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的测量结量不确定度(论文文献综述)
程康,邱黛君,孔炜,黄清波,仵欣,许爱华[1](2020)在《滤纸式烟度计标准物质烟度值的测定》文中指出建立了一种利用积分球式分光光度计对滤纸式烟度计标准物质烟度值的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GBW13307、GBW13309和GBW13310 3种型号标准烟度卡的烟度值,并对其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定值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快捷,完全满足烟度卡标准中对烟度值测定条件及不确定度的要求。
成文浩[2](2020)在《矿用无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胶轮车排放物中的碳烟和有害气体关乎煤矿安全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随着矿用无轨胶轮车在煤矿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道路机动车辆,井下巷道狭窄且空间有限,矿用胶轮车排放物通常显示出高烟度值、高有害气体和高水分含量等特点。传统排放检测设备无法在一次采样中完成所有待检测项,且采样口易发生碳烟积聚,因此用于无轨胶轮车排放物的检测系统研究对矿井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提出了适用于无轨胶轮车的排放物检测系统,可同时进行烟度检测和废气分析。其中烟度检测采用透射式烟度计,废气分析采用红外光谱法。排放物检测系统由分流检测模块、反吹清洁模块和采样模块组成,其中反吹清洁模块通过反向进气,可去除积聚在采样管道内的碳烟。排放物颗粒捕集装置采用四层滤层捕集碳烟颗粒,减少碳烟进入尾气分析仪内腔。采样探头采用环形磁体设计,避免了人为误操作导致的排放物检测结果失真。通过碳烟颗粒捕集装置捕集性能仿真分析,对比不同滤层精度下的平均捕集效率,对捕集装置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首先建立排放物颗粒捕集装置三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颗粒捕集装置的内部流场和颗粒捕集性能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胶轮车排放物经颗粒捕集装置后,碳烟颗粒大幅减少,实现了对碳烟颗粒的有效捕集,平均捕集效率可达69%。对比加装颗粒捕集装置前后同一无轨胶轮车排放物烟度检测数据,通过捕集性能试验对颗粒捕集装置的捕集效率进行验证。采集无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数据,对比排放安全限值,判定胶轮车井下作业安全性。结果表明,加装颗粒捕集装置后胶轮车排放物的光吸收系数约为不加装的69.8%,与捕集性能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排放物检测系统为胶轮车排放物检测、安全运行和日常检修提供一定技术参考依据。利用多元回归法分析胶轮车排放物和动力的检测数据,研究二者间相关性,得出理想拟合方程,由此建立矿用无轨胶轮车动力性评估的多元回归模型,并通过试验对动力评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动力模型可有效评估车辆的最大底盘输出功率,且模型评估误差不超过±5%。
孙宇婷[3](2018)在《基于碳平衡法的柴油车燃油消耗量的检测及修正》文中指出如今,汽车已然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导致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迫使人们追求更加清洁的汽车排放和更低的油耗,而油耗与汽车的排放直接相关,因此汽车的油耗检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的检测,不仅在方法上切实可行,在工作效率上也更加高效,因此对碳平衡法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燃油的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油燃烧的前后,碳的总质量保持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燃烧产物里的含碳量,推算出实际参加反应的油耗量。利用底盘测功机,对一辆载货柴油车进行模拟实际道路上的满载匀速行驶,并测试该柴油车油耗,探究了碳平衡法计算燃油消耗量与质量法油耗检测之间的差距,并对碳平衡法油耗计算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正,分别为模型中系数的修正、含碳气体稀释浓度的修正以及烟度的修正,使碳平衡油耗模型的计算值更加接近真实值。同时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本文对燃油消耗量计算模型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对比于质量法油耗,其油耗数值略低,但油耗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碳平衡法在方法上是可行的。对油耗模型的修正结果表明,经过系数修正后的油耗值比未修正油耗值略小;经过浓度修正后的油耗值与未修正的油耗值相比较小;经过烟度修正后的油耗值比未修正油耗值略大。
刘广[4](2018)在《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表明滤纸式烟度计主要用于检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的重要计量器具,标准烟度卡是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标准物质,适用于新生产和在用的滤纸式烟度计示值的定标和校准。本文根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检定规程基础上梳理出了滤纸式烟度计的校准方法,介绍了对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校准时的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方法。文中充分考虑了各项不确定度分量,给出了具体计算公式和典型数值,对市面主流品牌和型号的滤纸式烟度计校准可以直接采用本文的方法,希望对校准滤纸式烟度计评定不确定度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刘兆平,花严红,李振[5](2016)在《接触式干涉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指明接触式干涉仪在各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单位广泛使用,接触式干涉仪的测量准确度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测量人员使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水平均有关系,在频繁使用的情况下,势必会受到影响,此时应按照国家管理规范要求对接触式干涉仪进行定期检定,以确保检测数据的权威性,而检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对其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接触式干涉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分析过程和结果均可作为不确定度评定时的依据和参考。
牛国辉[6](2014)在《《滤纸式烟度计检定规程》新旧规程的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滤纸式烟度计是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汽车排烟浓度值的计量器具。新JJG 847—2011《滤纸式烟度计检定规程》自2011年7月28日发布,2012年1月28日开始实施,用以代替旧JJG 847—1993《滤纸式烟度计检定规程》。本文简要地将新旧两版规程进行对比,以期找出规程修订前后内容的主要不同点。
范建武[7](2013)在《计量器具证书确认方法》文中认为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5.4.5第c)款"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即要求实验室应该对仪器设备是否符合检测使用的条件进行确认。该条款对仪器设备确认的方面很多,本文只涉及使用中的计量器具在进行溯源后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确认。
刘大庆[8](2013)在《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涌向路面,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这种污染,我国对尾气排放控制日趋严格,在不断出台的排放法规的限制下,汽车的排放标准也逐步加强。所以就需更要高灵敏度的仪器来检测汽车的排放烟度。本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首先,论文对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方式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及散射理论,系统的分析了消光式烟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其次,论文对烟度计采用的激光光源的波长选择原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固体激光器光源的设计方案,包括不同波长的实现及功率稳定性的提高等。最后,根据Mie散射理论和最佳波长选择算法,计算推倒公式,应用matlab得出入射波长、尾气粒度与消光度的关系,确定了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光源。本文为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对光源波长的选择是本论文的主要技术难点。
王猛,姜旭[9](2006)在《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夏均忠[10](2005)在《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军用车辆安全性能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研究智能检测系统信号的提取与处理方法,多工位智能检测同步调度算法,提高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效率的方法。整合军车检测站检测信息和管理信息,以及利用模糊集理论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定,对车辆安全隐患预警。研究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系统,并应用于军队车辆检测。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为由基于分布式的在线检测向基于网络的汽车远程在线检测模式转换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拓展了新一代汽车检测系统的内涵。(2)软测量技术应用于汽车安全检测设备模拟输出信号的在线处理。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技术通过分析测量得到的间接数据,获取主导变量值,能够在线解决智能仪器存在的非线性问题。(3)虚拟检测技术与实时多任务处理方法应用于多工位同步实时检测调度。通过采用虚拟检测技术和多线程技术,检测线各工位之间的检测流程相对独立并相互协调,车辆检测能力大为提高。(4)测控一体化的集成技术——COTS组件技术用于提高军用测控软件的开发效率。基于COTS组件的系统硬件和软件集成,以及测控软件集成标准化,为实现测控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5)汽车检测控制网络与信息管理网络的集成,满足车辆检测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出基于C/S、B/S混合模式的车辆检测系统网络体系结构。(6)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汽车安全性能的综合评定,对车辆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利用模糊集理论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全面考虑影响汽车安全性能的各项因素;提出模糊信息密度的概念,对于某一指标参数,模糊信息密度越大,测量误差允许范围越大;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二、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的测量结量不确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的测量结量不确定度(论文提纲范文)
(1)滤纸式烟度计标准物质烟度值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样品 |
1.2 测量原理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定值过程与结果 |
2.2 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
2.2.1 定值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 |
2.2.2 标准白板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
2.2.3 烟度值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3 |
2.2.4 参比滤纸和烟度卡与衬底白板之间的缝隙引 |
2.2.5 不确定度结果 |
3 结语 |
(2)矿用无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放检测技术研究动态 |
1.2.2 颗粒捕集装置研究动态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胶轮车排放物检测系统设计 |
2.1 无轨胶轮车性能在线检测线 |
2.2 矿用胶轮车井下排放特性分析 |
2.2.1 胶轮车排放物生成机理 |
2.2.2 排放物井下分布规律 |
2.3 矿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方案 |
2.3.1 胶轮车排放尾气分析方案 |
2.3.2 胶轮车排放烟度检测方案 |
2.4 排放物检测系统构架 |
2.4.1 分流检测模块 |
2.4.2 反吹清洁模块 |
2.4.3 采样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样模块优化设计 |
3.1 颗粒捕集装置结构设计 |
3.1.1 颗粒捕集装置技术要求 |
3.1.2 颗粒捕集装置滤层结构 |
3.2 颗粒捕集装置结构优化 |
3.2.1 CFD流体理论 |
3.2.2 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 |
3.2.3 单相流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3.2.4 气固两相流分析 |
3.2.5 捕集装置滤网参数优化 |
3.3 采样探头优化设计 |
3.4 负压采样模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胶轮车排放物检测试验 |
4.1 试验方案及设备 |
4.1.1 矿用无轨胶轮车 |
4.1.2 烟度检测设备 |
4.1.3 尾气分析仪 |
4.2 颗粒捕集装置性能试验 |
4.3 胶轮车排放合格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轮车动力评估模型 |
5.1 胶轮车黑烟故障分析 |
5.2 建立动力评估模型 |
5.2.1 排放多因素回归分析 |
5.2.2 建立动力评估方程 |
5.3 动力评估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碳平衡法的柴油车燃油消耗量的检测及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资源匮乏 |
1.1.2 石油安全现状 |
1.1.3 汽车导致空气污染 |
1.2 选题意义 |
1.2.1 节约能源角度 |
1.2.2 环境保护角度 |
1.2.3 油耗检测角度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汽车油耗法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汽车油耗法规发展现状 |
1.4 现阶段机动车油耗测量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 |
2.1 碳平衡法测机动车油耗的基本原理 |
2.1.1 国内外碳平衡法的计算模型 |
2.2 碳平衡法测量机动车油耗的特点及优势 |
2.3 碳平衡法测量机动车油耗的基本假设 |
2.4 小结 |
第三章 碳平衡法模型的建立 |
3.1 我国碳平衡法测量机动车油耗的应用方法 |
3.2 碳平衡法测量油耗的取样方法 |
3.2.1 排气直采测量法 |
3.2.2 排气稀释测量法 |
3.3 开式稀释碳平衡法油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1 稀释排气流量的转换 |
3.3.2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校正 |
3.3.3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气体质量分数的计算 |
3.3.4 汽车每秒燃油消耗量计算 |
3.3.5 碳平衡法汽车百公里油耗计算模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道路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试验仪器和设备介绍及使用方法 |
4.1.1 底盘测功机及其加载力计算 |
4.1.2 碳平衡油耗仪及相关参数 |
4.1.3 烟度计 |
4.1.4 天平 |
4.1.5 试验车及其参数 |
4.2 试验流程 |
4.2.1 试验准备 |
4.2.2 试验步骤 |
4.3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4.3.1 试验结果数据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模型的修正 |
5.1 含碳气体含碳占比的修正 |
5.2 含碳气体浓度修正 |
5.3 碳烟修正 |
5.4 小结 |
第六章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1 A、B两类评定方法 |
6.1.1 A类评定方法 |
6.1.2 B类评定方法 |
6.2 碳平衡法油耗测试结果不确定度来源 |
6.2.1 稀释排气流量测量测量不确定度 |
6.2.2 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6.2.3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6.2.4 碳氢化合物气体浓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6.2.5 稀释排气温度Tg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6.2.6 稀释排气压力Pg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6.3 灵敏系数 |
6.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6.5 扩展不确定度 |
6.6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
6.7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测量依据: |
1.2 环境条件: |
1.3 计量标准: |
1.4 被测对象: |
1.5 测量方法: |
2 建立数学模型, 列出不确定度传播率 |
2.1 数学模型 |
2.2 不确定度传播率 |
2.3 计算灵敏系数 |
3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3.1 由标准烟度卡定值的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Ai) |
3.2 被校滤纸式烟度计示值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Xi) |
3.3 被校滤纸式烟度计示值分度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Xi) |
4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6 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
7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
7.1 校准和测量能力 (CMC) : |
7.2 依据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不确定度的要求进行评估的结果 (表5) |
(6)《滤纸式烟度计检定规程》新旧规程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增加“范围” |
2 增加了“引用文献” |
3 增加了“术语” |
3.1 烟度 |
3.2 抽气量 |
3.3 抽气时间 |
3.4 泄漏量 |
4“概述”的修改内容 |
5“计量性能”的修改内容 |
5.1 测量系统 |
5.2 取样系统 |
6 外观 |
7 电气安全性 |
8“环境条件”的修改内容 |
9“检定用设备”的修改内容 |
1 0 增加“检定项目” |
1 1“检定方法”的修改内容 |
1 2 结束语 |
(7)计量器具证书确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认的目的意义: |
1、检定结果确认的意义 |
2、校准结果确认的意义 |
二、确认的时机及确认的项目、依据、方法 |
1. 确认项目的确定 |
2. 确认的依据 |
1)检测项目的测量方法标准 |
2)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
3. 确认的方法 |
1)检定证书的确认 |
2)校准证书的确认 |
三、有关证书中给定结果的换算问题 |
四、推荐部分机动车检测用计量器具确认依据的文献及参考技术指标一览表 |
五、确认推荐事例: |
(8)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方式的现状 |
1.2 国内外汽车尾气烟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消光式烟度计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 |
2.1 消光式烟度计的基本典型结构 |
2.2 消光式烟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三章 激光式消光烟度计激光光源的选择 |
3.1 全固体激光器的发展与优势 |
3.2 高稳定性固体激光器的实现 |
3.3 激光波长的选择原则 |
3.4 基于光散射的最佳波长选择算法 |
3.5 光源波长的确定 |
第四章 系统关键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4.1 光源的特性 |
4.2 取样时的位置与取样光路结构要求 |
4.3 取样时气体的压力 |
4.4 仪器本身的温度 |
4.5 烟度计设计的技术标准 |
4.6 相关技术参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5.2 全文的工作总结 |
5.3 本文存在的不足 |
5.4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水平、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水平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站检验项目和流程 |
2.2.1 检验项目和设备 |
2.2.2 检验流程 |
2.3 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要求和控制模式 |
2.3.1 技术要求 |
2.3.2 控制模式 |
2.4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 |
2.4.1 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 |
2.4.2 移动式汽车检测车 |
2.4.3 数字化平台的设计 |
2.4.4 军车检测数据库MVIDB |
2.5 结束语 |
第三章 基于软测量技术的汽车检测设备输出信号的在线处理 |
3.1 引言 |
3.2 软测量技术 |
3.2.1 软测量技术的概念 |
3.2.2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框架 |
3.2.3 软测量技术的建模 |
3.3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方法 |
3.3.1 最小二乘法 |
3.3.2 回归分析 |
3.4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技术在烟度检测中的应用 |
3.5 结束语 |
第四章 基于虚拟检测的实时多检测任务处理 |
4.1 引言 |
4.2 虚拟检测技术 |
4.2.1 虚拟检测系统概述 |
4.2.2 虚拟检测系统的构成 |
4.2.3 虚拟检测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
4.3 实时多任务处理 |
4.3.1 实时多任务处理的基本要求 |
4.3.2 实时多任务处理方法 |
4.3.3 多任务与多线程 |
4.4 军车检测控制系统多检测任务处理 |
4.4.1 检测线车辆调度 |
4.4.2 各工位检测流程与多任务 |
4.4.3 多任务间的同步 |
4.5 结束语 |
第五章 基于COTS 组件技术的测控一体化的集成 |
5.1 引言 |
5.2 基于COTS 组件的系统集成 |
5.2.1 COTS 组件技术内涵 |
5.2.2 系统集成模块 |
5.2.3 COTS 测控软件集成技术 |
5.2.4 测控软件集成的标准化 |
5.3 几种主流构件实现模型 |
5.3.1 CORBA 组件模型(CCM) |
5.3.2 JavaBeans |
5.3.3 COM/DCOM |
5.4 基于DCOM 的汽车检测线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
5.4.1 基本设计思想 |
5.4.2 Server 端设计 |
5.4.3 Client 端设计 |
5.5 结束语 |
第六章 检测线控制系统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
6.1 引言 |
6.2 网络体系的构建 |
6.3 B/S 网络应用模型 |
6.3.1 传统C/S 模式的局限性 |
6.3.2 B/S 模式 |
6.3.3 B/S 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 |
6.4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的数据集成技术 |
6.4.1 引言 |
6.4.2 常用的数据集成技术 |
6.4.3 DDE |
6.5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
6.5.1 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
6.5.2 ODBC 数据库访问技术 |
6.5.3 JDBC 数据库访问技术 |
6.5.4 系统实现 |
6.6 结束语 |
第七章 车辆安全隐患预警 |
7.1 引言 |
7.2 系统预警的数学基础 |
7.3 车辆安全隐患预警方案 |
7.4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7.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7.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7.4.3 隶属度函数 |
7.4.4 权重集的确定 |
7.4.5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7.5 车辆安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
7.5.1 车辆技术等级评定 |
7.5.2 模糊评价集的建立 |
7.5.3 因素集的选取和权重分配的计算 |
7.5.4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立及综合评判的合成 |
7.5.5 结果与讨论 |
7.6 结束语 |
第八章 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8.1 硬件系统结构 |
8.1.1 总体结构设计 |
8.1.2 硬件设备的选择和设计 |
8.1.3 车牌识别系统设计 |
8.2 软件系统设计 |
8.2.1 登录系统 |
8.2.2 控制系统 |
8.2.3 登录机与主控机间通讯机制 |
8.3 系统试验 |
8.3.1 系统性能检定试验 |
8.3.2 使用适应性试验 |
8.4 创新点、新技术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9.2 论文的创新点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的测量结量不确定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滤纸式烟度计标准物质烟度值的测定[J]. 程康,邱黛君,孔炜,黄清波,仵欣,许爱华. 分析仪器, 2020(05)
- [2]矿用无轨胶轮车排放物检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 成文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碳平衡法的柴油车燃油消耗量的检测及修正[D]. 孙宇婷. 长安大学, 2018(01)
- [4]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 刘广. 内燃机与配件, 2018(06)
- [5]接触式干涉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 刘兆平,花严红,李振.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16(01)
- [6]《滤纸式烟度计检定规程》新旧规程的对比[J]. 牛国辉.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4(01)
- [7]计量器具证书确认方法[J]. 范建武. 汽车与安全, 2013(11)
- [8]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D]. 刘大庆.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 [9]滤纸式烟度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 王猛,姜旭. 企业标准化, 2006(09)
- [10]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D]. 夏均忠. 天津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