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欺骗性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欺骗,欺骗性语言,解读欺骗,符号学方法
欺骗性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贾辉[1](2007)在《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关于法国大骚乱的新闻报道中语言的欺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谎言随处可见。我们现在比以往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种具有欺骗性的交流模式,谎言被各行各业的人们频繁使用。学者和大众越来越注意到,媒体、政客、营销人员、合伙人、朋友、甚至爱人之间都充斥着大量谎言。因此,解读欺骗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胃。然而,现有对于语言欺骗性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法律实施、政治领域、以及心理学方面,尚未涉及到语言自身,即语言的欺骗性本质。语言,作为交流的符号,或一种表现形式,不可避免的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本论文选取新闻话语作为语料,采用符号学的方式进行分析,考察并揭示了新闻报道中语言是如何欺骗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对文本(话语)中语言欺骗性的认识,增强语言意识,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符号的本质。本论文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语料来源,接着简要说明了研究的方法论以及论文的结构组成。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前人对于欺骗性语言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理论的成就与局限:基于标准的内容分析法(CBCA),实际检测法(RM),科学内容分析法(SCAN),言语即时(直接)法(VI)以及人际欺骗理论(IDT)。第叁章分析欺骗性语言的普遍性,介绍Galasinski和其他学者关于语言欺骗性的定义。通过分析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尝试性地定义语言的欺骗性,并且强调符号学方法对于语言分析的重要性。第四章讨论关于语言欺骗性的分析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针对新闻话语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报道中语言的欺骗性本质。本文介绍最常见的解读欺骗的几种方法。名物化是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分析其语言特征及功能:使用间接性词汇、弱化攻击性等,为掩盖真实意图而隐瞒某些重要信息,从而揭示新闻报道中名物化是如何造成欺骗的。此外,频率词、指代模糊语、不定代词/形容词以及范围变动语等也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用于语言欺骗的方式,本文也从这几方面对语料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论文的意义以及对以后研究的设想,同时也讨论主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本论文是采用符号学方法分析媒体话语中语言欺骗性的首次尝试,为今后的同类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对欺骗的解读方式的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和精确,当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时,我们对语言的欺骗性会有更深刻理解,对欺骗的解读也会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05-01)
丁海平,彭文庆[2](2004)在《试论语言的社会欺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怎么会有欺骗性呢?”这或许是所有看了本文标题的人都会提出的责问。不错,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是,任何工具都具有两面性。菜刀是用来切菜的,但它同样可以用来杀人。语言是用来表真世界的,但它同样可以用来虚拟世界。而当语言被用来虚拟世界的时候,(本文来源于《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2-01)
李超怡[3](2004)在《欺骗性供词及其法律心理语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嫌疑人供词的真实性通常决定着案件能否成功破获,因此,在讯问中识别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撒谎十分重要。本研究从法律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导致犯罪嫌疑人撒谎的心理原因和伴随撒谎的心理过程,并发现这些心理动因及过程在犯罪嫌疑人的言语中会有所体现。通过梳理前人对欺骗的语言线索的研究,我们整理出了最为常见的几类欺骗的语言线索。以Vrij研究欺骗心理及其语言线索的模式为基础,我们建构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于揭示欺骗心理与欺骗的语言线索之间的关系。由畏罪心理派生出的侥幸心理和抗拒心理是导致犯罪嫌疑人撒谎的直接心理原因;犯罪嫌疑人在撒谎的过程中同时经历叁个心理过程,即情绪、内容复杂性和行为控制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动因和过程在供词的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语言线索有着以下特性:较高的间接性,消极性,较低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以及不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并探讨了十一种具体的欺骗语言线索。我们依据上述叁个心理过程将这些语言线索分成了叁类,即情绪类、内容复杂类和行为控制类。本研究通过对二十二篇虚假供词语篇的分析发现:五种欺骗的语言线索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其他线索;这五种语言线索在虚假供词中同时出现的情况清楚地揭示了撒谎者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因此,这些语言线索在本研究中被认为是欺骗的标志,并且是帮助讯问人员洞察嫌疑犯心理的有益线索。(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4-04-01)
欺骗性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怎么会有欺骗性呢?”这或许是所有看了本文标题的人都会提出的责问。不错,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是,任何工具都具有两面性。菜刀是用来切菜的,但它同样可以用来杀人。语言是用来表真世界的,但它同样可以用来虚拟世界。而当语言被用来虚拟世界的时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欺骗性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1].贾辉.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关于法国大骚乱的新闻报道中语言的欺骗性[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丁海平,彭文庆.试论语言的社会欺骗性[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3].李超怡.欺骗性供词及其法律心理语言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