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

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

论文摘要

公开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认为,在现实意义上,概而言之,公开作为消除人们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活动,对于人类的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来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其中,生产实践又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而精神生产实践是人类的高级存在方式。交往实践是生产实践的前提,正是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地开展生产实践。然而,在历史上,由于种种或者是客观的、或者是主观的原因,公开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交往实践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公开在交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人类交往实践过程中,公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的,在互相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人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信任,由此才实现了彼此的交往。但是,客观上,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遮蔽性;一方面由于信息遮蔽性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而可能从主观上产生对信息的有意遮蔽,所以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些信息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人们之间在信息上的矛盾。对于特定事物的信息,有的人“知”,有的人“未知”,这样,一旦双方要交往,他们之间就存在一种“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而交往的实现依赖于双方对影响交往的特定信息在共同“知”的前提下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因此,从客观上讲,交往双方对于相关信息都有“知”的需要,即对于影响交往的特定信息,双方都“应知”;这样,又产生了“未知”与“应知”之间的矛盾。同时,从主观上讲,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特定信息处于“未知”状态的一方也会产生“知”的愿望和欲求,于是,“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也出现了。由此,交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便体现为“知”与“未知”、“未知”与“应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给人们之间的交往增加了难度:轻则增加交往双方的成本,重则阻碍人们之间交往的实现。因此,为了实现彼此间的交往,人们有必要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化解彼此之间在特定信息上的“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化解彼此之间在特定信息上的“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人们才能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相互信任,并开展合理的交往,为生产实践创造条件。公开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公开的生成,其根据在于其内部矛盾,即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其条件是指其外在矛盾,即其与外部环境及其要素之间的矛盾。在其根据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公开才得以生成。公开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系统性。作为一个系统,公开具有自身的特定结构,并因而具有一定的功能。公开的结构,内在地包含了公开的主体与客体、公开的内容与形式、公开的目的与手段、公开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公开的存在与意识。结构决定功能。公开首先能够促进人类交往的实现及其进步,其次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公开关乎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公平和公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盛行的氛围中,很多国家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本文认为:公开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定;公开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公开在实践上被忽视,因此,在理论上,人们对于公开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连什么是公开、为什么要公开以及如何公开这些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理论上的模糊又反过来影响到实践,如此恶性循环。因此,从理论上弄清楚公开问题的实质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立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角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开问题从哲学上进行“追问”,以求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公开、为什么要公开以及如何公开等问题,从而为公开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从哲学上界定了公开,认为:公开是对信息不对称性的消除,是人们之间化解在具体信息上“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矛盾的过程。第二,公开有边界:具体的公开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历史的、相对的、有边界的。第三,公开是一个历史范畴:公开在人类社会中生成、变化和发展;公开的变化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社会生活不断公开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就人类社会的全过程来说,公开是绝对和无限的,从具体的、每一次的公开活动来说,公开又总是相对和有限的。从公开的角度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幅公开与不公开相互交织、而又不断相互转化的明暗相间的巨幅画卷。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公开的边界将会一直存在,但是,公开一定会不断进步;在那幅展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画卷上,公开、透明的一面必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浓,人类社会的前景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架构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公开的内涵、外延与边界
  • 一、公开的内涵
  • (一) 词源学考察
  • (二) 公开的定义
  • (三) 公开与相关范畴的比较
  • 二、公开的外延
  • (一) 公开的范围
  • (二) 公开的类型
  • (三) 公开的一般特征
  • 三、公开的边界
  • (一) 边界的概念
  • (二) 公开的边界
  • (三) 公开边界的科学证明
  • 第二章 公开的根据、条件与生成
  • 一、公开的根据
  • (一) 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必然要求公开
  • (二) 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三) 公开是现实的个人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
  • 二、公开的条件
  • (一) 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公开的基本前提
  • (二) 生产力的发展是公开的根本基础
  • (三) 制度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四) 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公开的主观条件
  • 三、公开的生成
  • (一) 公开是其根据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 (二) 公开的生成路径
  • (三) 公开生成的辩证法
  • 第三章 公开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 一、公开的结构
  • (一) 公开的主体与客体
  • (二) 公开的内容与形式
  • (三) 公开的目的与手段
  • (四) 公开的过程与结果
  • (五) 公开的存在与意识
  • 二、公开的功能
  • (一) 公开促进人类交往的实现及其进步
  • (二) 公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 公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三、公开的动态
  • (一) 公开自身的动态呈现
  • (二) 公开在历史中的动态呈现
  • (三) 公开的制度化演进
  • 第四章 公开的现实观照:全球化、民主化与中国化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开
  • (一) 公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条件
  • (二) 世界历史的新阶段——全球化
  • (三) 公开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 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公开问题
  • (一) 公开是政治民主化的内在规定
  • (二) 公开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 (三) 公开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推进公开化的四维路径
  • (一) 树立科学的公开理念
  • (二) 确立正确的公开原则
  • (三) 建立完善的公开制度
  • (四) 构建科学的公开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议商品信息不对称性所产生的影响[J]. 现代商业 2015(02)
    • [2].信息不对称性环境下的民间借贷风险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7(02)
    • [3].关于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性的几点思考[J]. 武汉金融 2015(05)
    • [4].基于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银行存量客户潜在价值的二次挖掘[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4)
    • [5].我国公司债市场完善的基础分析[J]. 商业时代 2010(17)
    • [6].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6)
    • [7].档案信息收集利用中不对称问题的应对[J]. 兰台世界 2010(04)
    • [8].基于信息不对称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31)
    • [9].浅谈智慧热网中的室温参数[J]. 山西科技 2019(04)
    • [10].电子商务中介存在的机制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07)
    • [11].信息不对称性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J]. 时代金融 2012(14)
    • [12].公司治理对股市信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的影响[J]. 经济经纬 2015(05)
    • [13].试析人力资源配置中信息不对称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6)
    • [14].预期在金融危机时的传导途径分析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11)
    • [15].品牌对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机理——基于过度信息市场环境特征的讨论[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8)
    • [16].基于紧急状态下信息不对称性的人群模拟[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7].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与业绩补偿承诺[J]. 甘肃科学学报 2020(03)
    • [18].媒体监督、董事会治理与保险公司代理成本——基于我国股份制保险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J]. 保险研究 2017(04)
    • [19].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J]. 甘肃科技 2010(12)
    • [20].高校专业仪器设备采购中的交易成本问题[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 [21].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09(29)
    • [22].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控制: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12(04)
    • [23].信息不对称性在教学中的意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4].信息不对称性、经理人特质与谈判——基于转移定价的实验研究[J]. 中国会计评论 2017(01)
    • [25].公司规模与会计谨慎性——基于A股中小板数据的对比研究[J]. 财会通讯 2011(24)
    • [26].关于重大事项专门鉴证的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7].压缩房地产贷款背景下的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 特区经济 2008(09)
    • [28].克服现代治理困境中“信息不对称性”难题的路径选择——兼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信息不对称性[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0(06)
    • [29].共享金融:优势、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J]. 农村金融研究 2016(09)
    • [30].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针对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11)

    标签:;  ;  ;  ;  ;  

    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