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论文摘要

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 L.)为罂粟科(Papaveraceae)角茴香属(Hypeco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范围广泛,有清火、解热、镇咳等良好的药理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类化合物。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角茴香主要从生药学、药理学、化感作用以及引种栽培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比较少,鲜见对其化学成分活性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角茴香的化学成分,并对其化学成分的活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天然产物化学理论、现代化学分离纯化以及波谱分析鉴定技术等为基础,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角茴香地上部分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薄层制备以及重结晶等现代化学分离纯化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解析技术对角茴香地上部的生物碱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采用柱层析(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中性氧化铝、硅胶)、薄层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质谱(ESI-MS)、核磁共振(1H-NMR, (13)C-NMR)等波谱解析技术对角茴香地上部的生物碱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从角茴香地上部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生物碱,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原阿片碱(1),Cryptopine (2),别隐品碱(3),角茴香酮碱(4),(-)N-甲基四氧小檗碱(5),Oxohydrastinine (6)以及N-methylcorydaldine (7),其中,生物碱2、5、7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2.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7个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得了有抑菌活性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7个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6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除了化合物7,其余6个化合物对某些菌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且化合物1、3、4比其余的活性强;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有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结果表明,所用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均小于阳性对照链霉素。本文从角茴香地上部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生物碱,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论文的结果丰富了角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内容,也为进一步认识和充分开发利用角茴香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角茴香植物研究概况
  • 1.2.1 生药学研究
  • 1.2.2 引种栽培
  • 1.2.3 药理学研究
  • 1.2.3.1 保肝
  • 1.2.3.2 抗炎作用
  • 1.2.4 化感作用
  • 1.3 角茴香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 1.4 生物碱研究概述
  • 1.4.1 生物碱的概念
  • 1.4.2 生物碱的分布
  • 1.4.3 生物碱的分类
  • 1.4.4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溶解性
  • 1.4.5 生物碱提取方法进展
  • 1.4.6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方法
  • 1.4.7 生物碱的活性研究
  • 1.5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植物化学成分富集分离中的应用
  • 1.5.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原理
  • 1.5.2 大孔吸附树脂的类型
  • 1.5.3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洗脱及再生
  • 1.5.4 大孔吸附树脂在植物活性成分富集纯化上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
  • 2.2.2 角茴香地上部总生物碱的制备
  • 2.2.3 D10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总生物碱B
  • 2.2.4 中性氧化铝柱粗分10%乙醇相
  • 2.2.5 硅胶柱粗分30%乙醇相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化合物纯度检测
  • 2.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抑菌活性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供试化合物
  • 3.1.4 供试菌种
  • 3.1.5 培养基的制备
  • 3.1.6 菌悬液的制备
  • 3.1.7 含菌平板的制备
  • 3.2 七个单体生物碱抑菌活性的测定方法
  • 3.2.1 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
  • 3.2.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 3.3.2 六个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3.4 讨论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4.4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蒙药材角茴香药理作用实验初步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08)
    • [2].蒙药材角茴香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3].热回流提取法测定不同产地角茴香中总生物碱的含量[J]. 河北医学 2016(04)
    • [4].角茴香的鉴别研究[J]. 中国药业 2013(12)
    • [5].角茴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对杂草反枝苋的化感作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1)
    • [6].角茴香根水浸液对生菜的化感潜力及机理初探[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09)
    • [7].蒙药材角茴香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01)
    • [8].藏药角茴香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6(07)
    • [9].短命植物角茴香的开花物候与生殖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09)
    • [10].罂粟科3种植物叶片生物碱抗氧化活性比较[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6)
    • [11].沙生短命植物角茴香群落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1)

    标签:;  ;  ;  ;  

    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