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某省孤儿学校中的孤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身份拒绝敏感性的认知加工理论模式及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孤儿的特点,在身份拒绝敏感性理论建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一套《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收集与整理学生自我评估报告,团体氛围评估表,教师观察记录等,从量化与质化两个角度分析验证团体辅导方案对于调节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有效性,得出下列结论:(1)身份接纳与归因训练的方法均有效地降低了孤儿身份拒绝预期性水平,使其人际交往中被拒绝的预期性认知得以改变。(2)放松训练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孤儿的身份拒绝焦虑性水平,使其人际交往中被拒绝的焦虑性情绪得以缓解。(3)认知重建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孤儿的身份拒绝愤怒性水平,使其人际交往中被拒绝的愤怒性情绪得以缓解。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 核心概念的界定1.1 孤儿及孤儿身份1.2 拒绝敏感性及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1.3 团体辅导2 我国关于孤儿心理干预的研究3 国外关于拒绝敏感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4 拒绝敏感性的国内研究现状5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基础5.1 群体动力学理论5.2 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5.3 人际沟通理论5.4 社会学习理论6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问题的提出6.1 研究对象上忽视了对孤儿群体的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6.2 缺少系统、可行的调节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的心理干预方案6.3 我国孤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待丰富和发展6.4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7 研究目的与假设7.1 研究目的7.2 研究假设8 研究意义8.1 理论意义8.2 现实意义第二章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2 研究工具与环境2.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2.2 自行设计的《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2.3 团体成员心理发展情况调查表2.4 团体氛围评估表2.5 实验场地2.6 其它团体辅导所需工具3 《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3.1 《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思路3.2 《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构想4 实验设计与程序4.1 实验设计4.2 前测4.3 对实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干预4.4 后测4.5 无关变量的控制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1 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1.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份拒绝敏感性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1.2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份拒绝敏感性改变幅度的差异检验2 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质性分析2.1 团体成员心理发展报告2.2 学生自评的团体辅导效果报告2.3 教师观察的团体辅导效果报告第四章 讨论1 《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的效果1.1 用身份接纳与归因训练的方法降低孤儿的高身份拒绝预期性水平效果显著1.2 用放松训练的方法降低孤儿的高身份拒绝焦虑性水平效果显著1.3 用认知重建的方法降低孤儿的高身份拒绝愤怒性水平效果显著2 团体辅导是调节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的有效方式2.1 团体辅导营造了尊重、接纳、理解、友爱的团体氛围2.2 团体辅导为孤儿提供了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身份的机会2.3 团体辅导使学生拥有感受爱,表达爱的能力2.4 团体辅导的指导老师是团体成员成长的催化剂3 本研究的创新性3.1 研究内容的创新3.2 研究方法的创新3.3 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创新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4.1 关于《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的适用性4.2 关于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评估方式5 建议5.1 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孤儿应悦纳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5.2 学校应该加强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重视5.3 教师对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孤儿应给予关注5.4 社会应给孤儿群体提供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例题)附录2 《孤儿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的具体内容附录3 团体成员心理成长调查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身份拒绝敏感性论文; 团体辅导论文; 干预论文; 孤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