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理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理

论文摘要

由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工作。国外的相关研究已大量见诸报端,而我国仅在少数几个城市进行了有关研究,少数城市进行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研究仅是个别点位的监测,尚不能籍此对大气细颗粒物的空间污染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目前国内该研究领域在空间分布方面的不足之处,本研究选择北京市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大气细颗粒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暖和非采暖两期的实地采样和室内样品的系统分析,利用GIS中的地统计分析工具和Kriging技术模拟了PM0.3、PM0.5、PM1.0、PM3.0、PM5.0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北京市五环内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GIS和遥感技术计算和绘制了北京市下垫面介质图、北京城市人口密度、NDVI和气象因子分布图,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PM0.3、PM0.5、PM1、PM3和PM5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城市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重、道路用地比例、地表温度等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程度和总体污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区空气中PM0.3、PM0.5、PM1、PM3、PM5浓度范围(单位:105个/立方米)分别为630.9~777.2,194.1~483.6,33.5~325.0,2.8~179.8,0.5~83.5。五种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差函数曲线符合有基台值的球状模型。在北部,西南部和城区中心,五种不同粒径的空气污染物与各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差异。PM1.0的空间分布受道路比例、气象因子、城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大,PM0.3最小,这与颗粒物受工业用地和建筑用地分布影响较大。为了解颗粒物的化学元素组分及判断其主要来源,本次研究利用2006年的滤膜采样样品作了ICP-MS分析报告,从微量元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样品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浓度相对较高,其中Pb含量较其他元素相对较低,这是使用无铅汽油带来的结果。对污染严重的北部、西南部等区域,根据其发生机理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缓减对策。这些结论对国内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不但可以为同类地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而且对于修订和细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对颗粒物污染的研究现状
  • 1.2.1 运用常规方法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1.2.2 运用GIS以及LIDAR技术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文章的结构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域概述
  • 2.1.1 研究区范围
  • 2.1.2 自然地理背景
  • 2.1.3 社会、经济背景
  • 2.2 颗粒物概述
  • 2.2.1 粒径分布
  • 2.2.2 主要来源
  • 2.2.3 对环境的影响
  • 2.2.4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2.3 研究方法
  • 2.3.1 本次研究方法
  • 2.3.2 空间分析模型
  • 2.4 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3.1 数据获取
  • 3.1.1 颗粒物污染数据:
  • 3.1.2 影响因子数据来源:
  • 3.2 数据获取后的空间数据预处理:
  • 3.2.1 探索性数据分析
  • 3.2.2 寻找数据离群值
  • 3.2.3 克里格插值结果的误差评估
  • 3.2.4 颗粒物浓度空间变异结构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城区颗粒物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 4.1 颗粒物污染浓度季节空间分布规律
  • 4.1.1 非采暖期颗粒物污染浓度空间分布
  • 4.1.2 采暖期颗粒物污染浓度的空间分布
  • 4.1.3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初探
  • 4.2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4.2.1 采暖期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4.2.2 非采暖期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4.3 采样带(NS)进行缓冲区分析
  • 4.3.1 五环外到城区中心颗粒物污染分布规律
  • 4.3.2 采样带上监测点污染的影响距离研究
  • 4.4 地面激光雷达采样的验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区颗粒物污染浓度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1 北京五环内颗粒物污染浓度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
  • 5.1.1 五环内颗粒物污染浓度与下垫面的相关性分析(以非采暖期为例)
  • 5.1.2 五环内颗粒物浓度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综合分析
  • 5.2 GIS支持下的多因子叠置效果分析
  • 5.3 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及元素的初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典型磷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化工环保 2020(04)
    • [2].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的解题探究——以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为例[J]. 高考 2020(03)
    • [3].厦门市青年旅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城市地理 2017(06)
    • [4].抚河南昌段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11)
    • [5].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6].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政策含义[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9)
    • [7].上海市居民人发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3)
    • [8].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唐山学院学报 2015(06)
    • [9].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8(05)
    • [10].明清大运河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特征初探[J]. 山西建筑 2017(03)
    • [11].大型城市会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2].安阳街道尘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意义[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01)
    • [13].云南省澜沧江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2)
    • [14].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J]. 中国名城 2014(02)
    • [15].河北曹妃甸某农场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9)
    • [16].韩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镍的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9)
    • [17].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04)
    • [18].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华中建筑 2018(03)
    • [19].渭河流域环境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0].南宁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南方国土资源 2012(03)
    • [21].武汉市水文化地名空间分布特征探究[J]. 城市勘测 2020(02)
    • [22].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1省的多维贫困测度[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8)
    • [23].长白山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特征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11)
    • [24].关中盆地表土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2)
    • [2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09)
    • [26].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J]. 植物保护 2011(04)
    • [27].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11)
    • [28].四川省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
    • [29].现代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壤影响因素分析——以桑干河阳原段为例[J]. 地质论评 2020(01)
    • [30].草原型露天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J]. 煤炭学报 2019(12)

    标签:;  ;  ;  ;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