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曲线段事故数与线性元的关系

平曲线段事故数与线性元的关系

一、平曲线路段事故数目与线形元素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贺少英[1](2020)在《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长大下坡段线形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开发的程度日渐深入。受山区地形的影响,长大连续下坡不可避免的出现,直接影响了道路行车安全性。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的线形组合不利时易出现交通事故,线形组合质量对交通安全影响是路线研究的重点。在目前处于设计阶段、已建和改建的高速公路中,长大下坡路段的比例与日俱增,其交通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长大下坡线形质量的好坏和线形指标的选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车辆行驶速度和交通事故关系,并结合实际事故数据分析了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分布特征,总结了长大下坡路段事故成因的特点,以提出长大下坡路段运行速度的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线形均衡性和线形适应性两大方面的特点,综合考虑行车的连续、安全、舒适等特性,选取基于运行速度相关的指标(相邻路段速度差、纵横向加速度、单位里程相对速差以及速度变异系数)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价目标,并基于信息量最大化定权的方法,构建了长大下坡路段线形适应性综合评价方法,同时对平纵线形的均衡性进行评价。最后,以青兰高速的某长大连续下坡路段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合该项目改扩建方案以及历年交通事故发生概况,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该长大下坡路段的线形均衡性以及线形适应性程度,对比分析得出线形适应性差的路段。基于本文线形均衡性的计算结果和线形适应性系数的评价结果,可较好地识别长大下坡段线形质量较差的路段以及运行速度不良路的路段;结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对均衡性和适应性较差的路段采取优化措施,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长大下坡路段的行车安全性。

胡飞[2](2020)在《基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关键线形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其中低压低氧的特殊环境会对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状况产生影响,导致高原地区驾驶员的心生理负荷增加,进而影响驾驶安全。当前的公路线形设计已开始重视驾驶员因素影响,由于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进行高原公路线形设计有必要考虑低压低氧环境对驾驶员因素的影响。本文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角度出发,分析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环境对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而研究高原双车道公路的关键线形指标。首先,根据高原双车道公路的环境特点和交通安全现状,分析驾驶员、车辆、道路及环境因素对高原双车道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确定高原双车道公路行车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低压低氧环境和公路几何线形。其次,选择典型的高原双车道公路构建仿真驾驶模型,在高原地区进行现场驾驶实验和室内仿真实验,采用生物反馈仪采集被试驾驶员的心生理参数数据和驾驶行为数据;通过样本熵对驾驶员的心生理参数进行分析,得出高原地区室内外实验的心生理参数样本熵具有一致性,表明在高原地区进行室内仿真实验具有有效性;对脑电信号样本熵与心率样本熵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表征驾驶员心理和生理负荷的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Complex Indicator of Sample Entropy),并提出表征驾驶安全的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阈值的确定方法。然后,分析海拔因素对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的影响,并将实验路段的海拔区间划分四个区间;在研究不同海拔区间内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的关键线形指标、行车速度与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海拔区间内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的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与关键线形指标的数学回归模型,并借助实验预留的独立数据验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依据驾驶员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CISE的安全阈值确定不同海拔区间内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的关键线形指标的临界值,并对临界值与规范规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原公路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的关键线形指标的建议值,并借助高原地区的交通事故数据论证了关键线形指标建议值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驾驶员的心生理负荷,建立高原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的关键线形指标与驾驶员心生理负荷的关系模型,并根据驾驶员心生理负荷安全阈值提出高原双车道公路关键线形指标的建议值,研究结果对提升高原双车道公路的行车安全性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俊[3](2020)在《双车道公路交通流建模仿真及交通冲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现有低等级公路的事故形态和原因分析来看,车速控制还是降低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冲突风险性价比最高的管理措施。现有的车速管理大多都是静态管理手段,未能根据道路交通量、交通冲突风险的变化而动态调整运行速度限制,而双车道公路的交通量普遍较小,导致部分低等级公路路段的限速值与此时交通环境下的驾驶员所期望的行驶速度值存在着明显差异,增大了路段的冲突风险。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从交通流运行、交通冲突的角度进行建模仿真,对双车道公路交通流中所存在的交通冲突进行分析,对提高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较流行的三类交通流建模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了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本文的建模方法;其次,分析了双车道公路的道路几何特征和交通运行特征,并选用了“TTC指标”和“交通冲突率分析法”分别作为模型中交通冲突参数的判别条件和交通冲突的分析方法;随后,针对双车道公路道路曲线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解决弯道路段内外车道行驶路程差所导致的元胞车辆相对位置变化的模型算法,较好地弥补了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数据结构无法模拟弯道路段曲率特性的缺陷,而针对双车道公路交通流特征,本文在建模时考虑了不同车型、驾驶员类型、交通量条件等交通相关参数,能较好地模拟了公路交通组成的特点;然后,以“大漾云”高速公路云龙连接线工程“LK3+000至LK7+500”的路段为例,基于其特定的道路参数数据对实例路段进行仿真模型的搭建,选取了到达系数、车型比例、驾驶员比例作为本仿真模型的交通流输入参数,利用Matlab工具实现对该公路路段的交通流仿真,通过改变模型中各个路段的最大限制速度,设计不同交通量梯度下的仿真实验得到路段平均车速与交通冲突率之间的关系模型,找出变化交通量条件下不同车速对路段交通冲突风险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动态车速管理限速值。本文以双车道公路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三者交通相关参数与交通冲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不同交通量条件下路段平均车速与交通冲突率的量化关系,找出变化交通量条件下不同限速条件对路段交通冲突风险的影响。该研究可以用于指导双车道公路安全速度管理和优化问题,提高双车道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

胡汉[4](2020)在《考虑数据异质性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研究》文中提出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每年死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人数高达百万人次。分析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因素,探寻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防御措施,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交通安全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交通事故的发生因素众多,交警部门在事故发生之后,借助于事故信息采集表,尽可能多的收集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数据,为交通安全分析提供数据资料。然而由于一些对事故发生有明显影响却又无法观测记录的因素存在(如驾驶人的文化水平),使得交通事故数据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效应,在事故分析时不考虑这类因素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推论。为提供更准确的交通安全决策支持,本文在考虑交通事故数据异质性的基础上,应用关联规则算法对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事故发生具有的规律。首先,本文在总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界定了事故数据异质性的概念,分析数据异质性的来源,对比了不同处理数据异质性的模型优缺点,选择潜在类别模型作为处理数据异质性的方法;其次,对收集到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进行整合,提取了11个影响交通事故的属性变量,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编码,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集;接下来通过潜在类别模型将事故数据集划分为三个同质事故群,并对三个事故群进行异质性特征分析;最后,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三个事故数据群和整体事故集中的关联属性规则。结果表明:在划分三个同质事故群的情况下,潜在类别模型对驾驶人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和事故形态的异质性解释较好,对车辆类型、时间和季度等变量的解释效果次之,对年龄、性别、线形、天气、路段和车道等变量的解释效果较差;应用Apriori算法对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挖掘,分别得到尾随相撞、撞固定物、侧面相撞、刮擦等形态的交通事故发生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能够为交通事故安全改善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颜停博[5](2020)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的安全性评价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交通行业发展迅速,货运物流量也飞速增长,这些发展对公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作为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对整个公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和效率保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国内外大量数据显示,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约有30%发生在互通式立交附近,其中出口匝道的事故数又是进口匝道的两倍,因此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进行单独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易发事故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人、车、路各个因素与运行安全的关系,探寻其中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重点对运行速度协调性、三维线形连续性、视距、减速车道长度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几种因素进行了权重赋值,并建立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的安全性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能用作匝道的安全性评价,并以此模型作为下文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为遗传算法的优化做准备。然后,对遗传算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应用到匝道的安全性优化上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查阅遗传算法的相关文献,设置遗传算法的相应参数,参照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一步一步的对工程实例进行遗传运算,最终得到优化后的相应参数。最后,运用Trucksim仿真模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出口匝道进行仿真模拟试验,提出车身侧倾角、车轮垂直荷载、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四个影响车辆运行稳定性的指标,通过对比优化前后这四个指标值的变化来验证车辆的运行稳定性是否得到提高,以此来验证了本文优化操作的可靠性。最后的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应用于匝道的安全性评价优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成为设计人员进行匝道安全性评价和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刘婷[6](2020)在《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文中指出平曲线路段行驶需要同时完成车速调整和车道控制等驾驶任务,这对驾驶人的信息感知、判断、决策、操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平曲线路段的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较突出,这也是道路运营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超速是平曲线路段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引起超速的诸多原因中,驾驶人速度感知偏差是造成超速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找出平曲线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规律,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速度管理和控制措施,提高交通安全性。基于此,本文开展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感知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光流理论、对比度、时空频率和视觉多通道理论的核心要点,认为这些理论虽然是针对普通人群提出的,但是其基本论点可以作为分析驾驶员速度感知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时空频率中边缘率对于解释圆曲线半径大小对速度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利用UCwin/Road软件构建了不同半径、不同线形组合的25个道路场景,采用六自由度模拟驾驶舱,进行模拟驾驶实验,模拟实验过程中,采用“询问法”获取驾驶人通过不同曲线特征点的主观感知速度,模拟器内置ECO软件记录全程实际车速。对比分析驾驶人主观感知速度和实际速度,结果表明:(1)驾驶人倾向于在曲线入弯点附近低估更多的车速,进入曲线后车速低估程度会逐渐减轻。(2)曲线段对车速感知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大,提升作用逐渐减弱。(3)同向、反向以及S形曲线上的车速感知存在叠加效应,即第二个曲线上的车速感知会在第一个曲线的基础上趋于准确。曲线间直线长和相邻曲线半径比都会影响感知车速误差的变化趋势。为验证室内仿真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取与室内场景基本一致的实际路段进行现场实验,通过随车实验人员询问获取驾驶人在不同曲线特征点的主观感知速度,采用USBCAN-OBD转换器获取车辆全程实际车速,分析结果显示:实车实验中驾驶人车速低估程度整体有所减轻,但车速感知误差随线形的变化趋势与室内结果基本一致。论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控速设施的合理布设,为进一步研究车速感知机制提供参考。

薛强[7](2020)在《基于眼动特性的高速公路连续长坡路段线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得到很大发展,里程迅速增长,但同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发。由于复杂地形地貌,山区高速公路通常会出现部分距离较长的长坡路段。该部分距离较长的长坡路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往往是事故频发的主要路段,主要原因是地势高差相对较大、坡段长、曲线多等,导致驾驶员不易操作。论文基于驾驶员眼动特性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坡路段线形进行研究,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视觉是驾驶员获得道路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但规范仅主要从视距方面进行了规定,有些片面和不足,本文确定了将驾驶员视觉需求作为研究指标,阐述了正常行车状态下驾驶员需要具备的动态视觉特性及相关的注视扫视理论。论文进行了实车试验设计。结合最终的试验目的,明确试验路段的特征与属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试验仪器与应用设备,选择了不同职业、驾龄和年龄的驾驶人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车试验,完成重要参数与试验数据的整理与筛选。对初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数据处理的软件和方法。确定平曲线半径作为线形指标,对眼动特性与多样化平面线形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查找具体遵循的规律,并建立回归模型。同时选取坡度作为纵断面线形指标,研究坡度与眼动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对平纵线形的参数与驾驶员眼动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模型。研究成果可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坡的路段设计及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何石坚[8](2019)在《基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的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事故分析与预测作为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方法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高速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准确度,更直接影响到治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效率。高速公路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运行系统,其交通事故与驾驶人、车辆、道路及环境等全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密切相关,而受各因素动态特征提取的制约,目前包括环境因素、道路空间几何特征等在内的部分因素特征指标仍然没能得到精确的量化,使得用于分析的特征参数具有较强的离散性,导致相关分析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最终影响分析与预测结果的可靠度。同时,目前的事故分析方法大多针对单个因素进行事故影响分析,忽略了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的一体化动态耦合系统本质,使得事故分析与预测的结果较为片面,一些由各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事故隐患很难被发现,造成事故成因分析存在疏漏,降低了交通安全问题治理的效率。为了弥补传统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在影响因素的动态特征提取和各因素一体化分析上存在的不足,提高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从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动态耦合系统本质出发,建立了基于全因素的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首先,根据驾驶行为模式的生物学特点,提出了基于信息传递的类反射弧事故分析理论模型。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车驾驶试验,采用三维空间微分几何计算、图像识别、生心理指标采集和车载故障检测等多元技术手段提取耦合系统中各因素的实时动态特征参数,结合路段单元划分,建立了用于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的全因素评价指标集。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得全因素评价指标集,结合高速公路事故的统计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 Model)和负二项回归模型(Negative Binomial Model)的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尔后,根据事故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获取了对事故有显着影响的特征指标集,依照类反射弧事故分析理论模型将显着影响事故的特征指标集划分为刺激信息、感知反应和行为表观三个层次,构建VAR模型对特征指标的层间关系展开分析,形成了全因素条件下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关联分析的方法。最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讨论高速公路路段的逐层信息传递结构是否稳定,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VAR模型中的脉冲函数分析和误差的方差分解分析,对事故频发路段的成因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格兰杰检验的事故频发段成因分析方法。实现了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在理论域、数据域、方法域和分析域上的全面革新,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高速公路事故受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影响,立足全因素整体展开事故分析是解决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关键,而有效地提取全因素特征指标是前提。本文通过现场实车驾驶试验采集有关基础数据,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行车视频进行处理,从中获取天空比例、亮度等特征指标表征环境因素;建立三维空间微分几何精确计算方法,得到符合道路线形空间曲线本质的特征指标空间曲率和空间挠率,同时结合纵坡坡度指标用以表征道路因素;通过车载故障检测系统获取车辆速度、加速度、油耗等车辆实时行驶状态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获取车辆的车道偏移指标,用以表征车辆因素;以驾驶人注视、心率和皮肤电导反应等生心理指标表征驾驶人因素。在成功提取了各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滑动定长法对路段单元进行划分,最后确定了18个特征指标在路段单元的统计量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以滑动定长法确定的路段单元为分析对象的全因素评价指标集。(2)在全因素评价指标集的基础上,将事故的发生视为独立事件,考察事故的统计学特征,以全因素评价指标集为自变量、以事故数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了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作为事故预测模型。利用Stata15.0软件,计算两种模型在试验路段的实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全因素评价指标集下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总体上,负二项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要优于泊松回归模型,但是,根据泊松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确定的对事故有显着影响的评价指标比负二项模型更广。综合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平均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比例、平均心率、最大横向偏移差、平均油耗、最大天空比例差、最大亮度差、平均挠率、最大曲率差和平均加速度均对事故有显着影响,这其中驾驶人因素的相关指标对事故的影响程度最大。(3)根据显着影响事故的评价指标,筛选出相应的具有距离序列特性的全因素特征指标。为了分析特征指标之间的关联,将特征指标分为刺激信息层、感知反应层和行为表观层,其中:刺激信息层包含的特征指标为曲率、挠率、天空比例和亮度;感知反应层包含的特征指标为心率、皮肤电导反应、注视比例和注视时间;行为表观层包含的特征指标为速度、加速度、油耗和车道偏移。随后,建立了逐层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各层指标间的关联性。根据对试验路段的事故统计分析,将试验路段划分为正常路段和事故频发路段两大类。利用Eviews10.0软件,对试验路段中正常的路段进行VA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路段中刺激信息层对感知反应层各特征指标有预测能力;感知反应层对行为表观层各特征指标有预测能力;正常路段的逐层VAR模型稳定,且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上层特征指标对不同的下层指标变化的贡献度存在差异。(4)结合驾驶行为模式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类反射弧逐层信息传递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判断逐层信息传递成功与否,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事故频发段的成因,形成了基于格兰杰检验的全因素条件下事故频发段分析方法。依托试验路段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根据正常路段的格兰杰检验结果确定逐层信息传递结构正常型;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了试验路段中隧道事故频发路段和弯道事故频发路段的逐层信息传递结构;最后,将事故频发路段与正常路段的逐层信息传递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误差的方差分析结果,得出事故频发路段的形成原因。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改善传统高速公路事故预测和分析方法、提高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为后续针对性的事故频发段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李远安[9](2019)在《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利用特长水底隧道来代替传统的特大型桥梁的跨海通道设计方案才得以应用和实现。目前,我国对于特长水底隧道的相关研究多着重于施工建设领域,在特长水底隧道的交通运行方面的研究尚显空白。本文参考《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综合利用理论模型、回归模型和交通仿真三种预测方法,对特长水底隧道各路段的车辆运行速度进行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其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并总结我国特长水底隧道的建设方法与特点,还对特长隧道内车辆运行特征和驾驶员视觉与心理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深入研究我国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特长水底隧道的交通运行特性进行总结概括。在参考现有规范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分五种路段类型下的特长水底隧道的极小值综合运行速度模型,并给出基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评价方法。(3)利用VISSIM对青岛某特长水底隧道案例进行道路仿真建模,然后将获取的仿真车速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大小型车辆在隧道内的运行特征,并给出基于运行速度的特长水底隧道线形评价结果与分析。

牛凯[10](2019)在《基于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道路运输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网络与布局也在不断完善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时序不同、建设背景不同以及安全科研成果的注入不同,导致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因道路自身运行条件不良而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与安全影响因素出发,侧重客观因素,考虑基础设施结构特征并选取道路条件因素对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旨在找出道路条件中的安全隐患因素,减少或防止因道路自身条件因素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的事故特性以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得到道路因素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主要客观因素。然后针对目前高速公路安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速公路安全实际状况,基于实际道路安全需求,首先对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进行基础检验,分别从基于标准规范的规范符合性检验、基于线形的线形安全性检验以及基于行车稳定的车辆行驶稳定性检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高速公路道路自身条件为出发点,采用合理有效的理论方法,识别判断高速公路道路客观条件中潜在的安全影响因素。同时以安全评价基础检验方法为依据,结合酉沿高速公路实际案例,将理论方法应用实际,识别高速公路道路条件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根据高速公路特征与设施构造物的不同,考虑客观道路条件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安全影响的显着性,选取高速公路中的一般路段、桥梁路段、互通式立交路段以及隧道路段分别从几何线形、路基路面、视距以及排水等方面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依据属性识别理论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属性识别理论安全性评价模型,考虑各评价指标的内在影响与联系,对高速公路总体安全性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方法的特性,找到安全水平具体的限制与影响因素,为交通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改善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最后将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评价案例高速的总体安全水平,识别道路因素中的具体问题所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二、平曲线路段事故数目与线形元素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曲线路段事故数目与线形元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长大下坡段线形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1.1.2 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连续长大下坡的定义
        1.3.2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性分析
        1.3.3 连续长大下坡运行速度预测
        1.3.4 既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运行速度及安全特性
    2.1 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2.1.1 相关速度概念
        2.1.2 运行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2.2 运行速度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3 运行速度与公路线形的关系
    2.4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1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概述
        3.1.1 实测法
        3.1.2 理论法
    3.2 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3.3 各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4 长大下坡路段车速分布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运行速度的长大下坡线形质量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设计
    4.2 线形均衡性评价指标
    4.3 基于运行速度线形适应性评价
        4.3.1 线形连续性评价指标
        4.3.2 线形舒适性评价指标
        4.3.3 线形安全性评价指标
    4.4 线形适应性评价模型
        4.4.1 模型构建
        4.4.2 参数标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运行速度的长大下坡路段案例分析
    5.1 评价路段分析
        5.1.1 评价路段的概况
        5.1.2 评价路段事故概况
        5.1.3 长大下坡路段的选取
    5.2 路段划分及运行速度预测
        5.2.1 长大下坡路段划分
        5.2.2 运行速度预测结果
    5.3 线形均衡性评价
    5.4 线形适应性评价
        5.4.1 线形连续性评价
        5.4.2 线形舒适性评价
        5.4.3 线形安全性评价
        5.4.4 线形适应系数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的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关键线形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影响研究
        1.2.2 高原公路线形安全研究
        1.2.3 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研究
    1.3 现状分析及问题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关键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原公路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原公路特点
        2.1.1 低压低氧环境
        2.1.2 线形条件复杂
        2.1.3 路侧景观单调
        2.1.4 交通量小
    2.2 高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
        2.2.1 高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2.2.2 高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
    2.3 高原公路行车安全影响因素
        2.3.1 驾驶员因素
        2.3.2 车辆因素
        2.3.3 道路因素
        2.3.4 环境因素
        2.3.5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员心生理特性评价指标选取
    3.1 高原地区室内外驾驶实验
        3.1.1 现场驾驶实验
        3.1.2 室内仿真实验
        3.1.3 实验对象
        3.1.4 实验设备
    3.2 实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2.1 实验数据采集
        3.2.2 误差分析
        3.2.3 离群值分析
        3.2.4 平滑处理
    3.3 心生理特性初步评价指标选取
        3.3.1 心生理指标简介
        3.3.2 心生理指标非线性处理
    3.4 高原地区仿真实验的有效性检验
        3.4.1 正态分布检验
        3.4.2 配对样本T检验
    3.5 心生理负荷综合评价指标确定
        3.5.1 主成分分析
        3.5.2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建立
        3.5.3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安全阈值的确定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曲线段关键线形指标与心生理特性指标的关系研究
    4.1 基于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的海拔区段划分
        4.1.1 海拔因素对驾驶员心生理负荷的影响
        4.1.2 基于驾驶员心生理负荷的海拔区间划分
    4.2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圆曲线半径的相关性分析
        4.2.1 速度随半径的分布
        4.2.2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随半径的分布
        4.2.3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随速度的分布
        4.2.4 偏相关性分析
        4.2.5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随横向力加速度的分布
    4.3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横向力加速度的回归模型
        4.3.1 回归模型构建
        4.3.2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4.4 基于CISE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建议值
        4.4.1 基于CISE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建议值
        4.4.2 最小半径建议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坡组合段关键线形指标与心生理特性指标的关系研究
    5.1 高原双车道公路弯坡组合段行车安全分析
        5.1.1 弯坡组合段线形组合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5.1.2 弯坡组合段线形组合值
    5.2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线形组合值的相关性分析
        5.2.1 速度与线形组合值的关系
        5.2.2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速度的关系
        5.2.3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线形组合值的关系
        5.2.4 偏相关性分析
    5.3 心生理负荷综合样本熵与线形组合值回归模型
        5.3.1 回归模型构建
        5.3.2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4 基于CISE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弯坡组合段线形组合建议值
        5.4.1 基于CISE高原双车道公路的线形组合建议值
        5.4.2 基于交通事故的弯坡组合线形组合值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双车道公路交通流建模仿真及交通冲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交通流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适用性分析
        1.2.1 交通流宏观模型(连续模型)
        1.2.2 交通流中观模型(气体动理论模型)
        1.2.3 交通流微观模型(跟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
        1.2.4 交通流建模方法的选取
    1.3 元胞自动机模型概述及交通流模型研究现状
        1.3.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1.3.2 经典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现状
        1.3.3 论文有关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现状研究不足及改善方向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车道公路道路与交通特征分析及冲突理论基础
    2.1 双车道公路道路几何条件
        2.1.1 道路线形
        2.1.2 道路参数
        2.1.3 视距条件
    2.2 双车道公路交通运行特征
        2.2.1 道路交通量特征
        2.2.2 车辆构成特征
        2.2.3 车辆运行特征
    2.3 双车道公路交通冲突类型
        2.3.1 交叉口冲突
        2.3.2 路段冲突
    2.4 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基础
        2.4.1 交通冲突的评价指标
        2.4.2 交通冲突数据采集方法
        2.4.3 交通冲突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公路弯坡特性的双车道CA交通流模型研究
    3.1 元胞参数的确定
        3.1.1 更新时间间隔
        3.1.2 道路参数
        3.1.3 车辆参数
        3.1.4 驾驶员参数
    3.2 弯道路段的特殊处理
        3.2.1 内外车道车辆的行驶路程差
        3.2.2 元胞相对位置处理方法
    3.3 超车规则的确定
        3.3.1 借道超车条件分析
        3.3.2 借道超车规则设定
        3.3.3 借道超车时间及超车视距计算
    3.4 基本演化规则
        3.4.1 直线路段及缓和曲线出弯段演化规则
        3.4.2 圆曲线段及缓和曲线入弯段演化规则
        3.4.3 确定性制动规则
        3.4.4 位置更新
    3.5 交通冲突的标定
        3.5.1 冲突类型
        3.5.2 观测指标
        3.5.3 冲突标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模型的仿真及交通冲突分析
    4.1 模拟路段的选取
    4.2 道路参数特征
        4.2.1 道路平曲线参数
        4.2.2 道路竖曲线参数
    4.3 确定模型的仿真参数
        4.3.1 更新时间间隔
        4.3.2 模拟道路参数
        4.3.3 模拟车辆参数
    4.4 模型仿真框架
        4.4.1 仿真工具的选取
        4.4.2 仿真程序的运行和显示
        4.4.3 仿真思路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交通相关参数的选取
        4.5.2 仿真实验设计及交通冲突分析
        4.5.3 交通冲突率与三者交通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实例模型的双车道公路车速管理方法研究
    5.1 国内公路车速限制值的确定方法
    5.2 不同交通量水平下差异化管理车速的必要性研究
        5.2.1 交通流变化参数的选取
        5.2.2 仿真实验设计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不同交通量水平下试验路段车速限制值的研究
        5.3.1 车速限制值确定方法
        5.3.2 交通流变化参数的选取
        5.3.3 弯道路段的分类
        5.3.4 仿真实验设计
        5.3.5 仿真结果分析
    5.4 不同交通量水平下的动态速度限制值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工作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考虑数据异质性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和异质性来源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1.1 人为因素
        2.1.2 车辆因素
        2.1.3 道路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2 异质性来源分析
        2.2.1 异质性的概念
        2.2.2 相关因素中异质性的来源
    2.3 异质性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处理及数据集建立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3.3.1 驾驶人属性
        3.3.2 车辆属性
        3.3.3 道路属性
        3.3.4 环境属性
        3.3.5 事故属性
    3.4 变量编码与事故数据集建立
        3.4.1 变量编码
        3.4.2 交通事故数据集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4.1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解释
        4.1.1 潜在类别模型的定义
        4.1.2 局部独立性验证
    4.2 潜在类别模型的分析流程
        4.2.1 概率参数化
        4.2.2 参数估计
        4.2.3 适配性检验
        4.2.4 确定潜在分类
    4.3 交通事故数据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4.3.1 模型适配性检验结果
        4.3.2 异质性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
    5.1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5.2 交通事故数据关联规则算法
        5.2.1 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
        5.2.2 Apriori算法实例说明
    5.3 基于Apriori的交通事故数据关联规则挖掘
        5.3.1 交通事故群C1的关联规则挖掘
        5.3.2 交通事故群C2的关联规则挖掘
        5.3.3 交通事故群C3的关联规则挖掘
        5.3.4 整体事故数据集下的关联规则挖掘
        5.3.5 不同事故群下关联规则对比分析
    5.4 交通事故预防建议
        5.4.1 针对事故多发时间段预防
        5.4.2 针对驾驶人安全文明出行预防
        5.4.3 针对高频事故属性组合预防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的安全性评价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出口匝道的类型与事故率的关系
        2.1.1 交通事故在互通区域的分布
        2.1.2 匝道类型与事故率的关系
    2.2 出口匝道事故类型与主要成因
        2.2.1 事故类型
        2.2.2 事故成因
        2.2.3 易发事故的设计缺陷
    2.3 人车路的特征与运行安全的分析
        2.3.1 驾驶员因素
        2.3.2 车辆因素
        2.3.3 道路因素
    2.4 几何要素与运行安全的分析
        2.4.1 平面线形
        2.4.2 纵断面线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安全性评价模型
    3.1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3.1.1 运行速度分析路段的划分
        3.1.2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1.3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标准
    3.2 三维线形连续性的指标
        3.2.1 曲率
        3.2.2 挠率
        3.2.3 三维线形连续性评价指标
    3.3 视距指标的评价
        3.3.1 停车视距的评价指标
        3.3.2 识别视距的评价指标
    3.4 减速车道长度的评价模型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出口匝道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2 评价指标量化
        3.5.3 出口匝道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出口匝道安全性优化
    4.1 遗传算法综述
        4.1.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4.2 安全性优化模型的编码操作
        4.2.1 编码的基本步骤
        4.2.2 出口匝道各项参数的编码化
        4.2.3 初始种群的生成
    4.3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4.4 遗传参数的选择和操作过程
        4.4.1 选择
        4.4.2 交叉
        4.4.3 变异
    4.5 遗传算法用于匝道安全性评价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部高速鸣龙互通出口匝道的安全性评价及优化应用
    5.1 项目概况
    5.2 匝道的控制条件
        5.2.1 匝道的边界条件
        5.2.2 匝道的约束条件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实例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部高速鸣龙互通出口匝道的安全性仿真试验
    6.1 Trucksim简介
    6.2 行车安全性的参数选择
    6.3 仿真试验模型建立
        6.3.1 驾驶员模型
        6.3.2 车辆模型
        6.3.3 道路模型
        6.3.4 车辆运行速度的设置
    6.4 仿真结果分析
        6.4.1 车身侧倾角的优化验证
        6.4.2 车轮垂直荷载的优化验证
        6.4.3 侧向加速度的优化验证
        6.4.4 横摆角速度的优化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度感知影响因素
        1.2.2 速度感知模型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驾驶实验设计
    2.1 实验理论基础
        2.1.1 光流理论
        2.1.2 时空频率
        2.1.3 对比度
        2.1.4 视觉多通道理论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实验内容设计
        2.2.2 实验对象与仪器
        2.2.3 实验场景建模
        2.2.4 实验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曲线实际和感知速度变化规律
    3.1 分析指标的选取
    3.2 实际车速变化规律
        3.2.1 基本型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2 同向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3 反向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2.4 S形曲线车速变化规律
    3.3 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1 基本型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2 同向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3 反向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3.4 S形曲线感知车速变化规律
    3.4 实验结论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车实验验证
    4.1 实车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路段的选取
        4.1.2 实验对象与车辆
        4.1.3 数据观测点的选取
        4.1.4 实验过程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 基本型曲线路段实验结果分析
        4.2.2 同向反向曲线实验结果分析
        4.2.3 S形曲线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眼动特性的高速公路连续长坡路段线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2 交通安全与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眼动特性的研究
    2.1 驾驶员眼动参数研究
        2.1.1 视觉产生理论
        2.1.2 视觉适应
        2.1.3 运动视觉的基本特征
        2.1.4 眼动的基本形式
        2.1.5 视觉行为参数
    2.2 本章小节
3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思路
    3.2 试验条件
        3.2.1 试验路段
        3.2.2 试验仪器和车辆
        3.2.3 被测驾驶员选择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试验具体步骤
        3.3.2 试验注意事项
    3.4 试验数据采集及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线形与驾驶员眼动特性的关系研究
    4.1 线形指标
    4.2 圆曲线半径与眼动特性的关系
        4.2.1 圆曲线半径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的关系
        4.2.2 圆曲线半径与注视瞳孔变化大小的关系
        4.2.3 圆曲线半径与扫视幅度的关系
        4.2.4 圆曲线半径与扫视平均速度的关系
    4.3 坡度与眼动特性的关系
        4.3.1 坡度与平均注视持续时间的关系
        4.3.2 坡度与注视瞳孔变化大小的关系
        4.3.3 坡度与扫视幅度的关系
        4.3.4 坡度与扫视平均速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驾驶员眼动特性的偏相关分析
    5.1 平均注视持续时间与圆曲线半径、坡度的关系
    5.2 注视瞳孔变化大小与圆曲线半径、坡度的关系
    5.3 扫视幅度与圆曲线半径、坡度的关系
    5.4 扫视平均速度与圆曲线半径、坡度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的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1.1.2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1.3 事故分析与预测在公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1.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事故-设计指标关系模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2.2 基于实际数据的事故分析与预测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采用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及分析理论
    2.1 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2.1.1 驾驶人因素及影响机理
        2.1.2 车辆因素及影响机理
        2.1.3 道路因素及影响机理
        2.1.4 环境因素及影响机理
    2.2 高速公路事故分析理论
        2.2.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基于流行病学模型的事故分析理论
        2.2.3 基于信息交互的事故分析模型
    2.3 基于信息传递的类反射弧事故分析模型
        2.3.1 驾驶行为模式
        2.3.2 类反射弧信息传递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特征提取和评价指标集
    3.1 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因素特征指标提取
        3.1.1 道路线形因素
        3.1.2 环境因素
        3.1.3 驾驶人因素
        3.1.4 车辆因素
    3.2 路段单元划分和全因素评价指标集
        3.2.1 路段单元划分
        3.2.2 基于路段单元的全因素评价指标集
    3.3 基于实车驾驶的试验设计与特征指标采集方法
        3.3.1 试验路段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人员和时间
        3.3.4 试验过程
        3.3.5 数据预处理
        3.3.6 基于实车驾驶试验的全因素特征指标数据获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条件下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
    4.1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4.1.1 Poisson回归模型
        4.1.2 负二项回归模型
    4.2 模型检验
        4.2.1 χ2 统计检验
        4.2.2 拟合优度检验
        4.2.3 准确度检验
    4.3 弹性系数分析
    4.4 模型实证分析
        4.4.1 数据准备
        4.4.2 模型预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4.4.3 显着影响事故的全因素评价指标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VAR模型的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5.1 VAR模型的构建
        5.1.1 VAR模型的表达式
        5.1.2 VAR模型参数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5.1.3 滞后阶数的确定
        5.1.4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AR特征根检验)
        5.1.5 格兰杰检验
        5.1.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1.7 误差的方差分解
    5.2 VAR模型实证分析
        5.2.1 VAR模型的分析对象
        5.2.2 刺激信息层-感知反应层VAR模型
        5.2.3 感知反应层-行为表观层VAR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格兰杰检验的高速公路事故频发段成因分析
    6.1 基于格兰杰检验的路段逐层信息传递结构正常型
    6.2 隧道事故频发段成因分析
        6.2.1 隧道事故多发段工程概况
        6.2.2 隧道事故频发段格兰杰检验
        6.2.3 隧道事故频发段逐层结构及成因分析
    6.3 弯道事故频发段成因分析
        6.3.1 弯道事故频发段工程概况
        6.3.2 弯道事故多发段格兰杰检验
        6.3.3 弯道事故频发段逐层结构及成因分析
    6.4 全因素条件下高速公路事故频发段成因分析方法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特长水底隧道及车辆运行特征分析
    2.1 特长水底隧道定义
    2.2 隧道环境及车辆运行特征
    2.3 驾驶员生理及心理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1 运行速度相关基础理论
    3.2 运行速度预测方法及模型
    3.3 特长水底隧道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构建
    3.4 特长水底隧道各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5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仿真
    4.1 VISSIM软件概述
    4.2 特长水底隧道路段仿真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特长水底隧道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2 运行速度预测
    5.3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事故特性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
        2.1.1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
        2.1.2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
        2.1.3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
        2.1.4 交通事故车型分布
        2.1.5 交通事故的气候分布
        2.1.6 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2 安全影响因素
        2.2.1 主观因素
        2.2.2 客观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安全评价基础检验方法
    3.1 规范符合性检验
    3.2 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安全性检验
        3.2.1 运行速度测算
        3.2.2 线形协调性检验
        3.2.3 线形舒适性检验
    3.3 车辆行驶稳定性检验
    3.4 实例应用
        3.4.1 案例介绍
        3.4.2 安全评价基础检验
        3.4.3 检验结果分析
        3.4.4 改善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选取
    4.3 一般路段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4.4 桥梁路段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4.5 互通式立交路段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4.6 隧道路段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权-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方法
    5.1 评价方法选择
        5.1.1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5.1.2 基于熵权-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用于高速公路安全评价的适用性
    5.2 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 基于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的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5.3.1 属性识别理论基础
        5.3.2 改进属性识别理论评价流程
        5.3.3 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5.4 实例应用
        5.4.1 案例分析
        5.4.2 单指标属性测度
        5.4.3 综合属性测度
        5.4.4 评价结果分析
        5.4.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比
        5.4.6 改善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高速公路安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在校发表的论着与参与的科研工作

四、平曲线路段事故数目与线形元素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长大下坡段线形质量研究[D]. 贺少英.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的高原双车道公路关键线形指标研究[D]. 胡飞. 东南大学, 2020(01)
  • [3]双车道公路交通流建模仿真及交通冲突分析[D]. 王俊.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考虑数据异质性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研究[D]. 胡汉. 长安大学, 2020(06)
  • [5]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的安全性评价和优化研究[D]. 颜停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对驾驶人速度感知的影响[D]. 刘婷. 长安大学, 2020(06)
  • [7]基于眼动特性的高速公路连续长坡路段线形研究[D]. 薛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全因素的高速公路事故分析与预测方法[D]. 何石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D]. 李远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基于改进属性识别理论的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牛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平曲线段事故数与线性元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