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

论文摘要

方剂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集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特点。方剂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某些成就与特点。 自古至今,人们对方剂的整理、发掘及创制都情有独钟。但或许因为方剂与方剂学的实用性太强,以致于人们反而忽略了对方剂和方剂学自身发展历史及方剂衍化情况的理性回顾。为此,深入发掘整理各个历史时期的方剂资料,理清方剂学学科发展的层次脉络,探求方剂学学术演变的自身特点,找寻方剂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对文教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与频繁的战争又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明代医学、药物学的进步以及金元时期方剂学取得的成就促进了明代方剂学在深度、广度上的继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明代方剂学发展为切入点,对此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与特点予以研究。 本文主体分为7个部分,即: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方剂命名的多样化、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新发展、通治方的发展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各类特色新方的创制、明代制剂学的发展与方剂剂型的新特点、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此外,本文对明代方剂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试图从外史与内史两个方面对明代方剂学的成就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开展中医方剂学史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方剂学分类体系初步成熟 从方剂学分类体系而言,宋以前以病(证)统方的方剂归类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不能完成对日益增多的方剂的归合;《伤寒明理论》在中药“十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制方之体”的概念,隐含了方剂类别的重要问题,却没有对方剂进行归类;宋金元时期部分医家开始注重从方剂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方剂的分类,但从知识系统化来看,方剂在明以前基本上仍附属于临床各科或病证。 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张介宾创立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发展了功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开始致力于从方剂本身内部性质对方剂分类进行研究。同时,部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关于方剂
  • 1.1.2 关于方剂学
  • 1.1.3 关于方剂学史
  • 1.1.4 关于方书
  • 1.2 研究明代方剂学史的目的与意义
  • 1.2.1 明代方剂学发展概况
  • 1.2.2 前人的相关研究
  • 1.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3.1 为方剂学实验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有益借鉴
  • 1.2.3.2 完善与发展中医专科史研究
  • 2 明代方剂学发展背景
  • 2.1 明代的历史、社会背景
  • 2.2 明代科技文化发展对医学的促进作用
  • 2.3 明代医学、药物学发展概况
  • 2.3.1 明代医学发展概况
  • 2.3.2 明代药物学的新成就
  • 2.4 明以前方剂学发展概况
  • 3 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
  • 3.1 明以前中医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回顾
  • 3.2 明代中医方剂学分类体系日趋成熟
  • 3.2.1 按病证分类
  • 3.2.2 按脏腑部位分类
  • 3.2.3 按临床各科分类
  • 3.2.4 按治法(功用)分类
  • 3.2.4.1 “十二剂”分类法
  • 3.2.4.2 “八阵”分类法
  • 3.2.5 按组成分类
  • 3.2.6 按剂型分类
  • 3.2.7 综合分类法
  • 4 方剂命名多样化
  • 4.1 以方剂的组成命名
  • 4.1.1 以方中全部组成药物命名
  • 4.1.2 以方中的代表性药物命名
  • 4.1.3 以方中组成药物味数加以统括命名
  • 4.2 以方剂的功用主治命名
  • 4.2.1 直接型
  • 4.2.2 间接型
  • 4.3 以方剂成分加功用命名
  • 4.4 以方剂制法、用法、形态等特点命名
  • 4.5 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典故传说等角度命名
  • 4.6 药物增减命名法
  • 4.7 综合命名法
  • 5 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新发展
  • 5.1 对药物配伍理论的阐释与运用
  • 5.2 药物归经理论的发展及方剂归经思想的出现
  • 5.2.1 药物归经理论的发展
  • 5.2.2 方剂归经思想的出现
  • 5.3 对方剂组方原则的发挥
  • 5.3.1 君臣佐使原则
  • 5.3.1.1 君、臣、佐、使的含义
  • 5.3.1.2 君臣佐使原则的阐释
  • 5.3.1.3 君臣佐使原则的应用
  • 5.3.2 药性原则
  • 5.3.2.1 药性的含义
  • 5.3.2.2 药性原则的应用
  • 5.3.3 阴阳五行组方原则
  • 5.3.3.1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
  • 5.3.3.2 阴阳五行组方原则的运用
  • 5.3.4 标本组方原则
  • 5.3.4.1 标本的含义
  • 5.3.4.2 标本组方原则的运用
  • 5.3.5 多种配伍原则的综合运用
  • 5.3.5.1 君臣佐使、药性原则合用
  • 5.3.5.2 君臣佐使、阴阳五行原则合用
  • 5.3.5.3 药性、阴阳五行原则合用
  • 5.3.5.4 君臣佐使、药性、阴阳五行原则合用
  • 5.3.5.5 君臣佐使、药性、标本原则合用
  • 5.3.5.6 药性、阴阳五行、标本原则合用
  • 6 通治方的发展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
  • 6.1 通治方的发展
  • 6.2 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
  • 6.2.1 对方剂加减化裁理论设专篇阐述
  • 6.2.2 方剂加减化裁形式多样化
  • 6.2.2.1 随症加减
  • 6.2.2.2 随因加减
  • 6.2.2.3 随经加减
  • 6.2.2.4 随四时加减
  • 6.2.2.5 随六气加减
  • 7 各类特色新方的创制
  • 7.1 调补阴阳剂
  • 7.1.1 育阴涵阳剂
  • 7.1.2 培阴育阳剂
  • 7.2 调理脾胃剂
  • 7.2.1 周之干补脾泻胃方
  • 7.2.2 缪希雍调理脾胃方
  • 7.2.3 胡慎柔补脾益胃方
  • 7.3 祛痰剂
  • 7.3.1 王纶清火散郁消痰方
  • 7.3.2 韩愗温化寒痰方
  • 7.4 汪绮石治虚劳方
  • 7.5 吴有性治疫方
  • 7.6 外科专方
  • 7.7 妇产科专方
  • 7.8 儿科专方
  • 7.9 眼科专方
  • 7.10 食疗养生方
  • 7.10.1 龚廷贤食疗养生方
  • 7.10.2 高濂食疗养生方
  • 8 明代制剂学的发展及方剂剂型的新特点
  • 8.1 药物炮制对剂型的影响
  • 8.1.1 药物炮制理论的提高
  • 8.1.2 饮片兴起使汤剂再度成为常用剂型
  • 8.2 对古方用药剂量的考证
  • 8.3 煎药法与服药法的发展
  • 8.3.1 煎药法
  • 8.3.1.1 煎药用具
  • 8.3.1.2 煎药用水
  • 8.3.1.3 煎药火候
  • 8.3.1.4 煎药方法
  • 8.3.2 服药法
  • 8.4 剂型的充实与丰富
  • 8.5 内服膏剂与酒剂的大量使用
  • 8.5.1 内服膏剂
  • 8.5.2 内服酒剂
  • 9 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
  • 9.1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
  • 9.2 方剂考释类专著—《医方考》
  • 9.3 《证治准绳·类方》
  • 9.4 《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
  • 9.5 《小青囊》与《祖剂》
  • 9.6 其他重要方书
  • 9.6.1 《活人心法》
  • 9.6.2 《金镜内台方议》
  • 9.6.3 《卫生易简方》
  • 9.6.4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 9.6.5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
  • 9.6.6 《商便奇方》
  • 9.6.7 《鲁府禁方》
  • 10 讨论
  • 10.1 明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 10.1.1 政治经济环境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 10.1.2 科学技术进步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 10.1.3 哲学文化思想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 10.2 明季伤寒学研究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 10.3 关于促进方剂学发展史研究的思考
  • 10.3.1 加强方剂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挖掘
  • 10.3.2 加快方剂名称与命名的标准化进程
  • 10.3.3 加大对古方剂型研究的力度
  • 11 结论
  • 11.1 明代方剂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 11.2 明代方剂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 1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汤”实物考辨与方剂学意义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2)
    • [2].关于《维医方剂学》教材若干问题的讨论[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0)
    • [3].“微课”“幕课”在蒙医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需求[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08)
    • [4].讨论式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11)
    • [5].高职方剂学课程德育渗透教学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08)
    • [6].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对中药方剂学教学的启示[J]. 新校园(上旬) 2015(02)
    • [7].高职高专中药方剂学实践教学模式调查与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2)
    • [8].实现方剂学科与中药企业的深度联合 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发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8)
    • [9].论换位思考在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中的关键作用[J]. 中医教育 2010(01)
    • [10].中药方剂学教学体会[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 [11].创新推动发展,信念成就事业——方剂学科50年的发展与成就[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3)
    • [12].基于“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方剂学混合教学法改革实践调查与分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4)
    • [13].《民族医药与方剂学》的特点和教学[J].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3)
    • [14].病案综合式方剂学教改效果相关因素探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6)
    • [15].建国至今方剂学的发展概况[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07)
    • [16].中医高职方剂学标本教学改革与实践[J]. 考试周刊 2016(90)
    • [1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 [18].“以学生为中心”方剂学多维教学模式探讨[J]. 中医研究 2019(04)
    • [19].论方剂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5)
    • [20].从妇科方剂学看中医之“取象比类”思想[J]. 现代中医药 2013(05)
    • [21].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考试周刊 2013(47)
    • [22].《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学术思想管窥[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9)
    • [23].方剂学“谨守病机,前后贯通”教学法探讨[J]. 河北中医 2013(03)
    • [24].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8)
    • [25].翻转课堂模式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04)
    • [26].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学实验室[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11)
    • [27].问题教学模式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J]. 中医教育 2011(04)
    • [28].创新方剂学科体系 锻造中医实用人才[J]. 光明中医 2009(11)
    • [29].《兽医中药及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讨[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0(04)
    • [30].建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 加强方剂学教学效果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01)

    标签:;  ;  ;  ;  ;  ;  

    明代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