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禾草螟论文-黄云

棘禾草螟论文-黄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棘禾草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化螟,棘禾草螟,遗传多样性,酶活性

棘禾草螟论文文献综述

黄云[1](2007)在《二化螟与棘禾草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化螟(Chilo supperssalis)和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在分类地位上均属于属鳞翅目,螟蛾科、禾草螟属。二化螟是水稻上分布面积较广,危害程度较重的一类水稻害虫,棘禾草螟则是危害芦苇的主要害虫。这两种害虫外部形态极为相似,但它们在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表现出具有差异性的遗传多样性。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研究测定了二化螟与棘禾草螟的解毒酶及保护酶系(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乙醇脱氢酶)的酶活力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解毒酶如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活力水平二化螟均明显高于棘禾草螟(P<0.05),而过氧化物酶活力水平3、4龄棘禾草螟高于二化螟(P<0.05),5龄则显着低于二化螟(P<0.05)。保护酶如过氧化氢酶、乙醇脱氢酶活力水平二化螟高于棘禾草螟(P<0.05),呈增高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水平则二化螟低于棘禾草螟,且呈下降趋势。二化螟与棘禾草螟之间全蛋白差异比较明显,无论是从条带的数目、位置还是宽度上分析,二化螟与棘禾草螟都有显着差异,且蛋白质分子量均小于97.4kD。而不同地区的二化螟的蛋白质条带差异不显着,带型相似,不同地区的棘禾草螟的蛋白质条带差异也不显着。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二化螟与棘禾草螟进行酯酶、乙醇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其同工酶电泳条带数目和强度都有显着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二化螟和棘禾草螟的不同个体间可以完全分开,其遗传距离分别在0-0.64355之间和0-0.28870之间。在分子水平上,在对部分mtDNA基因测序后,分析结果表明,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的ITS基因片段分别有579、583个碱基,其中有97个位点不同,约占基因核甘酸总数的16.8%,两者ITS基因的同源性为83.2%。;二化螟和棘禾草螟12sRNA基因片段长度均为399个碱基,仅17个位点不同,占基因核甘酸总数的4.3%,两者12sRNA基因的同源性为95.7%。根据结果可知,二化螟与棘禾草螟具有极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王雪锋[2](2006)在《棘禾草螟和二化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棘禾草螟(Chilo hyrax(Bleszynski))和二化螟(Chilo supperssalis(Walker))在分类地位上均属于属鳞翅目,螟蛾科、禾草螟属。两种害虫外部形态极为相似,在生产中难以区分,常常误认为是二化螟。有关棘禾草螟的研究报道很少,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的遗传多态性研究,能够找出两者在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中的联系,在分子水平上明确棘禾草螟的分类地位,对棘禾草螟传统分类作出重要补充;本研究对于了解棘禾草螟属种的起源、进化和种群的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两者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工作,种内遗传变异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生态水平、生化水平、分子水平对二化螟和棘禾草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生态水平上,本文选用7种常见的禾本科二化螟寄主植物,分别进行了寄主的非选择性、寄主的选择性和幼虫趋性“Y”型嗅觉仪研究;生化水平上,本文利用比色法研究了棘禾草螟和二化螟滞育时期糖份和核酸含量的变化,利用PAGE凝胶电泳分析了两者酯酶同工酶的差异,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比较了两者全蛋白的不同;为了得到可靠的分子证据,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最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利用该反应体系,选用适宜的引物,采用RAPD聚类分析方法,本研究分析了二化螟和棘禾草螟种间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同时在实验中,本研究采用mt-DNA测序技术,分析了线粒体Cytb和COⅡ两个基因的序列。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水平上,棘禾草螟能以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蔗、茭白、芦苇和荻作为寄主。七种寄主植物饲喂棘禾草螟发育总历期均长于二化螟发育总历期;棘禾草螟和二化螟对寄主植物荻、芦苇和茭白都存在明显的趋性,与清水对照存在显着的差异。棘禾草螟对荻的趋性最强,芦苇次之,茭白最弱。二化螟对茭白有很强的趋性,而在芦苇和荻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生化水平上,总糖测定表明,棘禾草螟和二化螟滞育后其5龄幼虫的总糖含量要明显低于6龄幼虫的总糖含量,糖原测定表明,棘禾草螟糖原含量和二化螟糖原含量在滞育后5龄和6龄相差不显着,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糖原含量总体趋势均不断降低,海藻糖测定表明,从上一年12月份到次年1月、2月,海藻糖的总体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推测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的糖醇积累型属于海藻糖积累型。同期同龄滞育的棘禾草螟和二化螟DNA含量没有显着的差异,棘禾草螟滞育幼虫的DNA含量要高于二化螟的DNA(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伍德明,崔君荣,阎云花[3](1993)在《棘禾草螟雌蛾性外激素的电生理分析及田间诱蛾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生理学方法,从38种标样化合物中,发现4种对棘禾草螟雄蛾触角具有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这4种化合物的不同比例,在田间做诱捕雄蛾的试验,其结果表明,只其中一种,即顺-9-十六碳烯醛(A),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顺-11-十八碳烯醛(B)、顺-9-十四碳烯醛(C)、顺-9-十六碳烯醇(D)叁种化合物,加入到顺-9-十六碳烯醛中,都具有明显的抑制诱蛾效果。(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张立明,王博强,陈琪[4](1992)在《棘禾草螟幼虫在苇田内平面与垂直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棘禾草螟 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芦苇主要害虫,在我市一年发生2~3代,第一、二代为害较重。为了探讨该虫的田间分布型,1986~1988年,我们结合虫情测报,对第一、二代幼虫在苇田的平面及垂直分市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1992年02期)

徐冠军,曾宪顺,田春晖[5](1991)在《棘禾草螟绒茧蜂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棘禾草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ponellae You et Wang是荻、芦主要蛀茎害虫棘禾草螟Chilo niponella幼虫期的寄生天敌,平均寄生率13.3%。此蜂在湖北一年发生5~6代,以幼虫在寄主老熟幼虫体内越冬。8月份室温下完成一代,平均历期为33.4天。成蜂多于8~10时和17~19时羽化,寿命平均为26天。卵产于寄主体壁下。寄生蜂茧的平均历期为4.75天。以棘禾草螟作寄主,每头寄主平均出蜂29头。茧的羽化率为66.3%。寄主被寄生后,始无明显症状,后期食量锐减甚至不取食,行动迟缓,体表发皱变黄。寄主除上述外,尚有芦螟Chilo luteellus和条螟Proceras venosata。此蜂在田间分布不均匀,不同苇田及同一苇田不同位置种群数量不同。(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游兰韶,黄安坤,黄亚坤[6](1991)在《湖南苇田棘禾草螟长体茧蜂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种寄生蜂系作者自我省苇田棘禾草螟幼虫育出。文稿拟作新种发表时,欣闻国内有同道完成分类鉴定。鉴于本项研究为合作课题立使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故不定学名作为总结发表。    棘禾草螟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sp. ,见图1-9。      1(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1991年02期)

黄安坤,黄玉坤,陈宏,游兰韶,熊漱琳[7](1989)在《苇田棘禾草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一文中研究指出芦苇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在苇田进行病虫调查十分艰辛,作者将棘禾草螟Chiloniponella(Thunberg)幼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技术介绍给苇场同行,希望对简化苇田调查工作能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89年04期)

徐冠军,曾宪顺,张国安,蒋国珍,杨普云[8](1988)在《芦苇蛀茎害虫——棘禾草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蛀食芦苇茎秆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湖北一年发生2-3代,一般以老熟幼虫在苇茬中越冬,少数在残株中越冬。本文记述了棘禾草螟的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影响其种群数量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李宏科[9](1987)在《苏云金杆菌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都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兼治这两种害虫,可在棘禾草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及盛孵末期分别防治一次。每亩喷Bt乳剂200克或150克加敌敌畏50克。(本文来源于《生物防治通报》期刊1987年03期)

史云龙,帅先福,龚进[10](1987)在《棘禾草螟的生物学和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为害荻茎秆的主要害虫,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雄蛾翅展22—28毫米。体黑褐色或褐色;头部黄褐色。额圆锥形,有尖突,有口喙,单眼及毛隆。触角短锯齿状,下颚须鳞片扩展呈叁角形,下唇须向前平伸,长度为复眼直径3倍。胸腹背面黄褐色;前翅黄褐色至黑褐(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1987年06期)

棘禾草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棘禾草螟(Chilo hyrax(Bleszynski))和二化螟(Chilo supperssalis(Walker))在分类地位上均属于属鳞翅目,螟蛾科、禾草螟属。两种害虫外部形态极为相似,在生产中难以区分,常常误认为是二化螟。有关棘禾草螟的研究报道很少,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的遗传多态性研究,能够找出两者在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中的联系,在分子水平上明确棘禾草螟的分类地位,对棘禾草螟传统分类作出重要补充;本研究对于了解棘禾草螟属种的起源、进化和种群的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两者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工作,种内遗传变异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生态水平、生化水平、分子水平对二化螟和棘禾草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生态水平上,本文选用7种常见的禾本科二化螟寄主植物,分别进行了寄主的非选择性、寄主的选择性和幼虫趋性“Y”型嗅觉仪研究;生化水平上,本文利用比色法研究了棘禾草螟和二化螟滞育时期糖份和核酸含量的变化,利用PAGE凝胶电泳分析了两者酯酶同工酶的差异,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比较了两者全蛋白的不同;为了得到可靠的分子证据,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最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利用该反应体系,选用适宜的引物,采用RAPD聚类分析方法,本研究分析了二化螟和棘禾草螟种间及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同时在实验中,本研究采用mt-DNA测序技术,分析了线粒体Cytb和COⅡ两个基因的序列。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水平上,棘禾草螟能以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蔗、茭白、芦苇和荻作为寄主。七种寄主植物饲喂棘禾草螟发育总历期均长于二化螟发育总历期;棘禾草螟和二化螟对寄主植物荻、芦苇和茭白都存在明显的趋性,与清水对照存在显着的差异。棘禾草螟对荻的趋性最强,芦苇次之,茭白最弱。二化螟对茭白有很强的趋性,而在芦苇和荻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生化水平上,总糖测定表明,棘禾草螟和二化螟滞育后其5龄幼虫的总糖含量要明显低于6龄幼虫的总糖含量,糖原测定表明,棘禾草螟糖原含量和二化螟糖原含量在滞育后5龄和6龄相差不显着,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糖原含量总体趋势均不断降低,海藻糖测定表明,从上一年12月份到次年1月、2月,海藻糖的总体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推测棘禾草螟和二化螟的糖醇积累型属于海藻糖积累型。同期同龄滞育的棘禾草螟和二化螟DNA含量没有显着的差异,棘禾草螟滞育幼虫的DNA含量要高于二化螟的DN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棘禾草螟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云.二化螟与棘禾草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王雪锋.棘禾草螟和二化螟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3].伍德明,崔君荣,阎云花.棘禾草螟雌蛾性外激素的电生理分析及田间诱蛾效果[J].植物保护学报.1993

[4].张立明,王博强,陈琪.棘禾草螟幼虫在苇田内平面与垂直分布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2

[5].徐冠军,曾宪顺,田春晖.棘禾草螟绒茧蜂的某些生物学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

[6].游兰韶,黄安坤,黄亚坤.湖南苇田棘禾草螟长体茧蜂记述[J].湖南农业科学.1991

[7].黄安坤,黄玉坤,陈宏,游兰韶,熊漱琳.苇田棘禾草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J].植物保护.1989

[8].徐冠军,曾宪顺,张国安,蒋国珍,杨普云.芦苇蛀茎害虫——棘禾草螟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

[9].李宏科.苏云金杆菌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7

[10].史云龙,帅先福,龚进.棘禾草螟的生物学和防治研究[J].昆虫知识.1987

标签:;  ;  ;  ;  

棘禾草螟论文-黄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