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研究

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北段金沙江以东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规律。研究范围自东向西依次为二郎山-大相岭、折多山、橡皮山和松林口、洛戈梁子、雀儿山。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积累及相关养分状况、盐基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数量等方面的坡向性分异,并探讨其对山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不同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它主要源于生物气候环境的坡向性分异。但两者共同构成山地土壤统一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二郎山、大相岭属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受东南季风的强烈影响,其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分异最为明显,由此向西至橡皮山,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壤的坡向分异随之变小。再从松林口至雀儿山转受西南季风影响,并由于远离印度洋和受重重高山的阻隔,西南季风影响势力较弱,土壤的坡向性分异有所体现,但不甚明显。概而言之,上述山地自东向西,随着季风影响力的减弱,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型的土壤分异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二郎山-大相岭的迎风坡,雨水充沛,素称“华西雨屏”,植被(以森林为主)生长繁盛,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积累旺盛,而与之相对应的背风坡,雨水明显减少,植被生长变差,土壤生物积累减弱。因此,一般迎风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等明显高于背风坡土壤。这种土壤坡向性分异的显著特点是,在山麓基带表现最为明显,基带以上的分异减小而后趋同。同时,这种土壤坡向性分异的显著性也随季风势力的减弱而减小,在西南季风区部分山地土壤甚至可能兼有阴、阳坡因素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雨水条件的差异,同样导致土壤盐基物质淋溶作用的明显分异。迎风坡因土壤中下行渗漏水较充足,一般土壤已完成脱钙(碳酸盐淋溶)过程,并进一步发生不同程度的脱盐基(交换性盐基淋溶)作用而呈现酸化趋势。而背风坡由于相对干燥,土壤中盐基淋溶作用较弱,尤其在坡麓基带,有的土壤还停留在脱钙阶段,残留着一定量的碳酸钙;基带以上土壤的水分条件转好,其盐基淋溶作用有所加强,但酸化趋势仍较迎风坡土壤的弱。 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折多山和松林口迎风坡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大于背风坡土壤,前者的分别平均为后者的1.9~12.7倍和1.9~14.3倍,雀儿山的情况与折多山和松林口的相反,其迎风坡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仅分别为背风坡土壤的82%和84%。尽管如此,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似乎与其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及其古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在折多山是迎风坡大于

论文目录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山地气候的坡向性分异
  • 1.2 山地植被的坡向性分异
  • 1.3 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
  • 1.3.1 山地土壤性质的坡向性分异
  • 1.3.2 坡向对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的影响
  •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气候概况
  • 3.1.2 植被概况
  • 3.2 供试土壤
  • 3.3 研究方法
  • 3.3.1 土壤剖面观测和土样采集
  • 3.3.2 土壤分析项目及方法
  • 3.3.2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山地土壤生物积累的坡向性分异
  • 4.1.1 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腐殖质组成
  • 4.1.2 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
  • 4.2 山地土壤盐基物质风化淋溶的坡向性分异
  • 4.3 山地土壤微生物的坡向性分异
  • 4.3.1 土壤微生物数量
  • 4.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 4.4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分异
  • 4.5 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的生产和生态意义
  • 4.5.1 山地土壤资源利用的坡向性分异
  • 4.5.2 山地不同坡向的生态环境建设
  • 5 结论
  • 6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再论秦至汉初的“分异令”及“分户”问题——以出土简牍为中心[J]. 南都学坛 2020(04)
    • [2].我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探究[J]. 甘肃农业 2016(06)
    • [3].国内城市居住分异测量的关键问题探讨[J]. 上海城市管理 2019(02)
    • [4].基于普通市民视角的天津城市特色感知分异研究[J]. 建筑学报 2015(S1)
    • [5].居住分异背景下国内混合居住研究进展[J]. 建筑与文化 2020(08)
    • [6].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J]. 城市问题 2008(09)
    • [7].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分异比较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08(04)
    • [8].我国居住分异现象演化过程及影响机制分析[J]. 华中建筑 2010(03)
    • [9].分异[J]. 城市规划 2010(04)
    • [10].城市居住分异的成因及负面影响解读[J]. 法制与社会 2009(27)
    • [11].城市居住分异的成因及解决思路[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9(05)
    • [12].京津冀生态功能分异与协同的实现逻辑与路径[J]. 生态经济 2015(07)
    • [13].基于教育设施分布的典型学区空间居住分异研究[J]. 城市建筑 2020(05)
    • [14].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易地搬迁,家庭贫困与收入分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7)
    • [15].特大城市二元社会空间结构分异及其文化作用机制[J]. 城市观察 2020(03)
    • [16].基于住宅价格视角的居住分异耦合机制与时空特征——以南京为例[J]. 地理学报 2017(04)
    • [17].区域在业人口疏密分异及与影响因素的联动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05)
    • [18].快速城镇化下中国大城市房权分异研究——对广州的实证[J]. 地理学报 2014(12)
    • [19].北京不同住房来源居民活动——移动模式的社会分异[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2)
    • [20].树轮-气候“分异问题”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7(11)
    • [21].旅游影响居民感知分异研究综述[J]. 江苏商论 2010(01)
    • [22].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04)
    • [23].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分异现象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09)
    • [24].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分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J]. 企业研究 2011(24)
    • [25].“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特征与反思——基于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的实证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19(03)
    • [26].居住分异背景下社区体育场馆布局的非均衡发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01)
    • [27].城市特色感知分异实证调查研究[J]. 建筑学报 2013(S1)
    • [28].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 北京社会科学 2010(01)
    • [29].居住分异条件下的和谐社区规划策略研究[J]. 规划师 2008(S1)
    • [30].对草木分异的思考[J]. 地理教学 2017(22)

    标签:;  ;  ;  ;  ;  

    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