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研究

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属于美学研究中的艺术形式研究。文章以律诗诗体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新变为基本脉络,运用俄国形式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形式美学理论来揭示诗体流变过程中的审美规律,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诗体流变的具体情况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另外,文章还运用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对影响律诗诗体流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文章共八章,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六章。前五章重在描述和分析律诗形式的产生、定型、新变等流变现象,并着重讨论与形式流变密切相关的审美标准的变化。第六章则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归纳出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从文体结构和传播媒介两个层面上分析诗体流变的原因。 第一章概述律诗的体式。确定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五律(五言八句)和七律(七言八句),时间范围则从律诗形式产生的齐梁一直到宋代。律诗的形式体制以格律规则与对仗模式为核心。 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律诗形式自齐梁至唐代的确立和完善以及唐代律诗的审美标准。律诗萌芽于汉末魏晋的五言诗,齐梁时期的文人们发现了汉语单音节、一字一音,宜作对偶的语言特点,并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四声说”确立了律诗声律模式的雏形,对仗模式也在此时基本形成。到初唐,对仗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联间相粘的规则也在此时形成,沈佺期和宋之问从创作上最终实践了律诗的完整格式,这样,中国的律诗若自齐梁“永明体”算起,到公元七世纪的“沈宋”,经过近三百年,终于完成了体式的构建。但从诗体类型上看,初唐完善的是五律,七律的创作数量还很少,到盛唐,七律的创作逐渐增多,在杜甫手中,七律形式始真正成熟。随着律诗诗体类型的完善,唐代律诗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建立起来。自初唐至盛唐,律诗逐渐形成了即景缘情的创作要求,其突出的形式特征就是情景模式的建构。从诗学理论上看,唐代的诗学理论通过“风骨”“兴象”“意象”“意境”“韵味”等的规定也将即景缘情作为了律诗的审美旨归。在这种审美标准的规定下,唐代律诗最终在抒情向度上将这一诗体发挥到了巅峰状态。 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了中晚唐至宋代律诗的流变特征。律诗自中晚唐开始在形式方面呈现出了不同于盛唐的特征,这种不同大都体现出同一种观念——尝试与创新。在诗体形式上体现为格律技巧上求新求难;对仗上出现了精致化倾向;开始以口语入诗。但其时唐代律诗还是以即景缘情的审美标准为主流,中晚唐律诗中的这些形式创新也就无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诗体流变研究中的美学角度
  • 二、有待深化的文体流变研究
  • 第一章 律诗体式概说
  • 第一节 律诗的概念
  • 第二节 律诗的体制
  • 一、格律规则
  • 二、对仗模式
  • 第二章 律诗形式的确立与完善
  • 第一节 新形式的探索
  • 一、“四声说”确立了律诗声律模式的雏形
  • 二、律诗的对仗模式基本形成
  • 第二节 律诗体式的成型
  • 一、律诗体式成型的社会环境
  • 二、对仗模式的完善与粘对规则的成熟
  • 三、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实践最终使律诗诗体真正定型
  • 第三节 律诗诗体类型的完善
  • 一、初唐:五七律发展的不平衡
  • 二、盛唐:律诗诗体类型的真正完善
  • 第三章 唐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 第一节 情景模式的建构
  • 一、情景模式的建立
  • 二、情景模式的丰富
  • 三、情景模式的深化
  • 第二节 即景缘情的诗学理论定位
  • 第四章 形式新变的产生与定型
  • 第一节 中晚唐:形式新变的产生
  • 一、格律技巧上向难处探索
  • 二、对仗的精致化趋向
  • 三、口语化倾向
  • 第二节 宋代:形式新变的成型
  • 一、格律技巧求新求难
  • 二、对仗的精巧化与游戏化
  • 三、口语化特征
  • 四、虚字
  • 五、用典
  • 第五章 宋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 第一节 物与事—审美对象的转向
  • 第二节 规则与求新并举的的创作意识
  • 第三节 创作主体重才学的定位
  • 第四节 尚意平淡的审美取向
  • 第六章 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
  • 第一节 形式先于内容
  • 一、形式问题是诗体建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 二、诗风的转变首先源自形式的变革
  • 三、形式的革命性意义
  • 第二节 律诗体式是汉语言精华与民族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
  • 一、律诗体式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特点
  • 二、对立统一的内在结构特征源自汉民族的审美心理
  • 第三节 诗体形式演变中的格式塔原则
  • 一、律诗的诗体形式——知觉的简化原则
  • 二、拗体现象——知觉的“完形”需求
  • 第四节 “陌生化”:诗体流变的内在动力
  • 一、精致化与日常化
  • 二、“陌生化”的尺度
  • 第五节 审美标准的确立对于诗体形式的规范
  • 一、不同的审美标准对于唐宋律诗的规范
  • 二、宋代律诗审美标准的确立与“江西诗派”
  • 第七章 文体结构对于律诗流变的影响
  • 第一节 骈体文 古体诗 律诗
  • 一、骈体文与律诗
  • 二、古体诗与律诗
  • 三、小结
  • 第二节 古文诗词
  • 一、词与诗
  • 二、古文与诗
  • 三、小结
  • 第八章 由抄本到刻本:媒介因素对律诗流变的影响
  • 第一节 纸的普及——律诗得以产生的媒介基础
  • 一、纸在文字作品领域引起巨大变化
  • 二、纸使诗歌成为真正的阅读文化
  • 第二节 宋代刻本出版——摹仿标准的确立与审美风貌的突出
  • 一、宋代刻本出版对创作与接受的影响
  • 二、有意识地刻书作注使宋代律诗的审美要求深入人心
  • 结语:特定文体流变研究的意义
  • 一、为文体流变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 二、为文体流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三、专题研究的一种尝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进化视角下的审美规律[J]. 大众心理学 2020(01)
    • [2].论主题类型中的解诗之道[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16)
    • [3].中西方服饰审美规律比较研究[J]. 轻工科技 2012(03)
    • [4].瑜伽的美学特点研究[J]. 运动精品 2018(01)
    • [5].艺术审美规律在微电影审美中的应用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1)
    • [6].论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J]. 黄河之声 2017(18)
    • [7].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 山海经 2016(07)
    • [8].创意的相关生成与审美规律[J]. 微型小说选刊 2019(29)
    • [9].关于中小学诗歌经典教育的几点思考[J]. 生活教育 2014(12)
    • [10].色彩·符号[J]. 魅力中国 2009(31)
    • [11].建筑与文学[J]. 建筑 2008(02)
    • [12].探析《园冶》美学话语中的设计审美规律[J]. 流行色 2019(07)
    • [13].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21)
    • [14].挖掘数学内在美,让常规教学更有魅力——“梯形的面积”异构课堂对比赏析[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6(04)
    • [15].设计在“心”不在形[J]. 美术观察 2011(05)
    • [16].古彩瓷装饰审美规律[J]. 中国陶瓷 2012(02)
    • [17].文化传播审美规律与诗歌翻译审美实践[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 [18].审美性阅读:让诗意与深刻美美共生[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16)
    • [19].从设计美学角度探析中国传统吉祥符号[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1(02)
    • [20].色彩在文学创造中的审美规律[J]. 芒种 2013(08)
    • [21].育才要重视美术教育[J]. 成才之路 2013(27)
    • [22].从“变理”的角度解析视觉艺术潜含的几种分析元[J]. 中国包装 2014(05)
    • [23].论电影审美规律及其主导下的美学风格——以电影《社交网络》与《一一》佐证[J]. 艺术品鉴 2019(06)
    • [24].“诗画配伍”原创妙题集锦[J]. 读写月报 2018(Z3)
    • [25].谈国标舞的艺术审美特征[J]. 通俗歌曲 2015(10)
    • [26].浅谈越剧表演的沿革与特色[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27].诗歌教学要遵循审美规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09)
    • [28].探析构成法则在漆画创作中的应用[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5(04)
    • [29].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12)
    • [30].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与教学方法探索[J]. 芒种 2012(13)

    标签:;  ;  ;  ;  ;  

    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