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壤渗滤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污水就地处理技术。本课题通过现场试验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旨在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运行效果,根据碳、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去除机理,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探讨最佳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条件,提出工艺运行中的保障措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渗滤系统经过3个月的启动调试后逐渐成熟。“太阳能曝气-沉淀”的预处理工艺起到初步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其去除率低于35.2%。各工况条件下系统最终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小于40 mg l-1,总去除率为50.6%~75.8%,其中水温是影响COD总去除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总磷(TP)、酚类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7%~100.0%、35.2%~100.0%和36.4%~59.6%。溶解氧提高为进水的1~3倍、UV254下降了13.5%~67.2%,有利于水生生物生存、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除温度的影响以外,复合土壤的组成及本身的理化性质、废水的水质情况、水力负荷、土壤层有效高度等都会影响碳、氮、磷的去除效果。其中,复合土壤本身的性质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随着复合土壤碳氮比的增大,反硝化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废水的水质情况是影响总氮(TN)去除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而在高浓度COD和TP进水条件下,各自出水始终能够维持在较低范围内。水力负荷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但是高水力负荷比低水力负荷对TN去除的影响更大。较高的水力负荷还会引起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出水浓度剧增,本研究中土壤渗滤系统的最佳水力负荷为8.0×10-2m3m-2d-1。0.50 m的土壤层有效高度完全可以满足去除COD的需要;但并不足以保证完全的反硝化进程和TP的高效去除。另外,土壤渗滤系统对氨氮(NH4+-N)的吸附作用很强,去除率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很小。各污染物去除机理的研究表明,COD的降解包括非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其中非生物吸附过程满足Temkin吸附等温式,生物降解作用占COD总去除率的57.7%~71.9%。NH4+-N的非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所占比重因进水浓度的高低而异;NO2--N的积累和不足均会影响硝化反应进程,其出水浓度应尽量控制在0.10 mg l-1~0.25 mg l-1范围内;土壤碳氮比是反硝化作用的限制性因素。TP的静态吸附过程满足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氢氧化合物铁(Fe0)的含量与TP去除率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以Eckenfelder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添加或修正温度、水力负荷、进水浓度、土壤层有效高度和复合土壤性质等影响因素项,建立COD、TN和TP的去除模型,可以预测土壤渗滤系统的出水水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可以分别控制在5 mg l-1、5.0 mg l-1和0.15 mg l-1以内。从模型的角度分析,系统降解能力的极限值是决定COD去除率的关键,水力负荷对TN和TP出水浓度的影响很大。另外,通过对上述关键因素的调控,土壤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可以明显提高。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土壤渗滤法污水净化工艺及其研究现状1.1.1 工艺简介1.1.2 污染物净化机理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 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缓解措施1.2.1 土壤堵塞1.2.2 氧气供给不足1.2.3 预处理工艺1.3 土壤渗滤法的优势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3.1 土壤渗滤法的优势1.3.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2.1 试验设计2.2 试验方法2.2.1 现场试验2.2.2 实验室动态试验2.2.3 实验室静态试验2.3 试验器材与分析方法2.3.1 主要试剂2.3.2 主要仪器2.3.3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2.4 数据处理2.4.1 污染物的去除率及波动2.4.2 模型评价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土壤渗滤法工艺处理混合污水现场试验研究3.1 渗滤性和水量平衡3.1.1 渗滤性3.1.2 水量平衡3.2 启动调试阶段的研究3.3 预处理工艺与水质修复效果之间的关系3.3.1 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3.3.2 对浊度、溶解氧等的影响3.4 各工况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3.4.1 COD的去除3.4.2 氮的转化和降解3.4.3 磷的去除3.4.4 进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变化3.4.5 其他水质指标的变化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影响土壤渗滤法工艺碳、氮、磷去除效果的因素4.1 主要影响因素4.2 复合土壤本身的性质4.2.1 复合土壤基本配比4.2.2 不同的土壤组成4.2.3 常用填料4.3 废水水质情况4.3.1 系统对碳、氮、磷的极端耐受浓度4.3.2 废水的C:N对去除效果的影响4.4 水力负荷4.4.1 最佳水力负荷4.4.2 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4.4.3 不同系统的敏感程度4.5 土壤层有效高度4.6 本章小结第五章 土壤渗滤法工艺碳、氮、磷的去除机理研究5.1 COD的降解机理5.1.1 非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5.1.2 COD的极限降解能力5.2 氮的转化机理4+-N的吸附降解'>5.2.1 NH4+-N的吸附降解2--N的变化与硝化反应进程的关系'>5.2.2 NO2--N的变化与硝化反应进程的关系5.2.3 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5.3 磷的去除机理5.3.1 土壤本身的除磷作用5.3.2 磷的穿透曲线5.3.3 土壤磷的形态变化5.3.4 植物、填料和底部基质的除磷作用5.3.5 Fe元素的除磷作用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土壤渗滤法工艺污染物去除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模拟研究6.1 COD去除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模拟6.1.1 模型推导6.1.2 模拟的准确性6.1.3 模型参数对系统的影响6.1.4 不同系统之间模型参数的差别6.1.5 COD去除情况的预测6.2 TN去除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模拟6.2.1 模型推导6.2.2 模拟的准确性6.2.3 TN去除情况的预测6.3 TP去除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模拟6.3.1 模型推导6.3.2 模拟的准确性6.3.3 TP去除情况的预测6.4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7.1 结论7.2 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图表标题索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土壤渗滤法论文; 污染物去除论文; 生物降解论文; 吸附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 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