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巧缘[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定量测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ribonucleic acid,HBV RNA)水平,探讨血清HBV RNA在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特点及分布差异,寻求中医辨证分型依据的客观指标,为CHB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CHB患者131例,通过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分析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血清HBV RNA表达特点及分布差异,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131例CHB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占44.3%,湿热内结证占39.7%,两者为主要中医证型。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与肝郁脾虚证(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ALT水平、HBsAg定量、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HBV RNA水平在各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χ2=104.974,P<0.001)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免疫耐受期HBV RNA水平均值为6.72log10 IU/ml,免疫清除期均值为6.50 log10 IU/ml,再活动期均值为4.16 log10 IU/ml,免疫控制期均值为1.69 log10 IU/ml。5.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r=0.824,P<0.001)存在正相关。其中,免疫耐受期(r=0.389,P=0.031)、免疫清除期(r=0.598,P<0.001)、再活动期(r=0.876,P<0.001)中血清HBV 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均存在相关性。6.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水平呈秩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36、0.465,P值均<0.001。7.血清HBV RNA在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肝郁脾虚证者阳性率最高。2.血清HBV RNA水平在各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中表现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免疫控制期。3.血清HBV RNA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存在正的相关性。4.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定量、血清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均存在相关性。
洪钰蕾[2](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CHB人群中出现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性,探讨CHB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的生化学特征。从中医方面入手,为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合并肾功能损伤的CHB患者(共176例),记录病例资料,并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最后采用SPSS 20.0对所收集病例的中医证型、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176例患者中,男性占86.9%,女性占13.1%;年龄以36-50岁为主,占47.2%;病程大多在1-9年,占53.3%;经统计分析,有治疗史与无治疗史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肾功能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176例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内结证56例(31.8%)>脾肾阳虚证52例(29.5%)>肝郁脾虚证30例(17.1%)>肝肾阴虚证26例(14.8%)>瘀血阻络证12例(6.8%);经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1)各中医证型中e GFR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各中医证型中Ccr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各中医证型中BUN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4)各中医证型中UA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各中医证型中血磷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6)在各中医证型中血钙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7)各中医证型中Scr、Cys C、血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男性比例较女性高;2.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湿热内结证、脾肾阳虚证;3.e GFR、Ccr联合BUN、UA、血磷、血钙检测可为合并肾功能损伤的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较全面的客观化依据。
张旭[3](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潘谊[4](2021)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血清miRNA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为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符合纳入标准、及信息资料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前期筛选出的肝癌差异miRNAs(miR-122-5p、miR-148a-3p、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6-5p、miR-143-3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进行qPCR验证,检测肝癌差异miRNAs在肝癌患者(6例肝郁脾虚证、6例脾虚湿困证)和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miRNA的相关性,从miRNA层面探讨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313例肝癌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26-90岁之间,平均年龄59.58岁,其中59-69岁(33.2%),为高发年龄段。原发疾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是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占主导地位。吸烟与饮酒是导致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以乏力、口干、纳差、胁痛、腹胀、眠差、小便黄、目黄、腹痛、口苦为常见临床症状。3.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多见。4.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与血常规的关系在WBC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在PLT指标中,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WBC、PLT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WBC、PLT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在RBC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BC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HGB指标中,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肝郁脾虚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GB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与肝功能的关系在AL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肾阴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L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最低;其中,湿热蕴毒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LT、AST、TBIL指标中,ALT值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LT无相关性;AST、TBIL在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ST、TBIL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P、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在ALP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医证型与ALP、GGT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B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ALB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与肾功能的关系在UREA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UREA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REA指标中,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REA与肝癌证型无相关性。在e GFR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 GFR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4)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在P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TA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湿热蕴毒证最低;并且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A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D-二聚体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D-二聚体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与AFP的关系在AFP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miRNA的关系:(1)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肝郁脾虚证组中miR-148a-3p、miR-92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肝郁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脾虚湿困证组中miR-122-5p、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脾虚湿困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肝郁脾虚证中miR-22-3p表达上调,miR-143-3p、miR-4488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5p、miR-148a-3p、miR-10a-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上调,miR-92a-3p、miR-26a-5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的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可能与两者共同证候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分子标志物。结论1.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RBC、HGB)、肝功能指标(AST、ALP、GGT、ALB、TBIL)、肾功能指标(UREA)、凝血功能指标(PT、PTA、D-二聚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WBC、PLT、ALT、CREA、AFP无相关性。五个证型中,脾虚湿困证的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高;RBC、HGB、ALB指标最低;肝郁脾虚证的AST、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低,提示脾虚湿困证病情较重,肝郁脾虚证病情较轻。2.本研究发现,miR-92a-3p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的生物标志物。3.本研究发现,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区别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本研究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与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参与肝癌细胞的增值、侵袭、迁移、凋亡等生物过程,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
李梦缘[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及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分析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用药规律经验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医院门诊HIS系统,选取自2017年1月1日始至2019年12月31日止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刘汶教授处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HB病例数据信息,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形成数据库,进行数据清洗并对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用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中药处方进行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d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刘汶教授治疗CHB的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基于数据分析与挖掘,选取主要证型、特色证型的重要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2例病例共417诊次的相关数据。证型分布方面,占比最高的4个证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及痰浊闭阻证;药味数量方面,平均用药16味:常用中药包括当归、柴胡、白芍、茯苓、黄芪、麦冬、枸杞子、甘草、黄芩、女贞子等;常用药对包括化橘红-苦杏仁、黄芩-龙胆、桑椹-覆盆子、半夏-陈皮、枸杞子-女贞子、郁金-香附、元胡-五灵脂、太子参-红景天等;常用药物组合包括元胡-五灵脂-蒲黄-三七、太子参-红景天-黄芪;四个核心基础处方分别为滋补肝肾方(枸杞子、女贞子、覆盆子、桑椹、生地黄、当归、北沙参、麦冬);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柴胡、龙胆、黄芩、白芍、郁金、香附、栀子、当归);疏肝健脾方(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化痰祛浊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壳)。枸杞子-女贞子-覆盆子-桑椹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经筛选得到48个活性成分,234个预测靶点;经检索共得到CHB相关靶点1473个,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60个;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如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IL6、TP53、TNF、CXCL8作用靶点可能与本药物组合治疗CHB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化橘红-苦杏仁药对的化学成分经筛选得到24个活性成分,125个预测靶点;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25个;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如鞘脂类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信号通路等,TP53、MMP9可能与本药对治疗CHB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结论:刘汶教授治疗CHB时用药着眼于阴阳、气血、痰湿等,四个核心处方分别为用于肝肾阴虚证的核心处方滋补肝肾方、用于肝胆湿热证的核心处方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用于肝郁脾虚证的核心处方疏肝健脾方、用于痰浊闭阻证的核心处方化痰祛浊方。组方特点包括辨病辨证相结合、主证兼证需量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组方思路特点,用药特点包括优先选择药食同源类药物、在性味归经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支持、善用药对灵活机动、久病通络化痰祛瘀、善用经典方剂以主要药味为中心选方、辨证施治精准用药。辨治过程传承与创新并举。枸杞子-女贞子-覆盆子-桑椹药物组合、化橘红-苦杏仁药对治疗CHB的作用可能与抗肿瘤、抑制病毒复制等机制相关。
汪士豪[6](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杨晓彤[7](2020)在《中医湿热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湿热辨证法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入院的86例急性黄疸型甲肝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按照西药疗法进行降酶退黄治疗,观察组按照中医湿热辨证法进行分型,给于对症中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症候积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0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T、ALT、Tbil下降水平和症候积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湿热辩证法治疗急性黄疸性甲肝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良好。
马丽[8](2020)在《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对CHB的防治已显示其独特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能力,深入阐述CHB的证候生物学基础,似为其主要一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课题组前期从mi RNA对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有文献表明DNA甲基化参与CHB的发生发展,且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候的形成在理论上似有契合之处,此或许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相关mi RNA研究,多维度综合观察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表达,探讨上述两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否是通过DNA甲基化与mi RNA相互调控,影响表观遗传,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形成不同的证候,以期初步证实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是否为CHB证候差异的主要表观遗传机制之一,为上述两种CHB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提供部分实证依据。方法:1.招募CHB脾胃湿热证(Spleen-stomach damp heat syndrome,SSDHS)患者7例SSDHS组),肝郁脾虚证(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LDSDS)患者7例(LDSDS组)和健康志愿者6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2.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无菌环境下外周静脉血,检测各组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3.用ELISA法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相关蛋白DNMT1、Me CP2的表达水平及HBV相关蛋白P53、E-cad、P16的表达水平。4.及时分离外周静脉血血清,提取DNA,用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各组间DNA甲基化差异表达的情况,对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5.利用Target Scan7.2与miRDB数据库对不同中医证候中部分相同mi 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采用Cytoscape3.6软件构建DNA甲基化基因与mi RNAs预测靶基因共表达网络图。结果:1.SSDHS、LDSDS组分别与HC组相比,在DNMT1、p16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病程、生化指标、乙肝两对半定性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cad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Me CP2、P53表达水平在SSDHS组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LDSDS组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2.Illumina Bead Array TM Infinium 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HB患者组与HC组有7868个显着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2310个,低甲基化位点5558个;经过筛选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278611位于基因NLGN4Y,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3670113位于基因TAZ;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脂肪颗粒、各种酶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3.SSDH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21898358位于基因LILRA3,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323788位于基因CHTF18,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T细胞共刺激、Rho蛋白信号转导、Rho GTPases相关的功能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及肿瘤相关通路;LDSDS组特有的高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857096位于基因BMPR1B,低甲基化差异程度最高的位点为cg09972436位于基因LCE3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树突棘、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c GTPase等;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SSDHS组与LDSDS组间最显着的高甲基化位点为cg10765459位于基因COL6A2,最显着的低甲基化位点为cg07445365位于基因STK32C,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相关细胞及组织,KEGG pathway主要富集在Erb B信号通路及代谢通路等。4.SSDHS、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分别与mi R-122-5p、mi R-1228-3p、mi R-191-3p预测靶基因进行对比分析:两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5p预测靶基因均有6个基因重合,其中SSDHS组独有基因为RIMS1,LDSDS组独有基因为SLC41A1;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21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OTUB、AMPH、SEMA3C、ZC3H12B、PCGF3、JAKMIP3,LDSD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228-3p预测靶基因有17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ARID1B、NUDT7;SSDHS组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2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MPP7、LDSDS组差异甲基化基因与mi R-191-3p预测靶基因有3个基因重合,该组独有基因为SPTB2、CCNY。结论:1.Me CP2、P53可能通过影响DNA甲基化修饰参与CHB肝郁脾虚证的形成;E-cad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或肝郁脾虚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2.CHB患者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具体机制可能与NLGN4Y、TAZ等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质去泛素化、I-kappa B激酶/NF-kappa B信号、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3.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均存在DNA甲基化的差异表达,同时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DNA甲基化谱。LILRA3、CHTF18等基因的甲基化及T细胞共刺激诱导肝脏炎症等,可能是CHB脾胃湿热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BMPR1B、LCE3C等基因的甲基化及树突棘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等,可能是CHB肝郁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示DNA甲基化可能为CHB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4.不同证候出现部分相同mi RNA的原因可能与其影响不同靶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性有关,具体调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郭欣[9](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CHB的临床意义,为CHB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CHB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100例(抗病毒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西药组100例(西药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两组进行中医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乙肝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以36周为总疗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36周HBV-DNA、HBeAg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复常率;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bright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百分比、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0、TGF-β水平。结果(1)HBeAg、HBV-DNA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在12周、24周、36周中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性T细胞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下调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8+T细胞百分比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升高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西药组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证型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增加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下降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通过提高HBV-DNA、HBeAg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能够有效提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明显改善肝功能。(2)中西医联合用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和下调IL-10、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能够显着改善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中对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调控作用最强。
卓锦蓝[10](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的关系,进一步揭示CHB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以期为CHB中医辨证分型寻求新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CHB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7、TGF-β1水平,分析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IL-17、TGF-β1水平分布,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100例CHB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占40.0%,湿热内结证占32.0%,为主要中医证型。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ALT、AST、HBs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HB组血清IL-17、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清TGF-β1水平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内结证。5.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17、TGF-β1水平两两比较结果:血清IL-17水平在湿热内结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水平在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r=-0.608,P<0.001)。7.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4、0.874,P均<0.001,血清IL-17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ALT、AST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6、-0.562,P均<0.001,血清TGF-β1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375,P<0.001)。结论1.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的IL-17、TGF-β1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提示IL-17、TGF-β1水平可能是CHB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2.CHB患者的血清IL-17、TGF-β1水平与肝功能水平有相关性,提示IL-17、TGF-β1水平可能对CHB疾病严重程度有提示意义。
二、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性质及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CHB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血清HBV RNA水平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CHB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
1.2 CHB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
1.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2 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分布 |
3 血清HBV RNA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4 慢性 HBV 感染自然病程分期中血清 HBV RNA 水平分布 |
5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
6 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HBsAg定量的关系 |
7 血清HBV R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关系 |
8 血清 ALT 水平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 |
9 中医证型与HBV DNA、HBsAg水平的关系 |
10 中医证型与血清HBV RNA水平的关系 |
11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CHB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CHB的研究进展 |
3 血清HBV RNA的研究进展 |
3.1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cccDNA的关系 |
3.2 血清HBV RNA水平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 |
3.3 血清 HBV RNA 水平可预测 CHB 患者 NAs 停药后复发的可能性 |
3.4 根据血清 HBV RNA 检测优势拟定临床治愈新标准 |
4 HBV RNA水平分布 |
4.1 CHB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4.2 血清HBV RNA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布的关系 |
4.3 血清HBV RNA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的关系 |
4.4 血清HBV RNA水平与ALT水平的关系 |
4.5 血清HBV RNA水平与HBsAg定量、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6 血清HBV R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5 CHB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
5.1 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2 CHB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5.3 CHB中医证型与ALT水平、HBsAg定量、HBV DNA水平的关系 |
5.4 CHB中医证型与血清HBV RNA水平的关系 |
5.5 CHB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血清 HBV RNA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西医诊断标准 |
3.1 CHB西医诊断 |
3.2 肾功能损伤诊断 |
3.3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西医诊断 |
4 中医辨证分型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8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1.2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病程、药物治疗史分布情况 |
1.3 有药物治疗史与无药物治疗史CHB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肾功能指标分布情况 |
2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相关肾功能指标水平 |
3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中一般资料的分布情况 |
4.1 各中医证型性别分布情况 |
4.2 各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情况 |
4.3 各中医证型病程分布情况 |
5 CHB合并肾损伤患者各中医证型中相关肾功能指标分布情况 |
5.1 各中医证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分布情况 |
5.2 各中医证型胱抑素C(Cys C)、尿素(BUN)、尿酸(UA)分布情况 |
5.3 各中医证型血磷、血钙、血镁分布情况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理论基础 |
2 西医临床原因分析 |
2.1 乙肝相关性肾病 |
2.2 肾毒性药物的因素 |
2.3 其他因素 |
3 一般情况分析 |
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5 各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
6 中医证型与相关肾功能指标分析 |
7 CHB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治疗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浅述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文献来源 |
1.1.2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分析方法 |
1.4.1 文献质量评估 |
1.4.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干预措施 |
2.2.3 结局指标 |
2.2.4 中药使用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1 改良Jadad评分 |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异质性分析 |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
6 中药抗HBV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主要中医临床症状 |
2.3 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4 肝癌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4.1.1 肝癌患者性别分布 |
4.1.2 肝癌患者年龄分布 |
4.1.3 肝癌患者饮酒史及吸烟史 |
4.1.4 肝癌患者既往肝脏疾病 |
4.2 肝癌患者中医症状分布 |
4.3 肝癌患者基本中医证型分布 |
4.4 中医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的关系 |
4.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
4.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
4.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
4.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4.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5 讨论 |
5.1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
5.1.1 性别、年龄分布 |
5.1.2 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 |
5.2 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症状分布 |
5.3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5.4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
5.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
5.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
5.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
5.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
5.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从miRNA探讨原发性肝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对照组入选标准 |
2 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2.2 总miRNA提取 |
2.2.3 miRNA逆转录 |
2.2.4 qRT-PCR实验 |
2.2.5 qPCR数据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各组miRNA相对表达量 |
4.2.1 肝郁脾虚证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2 脾虚湿困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3 肝郁脾虚组与脾虚湿困组比较 |
5 讨论 |
5.1 miRNA表达结果分析 |
5.2 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
5.2.1 肝郁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
5.2.2 脾虚湿困证差异表达miRNA分析 |
5.2.3 两证型差异miRNAs分析 |
5.3 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肝癌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分析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结果 |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1.个人简介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医湿热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观察组 |
1.5 观察指标 |
1.5.1 实验室指标 |
1.5.2 症候积分 |
1.5.3 疗效标准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急性黄疸型甲肝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急性黄疸型甲肝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两组急性黄疸型甲肝患者症候积分比较 |
3 讨论 |
(8)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CHB病名的认识 |
1.1 肝着 |
1.2 肝毒 |
1.3 胁痞 |
1.4 异湿 |
2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湿热疫毒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
2.2 毒损肝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
2.3 正气之盛虚决定本病的转归及预后 |
2.4 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为本病的发病特点 |
3 CHB中医证候分型指南与标准 |
4 影响CHB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因素 |
4.1 不同地域的CHB证候分布具有差异性 |
4.2 体质类型与CHB证候分布具有相关性 |
4.3 情志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是部分CHB证候分布的易感性因素 |
5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 |
5.1 肝功能指标 |
5.2 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
5.3 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 |
5.4 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 |
5.5 HBV基因型 |
5.6 基因组学 |
5.7 转录组学 |
5.8 蛋白组学 |
5.9 代谢组学 |
6 小结 |
文献研究二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研究 |
1 DNA甲基化概述 |
2 DNA甲基化在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1 DNA甲基化与HBV |
2.2 Cp G岛与HBV基因型 |
2.3 DNMTs与 HBV |
2.4 甲基化相关蛋白与CHB |
3 DNA甲基化在中医证候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常规检测方法 |
2.2 ELISA检测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收集结果 |
3.2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 |
3.3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3.4 HBV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
3.5 DNA甲基化及HBV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证候与DNMT1间关系的探讨 |
4.2 中医证候与MeCP2间关系的探讨 |
4.3 中医证候与P53间关系的探讨 |
4.4 中医证候与E-cad间关系的探讨 |
4.5 中医证候与P16间关系的探讨 |
5 小结 |
实验二 慢性乙型肝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采集 |
2 方法 |
2.1 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850K甲基化芯片简介 |
2.2 DNA抽提 |
2.3 DNA样本质检 |
2.4 DNA甲基化芯片实验流程 |
2.5 DNA甲基化芯片数据分析流程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DNA样本质检结果 |
3.2 实验质控结果 |
3.3 样本beta值密度曲线 |
3.4 数据归一化 |
3.5 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
3.6 GO功能富集结果 |
3.7 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
3.8 差异甲基化区域结果 |
4 讨论 |
4.1 差异甲基化位点结果分析 |
4.2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GO功能富集结果分析 |
4.3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5 小结 |
实验三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结果 |
3.2 不同中医证候GO功能富集结果 |
3.3 不同中医证候KEGG pathway富集结果 |
3.4 不同证候差异甲基化区域分布结果 |
4 讨论 |
4.1 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是四川地区CHB常见的中医证候 |
4.2 中医证候与DNA甲基化在理论上有共通之处 |
4.3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 |
5 小结 |
实验四 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DNA甲基化与mi RNA联合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中医证候中4条相同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
3.2 不同中医证候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
3.3 miRNA预测靶基因与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联合分析 |
4 讨论 |
4.1 mi RNA与 DNA甲基化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 |
4.2 miR-122-5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
4.3 miR-1228-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
4.4 miR-191-3p与不同中医证侯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融合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干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病历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5 主要仪器 |
1.6 治疗药品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治疗疗程 |
2.3 观察内容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前的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3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HBe Ag、HBV-DNA阴转率比较 |
4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ALT、AST、ALP复常率比较 |
5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bright) CD127~(low) Treg)变化情况 |
6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CD8~+T细胞变化情况 |
7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 |
8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IL-10浓度变化情况 |
9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TGF-β浓度变化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
致谢 |
(10)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CHB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 纳入标准 |
4.1 CHB组 |
4.2 对照组 |
5 CHB组排除标准 |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1 肝功能 |
6.2 血清HBVM检测 |
6.3 血清HBV DNA水平 |
6.4 肝穿刺活检 |
6.5 血清IL-17、TGF-β1 水平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
1.2 CHB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1.3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1.4 各中医证型CHB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
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
3 中医证型与HBsAg水平、HBV DNA水平的关系 |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
5 CHB组与对照组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
6 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
7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1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间的相关性 |
7.2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讨论 |
1 CHB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
1.1 CHB的传统医学特点 |
1.2 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 |
2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与CHB的关系 |
2.1 Th17、Treg与 CHB的关系 |
2.2 IL-17、TGF-β1与CHB的关系 |
3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HBV RNA水平的关系[D]. 张巧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D]. 洪钰蕾.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D]. 潘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及机制分析[D]. 李梦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士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医湿热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 杨晓彤.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8]基于DNA甲基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研究[D]. 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D]. 郭欣. 青岛大学, 2020(01)
- [10]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D]. 卓锦蓝.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