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合阳线偶戏,是发源于陕西合阳一带的独特剧种。因其演出风格别具一格、戏曲音乐独具特色,它一直深受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誉。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转,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起源最早、发展最早的线偶戏剧种,也是迄今为止,保留古老线偶艺术最多的剧种之一。线偶戏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它的发源朝代大约是在汉代,到了唐朝时兴盛一时,明清两朝在全国上下比较活跃。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而成为中华一绝。除了它的表演外,它的音乐更是值得玩味品尝。其唱腔自成一系,韵味十足,故有“到了合阳,必听线腔”之说。它那委婉细腻的音韵,体现了合阳人民的质朴无华,透过线偶戏音乐,人们可以一窥合阳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合阳线偶戏的起源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产生的脉络走向,研究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进一步论证线偶戏音乐的主要技术现象。第一部分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线偶戏及线偶戏音乐的起源进行阐述。早在帝喾时代,线偶戏的戏具木偶已经产生,到了夏商时,木偶歌舞的不断发展,以及“优伶”的出现促进了木偶与戏的结合,经历了秦汉歌舞与散乐百戏的融合阶段后,线偶戏逐步萌生。在其发展过程中,线偶戏音乐受“劝善调”的影响巨大,同时,在合阳一带的农业神歌也成为线偶戏音乐衍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最终为向具有独立声腔特色的线偶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线偶戏音乐的三大组成部分—唱腔音乐、丝竹音乐、锣鼓音乐。笔者结合实例重点分析了唱腔音乐中的板式流程、线偶调和乱弹调的各元素构成,归纳出线偶戏丝竹音乐的运用规律;在锣鼓音乐部分,分析了锣鼓音乐的功能和线偶戏音乐中的乐队构成以及分类,最后结合大量谱例对线偶戏音乐的基本结构层次进行了阐明。第三部分线偶戏音乐特征。笔者从线偶戏音乐的普遍性特征开始着手,结合对其的准确定位,进一步分析出它在艺术个性。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明线偶戏音乐的地方化及线偶戏音乐的程式性特征。线偶戏音乐是带有明显北方属区性的剧种音乐之一,它受合阳地方语音的影响,在调式音阶、主奏乐器的定调、特有过门以及锣鼓和板头铜器等方面表现有明显的个性。第四部分线偶戏音乐技法。笔者结合实例考查,分析了线偶戏音乐的常用技法。主要包括句式变化、板式组合、旋律发展、曲式架构四个内容。线偶戏音乐因唱腔的变化需要需对基本句式进行必要的扩充或紧缩,以此改变基本腔型句式的内部结构,形成能够表现不同感情色彩的各种式样的变化句式。同时,在板式变化上,线偶戏音乐依其各种板式的独特之处和表现作用,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起伏,基本板式必须进行灵活的组合运用。另外,在旋律发展上,引伸、对比等一些技法也在线偶戏音乐中有所体现,基本实现了自身旋律发展的不断完善。在曲式发展方面,对置、再现、变奏和回旋等手法也运用得较为普遍。第五部分,笔者对线偶戏音乐的和声和复调现象进行了阐述。线偶戏音乐虽年代久远,但今天看来,它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和声形态表现。如线偶戏音乐在各个乐句结束处,不同的停顿音上构成了Ⅴ-Ⅰ,Ⅰ-Ⅴ的进行,这与西方的奥尔加农时期的和声特征较为接近。同时,线偶戏音乐和声形态的类似表现,主要基于其完整的板式体系已经形成、伴奏的形式和乐队的配置也相对成熟等一系列客观事实。一些技术现象如演唱中男女二声部中有三度、四度音程叠置,在纯器乐的伴奏中出现了五度、六度的音程叠置等。笔者还对和声(Ⅰ)的表现形态,即唱词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在帮腔的部分进行了论述。在复调方面,线偶戏音乐的“复调循环套曲”形式主要体现在各种板式的板头铜器音乐中。其打击乐又为表现线偶戏音乐特点的和声音型节奏与织体提供了条件。另外,线偶戏音乐还运用对比复调、支声复调等手法,使线偶戏音乐显得淳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海南临高人偶戏的传承与发展[J]. 当代戏剧 2016(06)
- [2].独辟一径自成溪——浅析海南临高人偶戏艺术特征[J]. 戏剧之家 2017(03)
- [3].舞动的原始木偶 寂寥的非遗绝响——记海南临高人偶戏[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 [4].本·琼生《巴塞洛缪集市》中的傀偶戏[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02)
- [5].偶戏[J]. 中国画画刊 2019(02)
- [6].看偶戏[J]. 江苏教育 2018(17)
- [7].我的手偶戏[J]. 学生之友(小学版)(探秘) 2008(Z1)
-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尝试——以创意偶戏为例[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1)
- [9].浅谈偶戏教学[J]. 新课程(小学) 2016(01)
- [10].谈中国偶戏艺术的多元性[J]. 剧作家 2013(06)
- [11].当代偶戏表演发展态势[J]. 戏剧之家 2019(05)
- [12].谈偶戏表演的艺术审美[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2(08)
- [13].华德福提线偶戏与中国传统提线偶戏的区别[J]. 艺术科技 2016(09)
- [14].人“情”偶“味”——浅析海南临高人偶戏表演特色[J]. 艺术教育 2016(12)
- [15].华德福偶戏在幼儿园戏剧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11)
- [16].传承本土文化 演绎多彩童真——小学美术《偶戏》综合·探索课实践谈[J]. 辅导员 2012(09)
- [17].手偶戏[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1(09)
- [18].台湾现代偶戏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理念——以台湾偶偶偶剧团为例[J]. 四川戏剧 2018(05)
- [19].创新偶戏 炫彩舞台——与木偶剧导演焦锋先生一席谈[J]. 剧影月报 2020(03)
- [20].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J]. 学理论 2016(05)
- [21].论偶戏在当今教育上的重要性[J]. 大众文艺 2012(22)
- [22].临高人偶戏的文化探源[J]. 新教育 2015(21)
- [23].木偶的节日[J]. 明日风尚 2010(08)
- [24].“稀有品种,不同凡响”的临高人偶戏[J]. 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4(01)
- [25].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6) 临高人偶戏[J]. 新东方 2008(11)
- [26].木偶走天下 福建木偶戏传播的缘起[J]. 世界遗产 2015(12)
- [27].哇扬皮影偶戏[J]. 文化艺术研究 2015(03)
- [28].周啸虎:地上[J]. 艺术界 2016(04)
- [29].看木偶[J]. 儿童音乐 2008(10)
- [30].浅谈偶剧与戏剧的区别与联系[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