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于2008~2010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选用冬小麦新品系平安8号,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其形态特征参数的变化,并进一步对根系生长参数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等形态性状指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4种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单株次生根数都于抽穗期增至最大,随后下降,且在整个生育期内,单株次生根数多少排序为T3(超高产模式)>T4(优化管理2)>T2(优化管理1)>T1(农民习惯种植)。农民习惯种植模式(T1)较其它3个处理的单株次生根数明显减少,抽穗前0~100cm土层根系总干重、总根长、根系总体积和根系总表面积较大,且根系生长高峰出现时间提前;而超高产(T3)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T2、T4)的单株次生根数量多,根系生长高峰延迟至开花期,且生育后期衰亡时间晚,衰减速度慢,有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的形成。2、四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在达到最大根干重之前,其根、冠的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即根系和冠层的干物质积累量协同增加,之后冠层生物量的持续增加对根系产生抑制作用。农民习惯种植模式下根、冠干物质积累的正向促进作用仅维持到抽穗期,而超高产和2个优化管理模式下根、冠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推迟至开花期,并且开花至成熟阶段冠层对根系的抑制作用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明显减弱,具体表现为T2、T3、T4处理的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和根冠比(R/S)均大于T1处理。表明超高产和优化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延长根冠同步生长时间,还能减弱生育后期冠层对根系的抑制作用。3、减少水肥投入的T2处理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T1处理)生育后期不同土层中的根干重、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有明显提高,且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密度;T4与T3处理间相比,其60cm以下深层根长与根干重密度显著提高。表明这两个优化管理模式均能促进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根系在各土层,尤其是中下层土壤的空间分布,且延迟了中下层根系衰亡时间,有利于充分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4、根干重和根长平均增长速率(c)、最大增长速率(cm)、最大增长速率的出现时间(tm)和峰值的出现时间(te)易受栽培措施的影响而波动较大;根体积增长速率也易受栽培措施的影响,但对其最大增加速率和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较小;根表面积的最大增长速率和峰值出现时间易受栽培措施的影响,但其增长速率受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波动较小。T1处理的最大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面积出现时间(te)和最大增加速率出现时间(tm)比T2、T3、T4处理均明显提前,但根干重、根体积的平均增加速率(c)和最大增加速率(cm)则显著低于T3和T4处理。表明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超高产和2个优化管理模式延长了根系快速增长的时间,延缓了根系衰亡进程,从而为地上部生长和产量的形成提高了良好的根系条件。5、T2、T3、T4与T1处理相比,其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等生长参数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关系较为密切,表明地上与地下生长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T2和T4处理均因下层根体积增大和向深层土壤延伸,而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T1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因养分供应不足,根系衰老过快,进而影响地上部冠层生长和产量形成,而T2、T3、T4三处理则有利于中下层根系下扎、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增大,从而扩展了根系生长空间,增加了根系与土壤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增强根系吸收水分与养分的能力,较好地协调地上与地下同步发展,而获得高产。6、综合考虑根系生长与形态性状参数变化特征,以及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之间的相应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每公顷施纯氮180kg、P2O575kg、K2O60kg的优化管理1模式(T2)效果最优,每公顷施纯氮240kg、P2O590kg、K2O90kg的优化管理2模式(T4)的根系生长各参数变化较超高产模式(T3)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冬小麦根系生长与空间分布受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多、变化大、关系复杂,且研究难度大,因此,其与耕作、播期播量、肥水管理等的关系,以及栽培技术对其的调控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根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12)
- [2].木炭对小麦根系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3].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直径的频率分布[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6)
- [4].小麦根系在碱胁迫下的生理代谢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06)
- [5].小麦根系活力与产量的关系分析[J]. 乡村科技 2016(33)
- [6].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9)
- [7].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根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西部资源 2016(03)
- [8].不同供氮水平下滴灌春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1)
- [9].非生物胁迫条件小麦根系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10].盐胁迫对小麦根系氧化损伤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1)
- [11].小麦根系菲与磷吸收及转运的相互作用[J].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3)
- [12].冬小麦根系生态和农艺学特性研究进展[J]. 农技服务 2016(13)
- [13].施氮量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1)
- [14].砷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15].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 [16].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1)
- [17].水分调控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17(02)
- [18].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和根冠比及产量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6)
- [19].小麦根系三维形态建模及可视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1)
- [20].土壤深耕对冬小麦根系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8)
- [21].大田群体小麦根系构型3D拓扑表型的参数化[J]. 江苏农业学报 2020(04)
- [22].干旱对不同类型冬小麦根系可溶性物质、相关酶活性及地上部形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1)
- [23].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3)
- [24].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7)
- [25].外源增钾缓解铵胁迫下小麦根系受抑[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11)
- [26].滴灌小麦根系生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5)
- [27].小麦根系长度的估算方法与参数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0)
- [28].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05)
- [29].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根系时空分布、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2)
- [30].水氮耦合对滴灌春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