其思想犹豫和彷徨的过程,他对美国式共和国模式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的怀疑和反思,对于这个阶段孙中山的思想状态,学界论及的比较少。这个时期的思想波动对他下一个时期思想的飞跃至关重要。第五章是他宪政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我们分析了他思想转变的原因,提出了与传统看法稍有不同的观点,他的转变既有思想上的飞跃,也有为了达到革命目的在手段上的权变。本章使用两两类比的方式对他前后的思想每一项内容进行了比对,让读者能够清楚看到他的思想的变化过程。同时,我们还对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了必要的考察。第六章对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三个时期作了综合性的评析,对他思想的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他借鉴美国的政治思想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对处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借鉴——融合——创新”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孙中山借鉴与扬弃的过程可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在结语部分,我们对全文的逻辑线索进行了概括,对本文的主旨进行了强调,同时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了说明。本文三个时期的划分,有利于客观而清晰地观察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变化的真实过程,在每一个发展时期,作者都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些微的创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孙中山宪政思想研究综述
  • 1.2.1 有关政体问题的研究
  • 1.2.2 平等观与自由观
  • 1.2.3 比较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与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论文的难点
  • 1.3.3 论文的重点
  • 1.3.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1.4.1 历史文献分析方法
  • 1.4.2 比较研究方法
  • 1.4.3 政治文化分析方法
  • 第二章 近代宪政与孙中山取法美国
  • 第一节 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2.1.1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 2.1.2 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
  • 2.1.3 美国宪政思想的输入
  • 第二节 孙中山的美国背景
  • 2.2.1 初步接触美国文化
  • 2.2.2 创建兴中会
  • 2.2.3 与立宪派论战
  • 2.2.4 发表对美宣言
  • 2.2.5 成立美国同盟会
  • 第三节 三民主义思想与美国的关联
  • 2.3.1 “五族共和”观念与美国民族融合
  • 2.3.2 平均地权与“单一税”理论
  • 2.3.3 《实业计划》与美国建国经验
  • 2.3.4 民生史观与威廉
  • 2.3.5 孙中山与华盛顿、林肯
  • 第三章 照搬与模仿
  • 第一节 反专制革命
  • 3.1.1 早期改造中国的意识
  • 3.1.2 革命手段的选择
  • 第二节 孙中山的共和观
  • 3.2.1 采用美国的共和模式
  • 3.2.2 孙中山的共和观
  • 3.2.3 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实践
  • 第三节 孙中山的立宪观
  • 3.3.1 分权与制衡思想
  • 3.3.2 总统制与内阁制
  • 3.3.3 共和国宪法的设想
  • 3.3.4 议会政治理念
  • 第四节 政党政治论
  • 3.4.1 “政党”与“革命党”
  • 3.4.2 政党与政党政治观
  • 第五节 联邦制设想
  • 3.5.1 联邦制思想在中国传播
  • 3.5.2 联邦制构想
  • 3.5.3 “建单一之国”
  • 第四章 怀疑与反思
  • 第一节 昙花一现的议会政治
  • 4.1.1 废弃《约法》与帝制复辟
  • 4.1.2 北洋军阀毁法活动
  • 4.1.3 护法运动与“再造共和”
  • 第二节 对美国式政体的反思
  • 4.2.1 反思共和国失败的原因
  • 4.2.2 反思美国式共和模式
  • 4.2.3 “以人治党”的实施
  • 4.2.4 “县治”的提出
  • 第三节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
  • 4.3.1 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 4.3.2 直接民权与全民政治的提出
  • 第五章 扬弃与超越
  • 第一节 伟大的转变
  • 5.1.1 对美国的失望
  • 5.1.2 十月革命的影响
  • 5.1.3 实用主义倾向
  • 第二节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新发展
  • 5.2.1 从间接民权到直接民权
  • 5.2.2 从“五权分立”到政府的五个部门
  • 5.2.3 从政党政治到“以人治党”及“以党治国”
  • 5.2.4 从有限政府到万能政府
  • 5.2.5 从权力制衡到权能分治
  • 5.2.6 从联邦制到县治
  • 5.2.7 从议会到国民大会
  • 第三节 孙中山平等自由思想的发展演变
  • 5.3.1 “二次革命”之前
  • 5.3.2 “二次革命”至护法时期
  • 5.3.3 联俄联共时期
  • 第六章 余论:评价与镜鉴
  • 第一节 发展阶段之特点
  • 6.1.1 因时而变的“取法乎上”原则
  • 6.1.2 求达目标的目的性原则
  • 6.1.3 移植失败与回归传统
  • 第二节 美国模式移植之反思
  • 6.2.1 两种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 6.2.2 对宪政价值理解的误差
  • 6.2.3 立宪主义基石的阙如
  • 6.2.4 对国情和民情认识的误区
  • 第三节 发展阶段之镜鉴
  • 6.3.1 “洋为中用”与“踵事增华”
  • 6.3.2 宪法至上与法治意识
  • 6.3.3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地位[J]. 神州 2012(20)
    • [2].第一次护法运动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J]. 长白学刊 2011(06)
    • [3].护法运动[J]. 黄埔 2011(S1)
    • [4].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重视宣传的原因探讨[J]. 兰台世界 2011(09)
    • [5].陈炯明与闽南护法区的政治革新[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6].宋教仁遇刺引发“护法运动”?[J]. 咬文嚼字 2011(09)
    • [7].苏联究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多少武器[J]. 文史博览 2014(08)
    • [8].斗争阴影下的合作——略论1917-1920年孙中山与莫荣新之分合[J]. 科学大众 2008(11)
    • [9].平刚入滇时间辨析[J]. 贵州文史丛刊 2018(01)
    • [10].孙中山与船政毕业的将领在护法运动中(一)[J]. 福建史志 2016(03)
    • [11].陕西停战问题之于1919年南北和议[J]. 兰台世界 2017(22)
    • [12].致革命者[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12)
    • [13].从20世纪初之《泰东日报》看孙中山思想在东北的传播[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4].护国护法运动中的回族[J]. 回族文学 2011(05)
    • [15].“新三民主义”[J]. 山海经 2015(14)
    • [16].孙中山的联盟外交[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7].护法运动时期的戴季陶与日本[J]. 民国研究 2012(01)
    • [18].孙中山伍廷芳关系述论[J].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1)
    • [19].孙中山与船政毕业的将领在护法运动中(二)[J]. 福建史志 2016(04)
    • [20].五四运动中蔡大愚在成都的爱国活动及其下落[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1].清末民初东南新型地缘政治关系的形成及作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2].1926,西安围城始末[J]. 同舟共进 2017(06)
    • [23].打捞“中山舰”: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J]. 重庆与世界 2012(05)
    • [24].孙中山与国共合作[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9(07)
    • [25].儒者行状自非凡[J]. 学习博览 2011(09)
    • [26].民初地域政治视野下的“西南”概念[J]. 文山学院学报 2015(02)
    • [27].敢抛热血护新生——辛亥革命前后的林伯渠[J]. 中华魂 2012(23)
    • [28].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J]. 教学与研究 2016(10)
    • [29].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J]. 学术研究 2014(02)
    • [30].从同路到殊途:护法运动前后的冯自由与孙中山[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3)

    标签:;  ;  ;  ;  ;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发展阶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