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神志病证及其与经脉关系的研究

《黄帝内经》神志病证及其与经脉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对《内经》的神志病证进行了研究,围绕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从经脉理论的角度对神志病证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为神和神志的含义、神志相关病证的研究、从经脉病候和针灸治疗探讨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神及神志的含义入手,对《内经》中与神志相关病证的记载进行系统的文献研究,分为神志因素导致的病证和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两部分进行探讨,分析了这些病证的特点,提出神志病证的概念,即以“五神”、“七情”的一系列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异常为表现的一类病证。2.以出土简帛书及《内经》作为文献资料,考察所记载经脉病候中的神志病证,提出神志病证与经脉存在联系。同时,比较各文献的记载,从经脉理论、经脉病候及神志病证的演变过程,发现简帛书记载了相对独立的经脉理论,《灵枢·经脉》经脉病候未见大量脏腑理论影响的痕迹。而且经脉病候源自临床实践,因此考察早期文献的经脉病候,有助于了解古人对神志病证与经脉关系及其针灸治疗规律的认识。由此提出不应照搬脏腑理论来解释经脉的一切问题,要遵循经脉自身特点,以具有经脉理论特色的思想来研究神志病证的观点。另外,还对《内经》中几种主要的经脉病候做了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志病证与经脉的联系。3.在对《内经》及其之前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文献考察范围,对宋以前的8部针灸治疗文献中针灸治疗神志病证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频次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提出:神志病证的针灸治疗体现整体观,早期经脉理论影响后世临床,针灸治疗神志病证重视足太阳、足阳明、督脉。4.以《内经》等早期文献经脉病候的记载为基础,以考察古代针灸文献神志病证相关经脉出现频次的统计结果为依据,得出规律: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且与足太阳、足阳明、督脉关系密切。进一步又对这一规律的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对形神关系的分析,提出经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志病证产生的机理所在,因此经脉特性就成为分析神志病证与经脉关系机理的关键。进而对足太阳、足阳明、督脉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5.由这一规律得到对临床的启示,即通过调形以疗神,强调经脉对治疗神志病证的作用;针灸经脉治疗神志病证的根本思想在于调阴阳之失衡(尤其重视平阳气之偏胜)、复血气之逆乱,而把握这一思想的本质在于注重一身整体之阴阳气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内经》神与神志的含义
  • 1 《内经》神的含义
  • 1.1 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
  • 1.2 为自然界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 1.3 为动物之生命力及生命活动的现象
  • 1.4 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
  • 1.4.1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 1.4.1.1 感知觉
  • 1.4.1.2 注意
  • 1.4.1.3 记忆
  • 1.4.1.4 思维
  • 1.4.1.5 想象
  • 1.4.2 意志
  • 1.4.3 情感(情志)
  • 2 《内经》神志的含义
  • 2.1 五神(神、魂、魄、意、志)
  • 2.2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 2.3 睡眠
  • 第二部分《内经》神志相关病证的研究
  • 1 《内经》中由神志因素导致病证的研究
  • 1.1 过喜为病
  • 1.1.1 喜伤心气
  • 1.1.2 暴喜伤阳
  • 1.1.3 喜乐无极则狂
  • 1.1.4 过喜为病之小结
  • 1.2 盛怒为病
  • 1.2.1 大怒则气上逆
  • 1.2.2 暴怒伤阴
  • 1.2.3 大怒而致昏迷惶惑
  • 1.2.4 卒然大怒而致失音
  • 1.2.5 大怒不止则而致健忘
  • 1.2.6 多怒致消瘅
  • 1.2.7 郁怒成积
  • 1.2.8 盛怒为病之小结
  • 1.3 惊骇为病
  • 1.3.1 惊则气乱
  • 1.3.2 频受惊恐损伤经络而不仁
  • 1.3.3 惊而夺精
  • 1.3.4 惊伤肝气致失音
  • 1.3.5 惊伤肺气致喘
  • 1.3.6 胎孕大惊,发为癫疾
  • 1.3.7 惊骇为病之小结
  • 1.4 恐惧为病
  • 1.4.1 恐则气下精却
  • 1.4.2 恐伤肾精则骨酸、阳痿、厥逆、遗精
  • 1.4.3 大恐伤神而发狂
  • 1.4.4 恐惧伤肝
  • 1.4.5 恐惧为病之小结
  • 1.5 思虑太过为病
  • 1.5.1 思则气结
  • 1.5.2 思虑太过流淫不止
  • 1.5.3 思虑无穷发为筋痿、白淫
  • 1.5.4 思虑过度,则邪入积聚中脘
  • 1.5.5 思虑为病之小结
  • 1.6 愁忧(忧思)不解为病
  • 1.6.1 忧伤气结,可伤多脏
  • 1.6.2 暴忧致噎膈
  • 1.6.3 忧思则善太息
  • 1.6.4 过忧发狂
  • 1.6.5 愁忧为病之小结
  • 1.7 悲哀太过为病
  • 1.7.1 悲则气消
  • 1.7.2 悲哀太甚则溲血
  • 1.7.3 悲哀太过神气内耗
  • 1.7.4 悲郁不解伤肝魂
  • 1.7.5 悲哀致病之小结
  • 1.8 神志因素致病特点的分析
  • 1.8.1 主要为情志因素致病
  • 1.8.2 病机主要在于扰乱气机
  • 2 《内经》中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病证的研究
  • 2.1 妄言妄动类
  • 2.1.1 发狂
  • 2.1.1.1 阳盛为发狂的病机
  • 2.1.1.2 气血逆乱为发狂的病机
  • 2.1.1.3 发狂的症状表现及针灸治疗
  • 2.1.1.4 火运太过之年易发狂证
  • 2.1.2 多言
  • 2.1.3 谵言
  • 2.1.4 善怒
  • 2.1.4.1 善怒的机理
  • 2.1.4.2 怒所发之脏腑、经脉
  • 2.1.4.3 误刺而致善怒
  • 2.1.4.4 木运太过之年易善怒
  • 2.1.5 妄言妄动类病证之小结
  • 2.2 抑郁呆滞类
  • 2.2.1 癫疾
  • 2.2.1.1 癫疾的症状及病机
  • 2.2.1.2 各类癫疾的表现、治疗取足太阳经
  • 2.2.2 独处
  • 2.2.3 善喜
  • 2.2.4 忧思
  • 2.2.5 善悲
  • 2.2.5.1 善悲之病机
  • 2.2.5.2 经脉病候见善悲
  • 2.2.5.3 运气太过可导致善悲
  • 2.2.6 抑郁呆滞类病证之小结
  • 2.3 惊悸怔忡类
  • 2.3.1 善惊
  • 2.3.1.1 阳气受损病生惊骇
  • 2.3.1.2 惊骇发于多个脏腑
  • 2.3.1.3 阳明经病多发惊骇
  • 2.3.1.4 惊骇还可见于其他经脉病候
  • 2.3.2 善恐
  • 2.3.2.1 善恐发于多个脏腑
  • 2.3.2.2 善恐发于多条经脉
  • 2.3.2.3 善恐的病机在于气血闭阻、阴阳相搏
  • 2.3.3 惊悸怔忡类病证之小结
  • 2.4 不寐类
  • 2.4.1 不得卧
  • 2.4.1.1 胃不和则不得卧
  • 2.4.1.2 阴阳失调致不得卧
  • 2.4.2 卧不安
  • 2.4.3 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 2.4.4 少瞑
  • 2.4.5 卧则惊
  • 2.4.6 多梦
  • 2.4.7 不寐类病证之小结
  • 2.5 嗜睡类
  • 2.5.1 嗜卧
  • 2.5.2 多卧
  • 2.5.3 善眠
  • 2.5.4 好瞑
  • 2.5.5 嗜睡类病证之小结
  • 2.6 健忘类
  • 2.7 错觉幻觉类
  • 2.7.1 视误而惑
  • 2.7.2 幻想
  • 2.7.3 目妄见、耳妄闻
  • 2.7.4 幻觉类病证之小结
  • 2.8 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特点分析
  • 2.8.1 为多种神志活动异常交织在一起
  • 2.8.2 涉及多个脏腑
  • 3 《内经》神志病证的研究及概念的探讨
  • 3.1 《内经》神志相关病证的总结与分析
  • 3.1.1 情志因素是神志病证产生的主要原因
  • 3.1.2 神志病证的病机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主
  • 3.1.3 神志病证与经脉关系密切
  • 3.2 《内经》神志病证概念的探讨
  • 3.2.1 《内经》病证命名原则
  • 3.2.2 《内经》神志病证的概念
  • 第三部分 从经脉病候探讨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
  • 1 研究经脉病候的意义
  • 2 《内经》之前文献中经脉病候的神志病证
  • 2.1 简帛书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记载
  • 2.2 简帛书中神志病证的比较
  • 2.3 简帛书中神志病证涉及的经脉
  • 2.4 对简帛书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分析
  • 2.4.1 简帛书记载了相对独立的经脉理论
  • 2.4.2 经脉病候源自临床实践,反映古人的思想认识
  • 2.4.3 经脉病候的神志病证并非依据心主神理论
  • 2.4.4 对神志病证相关经脉的认识
  • 3 《内经》中经脉病候的神志病证
  • 3.1 《内经》中经脉病候神志病证的记载
  • 3.1.1 《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中神志病证的记载
  • 3.1.2 其他篇章“是动”、“所生病”中神志病证的记载
  • 3.1.3 其他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记载
  • 3.1.3.1 足六经根结病候
  • 3.1.3.2 经脉之厥
  • 3.1.3.3 络脉病候
  • 3.1.3.4 经脉之疟
  • 3.2 各文献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变化的比较及分析
  • 3.2.1 《灵枢·经脉》与简帛书神志病证的比较及分析
  • 3.2.2 《灵枢·经脉》与其他篇章“是动”、“所生病”中神志病证的比较
  • 3.2.2.1 足太阳、少阴经神志病证的比较
  • 3.2.2.2 足阳明经神志病证的比较
  • 3.2.3 《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与其他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比较
  • 3.3 对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思考
  • 3.3.1 从心主手厥阴经脉病候变化得到的启示
  • 3.3.2 从古人对经脉病候中神志病证的认识得到的启示
  • 第四部分 从针灸治疗探讨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
  • 1 选择古代针灸文献作为研究资料
  • 1.1 选择文献的原则
  • 1.1.1 考察黄帝内经明堂派之文献
  • 1.1.2 考察宋代以前的针灸文献
  • 1.2 所选择的文献
  • 2 对古代针灸文献中神志病证的考察
  • 2.1 考察方法
  • 2.2 统计结果列表
  • 2.3 对统计结果的描述
  • 3 考察古代针灸文献中神志病证的结论
  • 3.1 神志病证的针灸治疗体现中医学整体观
  • 3.2 早期经脉理论影响后世临床
  • 3.3 针灸治疗神志病证重足太阳、足阳明和督脉
  • 第五部分 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
  • 1 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总结
  • 2 产生神志病证机理的探讨
  • 2.1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经脉
  • 2.1.1 形为神产生的基础
  • 2.1.2 形为神依存的载体
  • 2.1.3 形的实质含义为经脉,即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 2.1.3.1 血脉是“神寓于心”的物质基础
  • 2.1.3.2 气机是“神藏于五脏”的基础
  • 2.2 产生神志病证的机理在于经脉失调
  • 2.2.1 经脉失调为神志病证产生的机理
  • 2.2.2 以癫狂为例说明经脉失调为产生神志病证的机理
  • 2.2.2.1 癫狂的机理
  • 2.2.2.2 经脉失调是癫狂产生的机理
  • 3 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探讨
  • 3.1 规律的形成源自早期对经脉病候的认识
  • 3.2 从经脉特性探讨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
  • 3.2.1 从足太阳的特性分析
  • 3.2.2 从足阳明的特性分析
  • 3.2.3 从督脉的特性分析
  • 3.3 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分析
  • 4 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对临床的启示
  • 4.1 调形以疗神,神志病证治疗应重视经脉
  • 4.2 从经脉治疗神志病证重在调理整体之阴阳、气血
  • 4.2.1 重在调阴阳之失衡、平阳气之偏胜
  • 4.2.2 重在复血气之逆乱
  • 4.2.3 重整体之阴阳气血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肠道菌群是经脉联系功能物质基础的假设与悖论[J]. 医学争鸣 2020(01)
    • [2].上下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探赜[J]. 针刺研究 2018(07)
    • [3].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反应和效应的研究概况[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06)
    • [4].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6)
    • [5].借助写作技巧 寻找数学问题[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20(03)
    • [6].让美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J]. 当代教研论丛 2014(05)
    • [7].经脉系统的重构[J]. 中国针灸 2013(12)
    • [8].进补前要打通经脉[J]. 家庭科技 2011(03)
    • [9].不同肝硬化舌下经脉分级与胃镜检查结果的关系分析[J]. 四川中医 2016(05)
    • [10].认识不同则用词不同——再谈经脉等词的英译[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03)
    • [11].论经脉体系之理论构建[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12)
    • [12].早期经脉认识方法与形态评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01)
    • [13].经脉脏腑相关特点比较[J]. 中国针灸 2020(10)
    • [14].让养生事半功倍: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J]. 长寿 2016(08)
    • [15].论镵针之由来与早期经脉思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2)
    • [16].扁鹊经脉医学古今变迁探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2)
    • [17].头痛是谁惹的祸[J]. 东方养生 2008(04)
    • [18].《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序[J]. 中医药文化 2011(01)
    • [19].《中医基础理论》经脉概念商榷[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 [20].《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演变及原因探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0)
    • [21].河[J]. 天津中学生 2014(Z1)
    • [22].打通权力运行的“经脉”[J]. 今日浙江 2011(17)
    • [23].试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文化因素[J]. 中国针灸 2019(05)
    • [24].《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J]. 针刺研究 2018(07)
    • [25].为“内循环”打通人才“经脉”[J]. 党员干部之友 2020(09)
    • [26].变者发展[J]. 中国酒 2014(12)
    • [27].从经穴同源看经脉循感线与穴位[J]. 中医学报 2015(09)
    • [28].经络探踪六十年——与刘澄中先生关于经脉现象研究的讨论[J]. 中医药文化 2012(02)
    • [29].颈项穴:“腧穴–经脉”关系认识的思辨与重识[J]. 中国针灸 2020(10)
    • [30].随身小物随时养生[J]. 中外女性健康 2013(02)

    标签:;  ;  ;  ;  ;  ;  

    《黄帝内经》神志病证及其与经脉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