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用玉历史,玉器使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在继承先秦时期“贵玉”思想的基础上,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玉器文化发展特色的就是玉衣为主体以的葬玉使用制度。玉衣又名“玉匣”、“玉柙”或“玉”,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特殊丧服,玉衣的发现和研究是汉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史料中有关玉衣的记载较少,而且大都出于汉人之手,解放后的几十年来,考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汉代玉衣资料,这为玉衣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同时也反映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试将有关玉衣问题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把玉衣放在整个汉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从中探讨其自身蕴含的各种社会问题。考古学上按照穿缀玉片的缕丝质地不同,将玉衣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种类;把形制发展不完备的玉衣(一般缺少玉衣的上衣和裤筒部分)称为“玉衣套”。从文献记载来看,组成玉衣的头套、上衣、裤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在文献中都有相应的名称,分别为“玉掩”、“玉襦”、“玉握”、“玉札”、“玉匣”。本文将目前各地出土的大部分汉代玉衣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用列表的方式对这些玉衣及其所属的墓葬形制、墓主身份、墓葬年代、所属地域和附属葬玉使用情况等作了简要介绍。这为进一步探讨玉衣的制作、使用等问题作了铺垫。作为葬玉使用制度发展到顶峰标志的玉衣出现在西汉初期,但它是在前代葬玉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葬玉的发展历程大体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期——商代的萌芽阶段、周代的发展阶段和汉代的鼎峰阶段。葬玉的发展在第一阶段历时最长,形制也最为原始,严格说来这一阶段随葬的玉器(以玉琀和玉握为主)并不属于葬玉的范畴。葬玉在第二阶段时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葬玉——缀玉幎目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阶段的后期,葬玉使用发展为布满墓主人全身,且出现了用玉甲和珠襦随葬的现象,这对玉衣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葬玉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玉衣形制在西汉初期发展成熟,玉衣的使用等级也初步形成;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逐步规范化,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礼制上的严格规定;东汉末年,这一制度遭到破坏,曹魏初年被彻底废除,中国古代的葬玉使用从此衰落。按照现有的资料来看,玉衣大致可分为头套、上衣、裤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模仿人体相应部位形态制成的,组合起来整体如人形。汉代制作玉衣的主要工具应为铁质的砣具,但当时的琢玉机较矮,与明清两代普遍使用的高凳式琢玉机相比仍然很落后,因此制作一套玉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玉衣的制作地点应是规模较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分两种,一种隶属于少府属下的东园匠,一种隶属于地方诸侯国。玉衣使用制度形成于西汉初期,盛行于整个汉代,至曹魏初年基本绝迹;其使用等级制度较为严格;能够使用玉衣的人群主要是皇帝、诸侯王、列侯及其家族成员等高级贵族,也有边远地区的附属国君主;就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玉衣的分布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主要集中于较大的诸侯王国范围内。玉衣制度是在汉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衰亡也与东汉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这一过程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交通、思想等各方面的重要变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引魂灵璧[J].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1(00)
- [2].浅析汉代葬玉[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0(05)
- [3].汉代玉猪与古代“葬玉”习俗[J]. 收藏 2015(07)
- [4].浅谈仰韶文化晚期的“葬玉”墓[J]. 金田(励志) 2012(08)
- [5].古代的葬玉习俗[J]. 百科知识 2011(21)
- [6].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J]. 沧桑 2008(04)
- [7].良渚文化葬玉制度“钺不单行”说——四重证据法求解华夏文化基因[J]. 民族艺术 2020(05)
- [8].从神坛走向民间: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11)
- [9].山西考古大发现[J]. 文物世界 2013(02)
- [10].论道说蝉[J]. 东方收藏 2014(12)
- [11].“瑱”“珥”“珰”考辨[J]. 语言研究集刊 2014(01)
- [12].资讯[J]. 书画世界 2011(02)
- [13].略论汉代时期玉衣与丧葬习俗的演变[J]. 大众文艺 2014(22)
- [14].两周葬玉及葬玉制度之考古学研究[J]. 中原文物 2011(05)
- [15].汉代镶玉漆棺及相关问题讨论[J]. 考古 2017(11)
- [16].汉代玉衣研究综述[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Z6)
- [17].道教对玉器发展的“利”与“弊”[J]. 电影评介 2009(08)
- [18].战国赵王陵二号陵出土部分文物述论[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 [19].简析中国古代玉璧的发展与演变[J]. 丝绸之路 2013(04)
- [20].楚式礼玉——远古“物精崇拜”与“天体崇拜”的融合创新[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8(00)
- [21].汉代琀蝉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5)
- [22].南阳汉代玉文化的内涵与地位[J]. 南都学坛 2010(02)
- [23].山西史前玉器的发现和研究[J]. 史志学刊 2015(01)
- [24].荟萃巧匠灵犀工,圣聚贤才雕泰斗[J].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09)
- [25].无锡鸿山战国玉器(下)[J]. 金山 2008(10)
- [26].略论汉代的葬玉[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