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重庆北碚400700)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3-0058-01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幸运的是,课程改革之后,文言文这一块越来越被重视了。新课标西师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的课文中编排了四篇古文,分别是十一册第25课《古文两篇》的《司马光救友》和《矛盾》,十二册第21课《熟读精思》、22课《空城计》。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催生物,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标”视野下,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古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语感,为初中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我在古文教学中探索了“趣味盎然教古文”的小学古文教学策略。
一、趣味盎然,知古文
由于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古文一开始会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又不好读,因此学生产生一些畏难的心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排除学生这种不良的情绪,在学生与文言文初次见面时,能被它的文化内涵、高雅脱俗之美所吸引,“兴之所至,趣之为开”,让学生兴趣盎然,实现与古文的对话。
在孩子们接触第一篇古文《司马光救友》时,我便把激发兴趣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一开课,我便深情并茂地说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古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学习一点古文,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如,在教学《空城计》一课,由一曲古筝将孩子们领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时空,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受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升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之帆,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铺开一条道路,让他们在快乐中感受古文的魅力。
二、“读”占鳌头,学古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更是如此。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诵读更是赋予文本生命力。诵读在古文教学中进着关键的作用。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感受古代文字的魅力,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转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在抓学生古文朗读时,我分三步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古文中多有生僻字、异读字、通假字,诵读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课文后,学生对古文的意思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2)读好停顿、把握节奏。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读错停顿的节奏,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句意,有时甚至会曲解文意。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停顿,表达的意思也会大相径庭了。所以,在古文教学中,我们应抓好学生的朗读:有时可以让学生听录音来划分句子的停顿;有时可采用教师范读的形式来把握句子的节奏;有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
(3)读出语气,体会韵律。一篇古文真正要把它流利地诵读出来,除了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还应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例如:①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②感情深沉的,可用慢节奏。③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就要在读好人物的语言上下功夫。还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性。例如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读到动情之处,孩子们还会摇头晃脑地读,读得有滋有味,格外投入,多样的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读懂一篇古文,还可以掌握一些技巧来帮助理解内容。一般上,在熟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内容。之后再指导诵读,相信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所悟、所感了。
三、兴致勃勃,仿古文
通过仿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轻松引领学生完成古文的诵读、理解、积累等学习目标。首先,教师仿写为学生开路。在学习了《司马光救友》后,我以课堂上一件偶发事件为内容,仿写了一篇《刘睿岑救鸟》:岑生11岁,与群儿习于室。一鸟入室,头撞墙坠之,众皆愕然,岑拾鸟出室放之,鸟得活。孩子们听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提笔写下自己的趣闻轶事,《与蜂大战》《曾程程戏蚊》《付雨倩理发》......一篇篇活学活用、富有创造性的仿写古文在小小的教室里传播开来。
在古文学习中,孩子们在诵读中,积累了语言,在创作中,激发了兴趣,更欣喜的是,情感与文本共鸣,受到了我国古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