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权研究

亲权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现代社会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父母虐待未成年子女问题、父母离婚后探望权纠纷等,亲权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立法中涉及亲权的相关规定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亲权的主体未加区分、相关立法如《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权利内容简略有多处重复且未涉及财产照护方面内容、在亲权的变动体系方面规定不够完善、对离婚后亲权的规定不明确等。这些都使得亲权的权利主体和相对主体,也就是亲权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合理、全面的保障。而学界对于亲权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非婚者、同性恋者等特殊主体的亲权、“代孕”对于亲权的挑战、亲权的侵权和救济等等仍未达成共识。全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第五章为单独一部分。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以亲权的“亲”子为开端,界定了亲子关系的含义及属性,通过历史考察的方法研究亲子关系如何从一种家族利益本位的关系状态,变为子女利益本位意义上的权利状态,以探究亲权的历史发展。第三章秉持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分析的理念,分析亲权的含义、性质、价值取向、主体、内容及其权利的变动体系。界定亲权的概念为“由习俗、道德或法律所确认的、特定主体依法享有的、以维护和保障未成年子女利益为目的来自主决定亲子关系相关问题的自由、主张、资格、权能与利益。”创造性的提出了亲权是复合性权利的概念,具体说来就是:亲权既是宪法上的人权又是对抗国家和私法上个人的民事权利,亲权既是亲权人的权利同时又是其职责,亲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归属为自由权,亲权在父母身份框架内是父母平等享有的身份权。亲权的价值取向应是自由、平等、正义价值的体现。亲权的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相对主体,前者一般指有父母身份的自然人,后者则是指未成年子女。注意区分了亲权内容中的一般的权能和受限的权能,将惩戒权作为受限的权能,并剔除了姓名设定权、失踪和死亡宣告申请权等不属于亲权内容的权利。将亲权的权利变动体系分为四部分:亲权的丧失、亲权的中止、亲权的恢复和亲权的消灭。第四章是亲权的实现问题。首先,以一种前提性的法理分析来证明以婚否为标准将人划分为已婚者、未婚者以及以性取向为标准将人划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并进而法律上区别待遇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对特殊主体的亲权实现问题做一探讨,并就亲权的侵权和救济作一些分析。第二部分就只包括第五章的内容,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层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立亲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建立亲权法律制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亲子关系概述
  • 2.1 “亲”及亲子关系
  • 2.1.1 “亲”的含义及亲子关系
  • 2.1.2 亲子关系的解读
  • 2.2 亲子关系的发展阶段
  • 2.2.1 家族利益本位的亲子关系
  • 2.2.2 父母利益本位的亲子关系
  • 2.2.3 子女利益本位的亲子关系
  • 2.3 亲子关系的属性
  • 第三章 亲权的基本问题
  • 3.1 亲权概述
  • 3.1.1 权利概述
  • 3.1.2 亲权概述
  • 3.1.3 亲权的性质
  • 3.1.4 亲权与相关权利
  • 3.2 亲权的价值取向
  • 3.2.1 正义价值
  • 3.2.2 自由价值
  • 3.2.3 平等价值
  • 3.3 亲权的主体与内容
  • 3.3.1 亲权的权利主体
  • 3.3.2 亲权的相对主体
  • 3.3.3 亲权的内容
  • 3.4 亲权变动体系
  • 3.4.1 亲权的丧失
  • 3.4.2 亲权的中止
  • 3.4.3 亲权的恢复
  • 3.4.4 亲权的消灭
  • 第四章 亲权的实现问题
  • 4.1 一般亲权的实现
  • 4.2 几类特殊主体的亲权实现
  • 4.2.1 一种前提性的法律分析
  • 4.2.2 非婚者的亲权
  • 4.2.3 同性恋者的亲权
  • 4.2.4 “代孕”中的亲权归属
  • 4.3 亲权损害的救济
  • 4.3.1 侵害亲权民事责任构成
  • 4.3.2 侵害亲权的类型与救济
  • 第五章 我国建立亲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5.1 我国有关亲权立法的现状
  • 5.1.1 立法现状
  • 5.1.2 立法缺陷
  • 5.2 我国亲权制度的“存废论”
  • 5.3 我国建立亲权制度的必要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亲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