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论文题目: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张桂寅

导师: 马峙英,王海波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抗病性

文献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深入研究棉花抗黄萎病基因表达规律,对有效地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育的108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反应规律,分析了不同抗病基因型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通过系谱分析了解不同来源抗病基因的抗黄萎病性能;分析了高抗海岛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世代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以及表型症状对遗传方式确定的影响;采用表型症状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研究了棉花抗病性对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海岛棉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下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研究,整个发病时期的病情发展由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1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的7月26日至8月5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第2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的8月20日至9月4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均较差;而前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品种则小区产量最高。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产量高于第Ⅳ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某一阶段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2.分析棉花品种黄萎病病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得出,病情指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于单株结铃数减少造成。开花初期的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当第一个发病高峰到来后,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增大。抗病性对整齐度和马克隆值影响最大,对纤维长度和伸长率影响次之,对纤维比强度影响最小。利用偏相关分析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0级单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负相关,1级病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2级和3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随生育进程改变,4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和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基本一致。 3.分析了52个品种的系谱组成及不同来源抗性基因对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岱字棉与斯字棉血统在我国棉花抗病品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次是福字棉。抗性最好的品种具有较大比例的斯字棉血统;抗性最差的品种具有较小比例的斯字棉血统,而多数品种含有金字棉血统成分;以福字棉血统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 4.在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对(邯208×Pima90-53)F2、(中棉所8号×Pima90-53)F2及(冀棉20号×邯208)F2单株的黄萎病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得出,外部表现病级与剖杆症状病级呈显著正相关。对海岛棉与陆地棉后代抗感单株分离比例分析可知,抗黄萎病基因受1对或少数2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 5.以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15个品种为分离寄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Pima90-53、冀棉20号、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显示同一地块所分离的菌系由致病力连续变化的多种致病力类型组成。品种的抗性与黄萎病不同

论文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陆地棉不同抗病基因型抗黄萎病反应规律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1.3 计算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时期棉花黄萎病指的相关分析

1.2.2 棉花抗黄萎病性状因子分析

1.2.3 利用品种的因子得分分析不同类群的发病规律

1.2.4 不同类群品种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表现

1.3 讨论

第二章 黄萎病发病级别对陆地棉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时期黄萎病抗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2.2 不同时期黄萎病抗性与纤维品质的相关分析

2.2.3 不同发病级别单株组成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2.2.4 不同发病级别单株组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骨干品种遗传组成与抗病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2个品种主要血缘组成分析

3.2.2 供试品种基于血缘组成的聚类分析

3.2.3 不同血缘组成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分离世代表型反应症状与抗感类型划分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陆地棉感病品种×海岛棉抗病品种F_2代田间抗病表现

4.2.2 陆地棉抗病品种×陆地棉感病品种F_2代田间抗病表现

4.2.3 陆地棉感病品种×海岛棉抗病品种F_2代剖杆症状

4.2.4 病株剖杆症状与外部抗病性表现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棉花抗病性对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群落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离寄主抗病性对黄萎病菌系致病力的影响

5.2.2 分离寄主抗病性与黄萎病菌系的培养特性

5.2.3 不同黄萎病菌系对培养温度的反应

5.2.4 不同分离寄主分离菌系的ISSR分子鉴定

5.3 讨论

第六章 黄萎病菌诱导下棉花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提取方法的改进

6.2.2 差异RNA的提取

6.2.3 cDNA合成

6.2.4 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比马90-53 cDNA-AFLP分析

6.2.5 差异片段的回收和二次扩增

6.2.6 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

6.2.7 克隆序列同源性分析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10

参考文献

  • [1].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D]. 顾爱星.新疆农业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 杨昶.南京农业大学2007
  • [2].建国以来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刘文欣.中国农业大学2004
  • [3].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菌群体变异监测及分子检测[D]. 张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4].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陈旭升.南京农业大学1998
  • [5].棉花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类似物的克隆与特征分析和受黄萎病诱导表达的两个全长cDNA的获得[D]. 高玉龙.南京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