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两个村庄兴衰的解释,来探讨1978年以来村庄层次上中国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变迁以及这一变迁的相关动力。具体操作是,选取河南北部两个村庄,把它们放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一个特定行业(皮革行业)市场历程的宏观背景下,对村庄传统与工商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历时比较分析。这将为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事实和动力提供具有类型意义的案例性研究。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导论;第一篇:村庄的工商活动史(1978-2008);第二篇:条件和关联——不同的村庄传统;第三篇:变动和趋势——工商活动和传统变迁;结论。导论。这一部分对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文献、所施行的研究设计以及研究对象进行了交待。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设计,界定了本研究所要讨论的概念、问题焦点和研究视角,并提出了本研究所要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社区历时比较法。第一篇。本篇分为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讲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穆村和金村的工商业活动的兴衰史,并指出两个村庄都曾被经济活动在整体上关联起来。第三章分析了经济活动的繁荣和消逝给村庄社会生活整体层面带来的结构性变迁,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分化和失范。第二篇。本篇分三章以村庄传统的影响为主讨论了两个村庄不同的工商活动得以发展的条件和关联。第四章通过比较指出,穆村强固的生产传统为其皮毛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而金村微弱的生产传统为其牛皮贸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但不管强弱,二者都引发了这两个村庄在改革开放以后走上了非农化发展的道路。第五章通过比较指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两个村庄以亲缘或地缘联结为主的先赋关系都为各自工商活动的启动和初步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但穆村比金村拥有更具紧密性和同质性的社会传统,所提供的支持更为有力和牢固。第六章比较了两个村庄不同的宗教传统,发现穆村浓厚的宗教传统对皮毛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培育个体诚信经营的力量。第三篇。本篇分三章以工商活动的影响为主讨论了两个村庄的不同传统与工商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七章指出,穆村随着皮毛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稳定性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机械工业传统,而金村则通过牛皮贸易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凸显了一种以流动性为特征的旧式商业传统,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内聚力和抗风险能力。第八章首先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两个村庄的社会传统的冲击及其反应。金村的社会传统一度遭到毁灭性打击,穆村也是损害严重、趋于松散;但与金村不同,穆村紧密的社会传统因给工业活动的留有回旋余地而对其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分析了社会传统在与经济活动长期互动中的渐变:(1)经济关系在村庄社会关系体系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且有影响力的关系类型;(2)后致性和个体性因素在关系联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表现为朋友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凸显。伴随着这两种变化的是一种趋势,即社会关系的再情感化。第九章分析了宗教传统与经济活动之间在新时期的相互作用。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宗教参与趋向社会性密切相关,进而形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宗教的社会声誉评价体系。结论。本论文从两方面探讨了研究的发现。在实质性方面,本论文认为:(1)稳定、紧密、浓厚的村庄传统比流动、疏朗、稀薄的村庄传统能给经济活动提供更具内聚性的支持,并在经济活动遭受危机时起到更为强有力的保护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个村庄繁荣和消逝的差异;(2)村庄社会生活无论是在整体层面还是在微观关系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前者表现为非农化基础上的分化和失范,后者则是利益因素和情感因素在社会关系的维系中经历了混融、替代和并存的过程。在理论方面,本论文首先使用“分立"和“互生”两个概念讨论了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既相互独立又有可能互利的状况和趋势;其次对“理性化”和“差序格局”两个概念进行了关联讨论,指出(1)理性化或利益化概念并不适宜用来概括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2)差序格局联结纽带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其纵向等级差序的性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但横向维度上的差序格局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特征得到了强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化进程中村庄传统的流失——以上能村为个案[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