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条件下诱发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过程中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以及瘤胃有机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的规律。试验选用9只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试验分四期进行,每期10天,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SARA期)的4种日粮,以逐渐增加日粮精料的方法诱导奶山羊发生SARA。本试验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以16S rRNA斑点杂交法并结合传统厌氧培养法研究SARA状态下瘤胃细菌和原虫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SARA发生后,瘤胃细菌总数、淀粉分解菌、乳酸杆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和埃氏巨型球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淀粉分解菌、埃氏巨型球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浓度增幅显著(P<0.01);而牛链球菌的数量在整个试验期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只是在SARA期出现小幅增加;在诱导SARA发生过程中,原虫数量一直较为平稳,在SARA期则出现了很明显的下降(P<0.01)。第二部分:将9只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三组,分别灌注乙酸、丙酸和丁酸。试验分为对照期(即Ⅰ期)和SARA期两期进行,通过连续饲喂和启动-连续灌注的方法使瘤胃处于稳态条件,研究瘤胃乙酸、丙酸、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结果表明SARA期与对照期相比,瘤胃乙酸、丙酸和丁酸产生量分别下降了30.95%、38.16%和40.93%,它们的吸收量分别下降了31.66%、53.93%和72.03%;其流通量分别下降了33.19%、40.67%和18.57%。其中,丁酸和丙酸的吸收量下降更为明显(P<0.05),这可能是导致SARA发生时丁酸浓度大幅增高的原因之一。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瘤胃亚急性酸中毒综述1.2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研究进展1.2.1 瘤胃酸中毒类型1.2.2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1.2.3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调控1.2.4 亚急性酸中毒防制措施1.2.5 SARA 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发酵的影响1.3 SARA 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影响1.3.1 乳酸利用菌1.3.2 乳酸产生菌1.3.3 淀粉分解菌1.3.4 溶纤维丁酸弧菌1.3.5 瘤胃原虫1.4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1.4.1 传统定量方法1.4.2 分子定量方法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1.6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2.1 试验设计及试验动物的管理2.2 试验方法2.2.1 瘤胃pH 值测定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2.3 原虫的计数2.2.4 细菌、淀粉分解菌和乳酸杆菌以及坏死梭型杆菌的培养与计数2.2.5 斑点杂交法对瘤胃内牛链球菌、埃氏巨型球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的半定量分析2.2.6 SARA 对瘤胃乙酸、丙酸、丁酸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的影响3 结果与分析3.1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pH 值的影响3.2 日粮不同NFC3.3 日粮不同 NFC/NDF 比对瘤胃中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埃氏巨型球菌牛、链球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数量的影响3.4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3.5 连续饲喂条件下瘤胃内pH 值、有机酸浓度及 Co浓度的变化规律3.5.1 连续饲喂条件下瘤胃内pH 的变化规律3.5.2 连续饲喂和连续灌注条件下瘤胃液Co浓度的变化规律3.5.3 连续饲喂条件下瘤胃内乙酸、丙酸、丁酸浓度的变化规律3.6 启动连续饲喂-灌注乙酸、丙酸、丁酸等各有机酸条件下瘤胃内乙酸、丙酸及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4 总体讨论4.1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pH 值的影响4.2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细菌总数和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4.3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革兰氏阳性菌数量的影响4.4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牛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4.5 日粮不同NFC4.6 日粮不同NFC/NDF 比对瘤胃内淀粉分解菌数量的影响4.7 SARA 对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的影响5 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论文; 瘤胃微生物区系论文; 挥发性脂肪酸论文;
日粮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细菌种群及有机酸流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