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无性系性状标记稳定性鉴定

甘蓝型油菜无性系性状标记稳定性鉴定

论文摘要

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饲料来源,因而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为油菜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给油菜育种赋予了新的活力。 为研究F2无性系群体作为可重复作图群体的效率,本论文运用组织培养手段,将甘蓝型油菜F2种子进行组织培养,以试管苗茎尖、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分别进行快繁培养,获得油菜F2无性系群体;研究F2无性系群体后代再生植株田间性状表现,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其变异情况;初步探讨不同外植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再生频率和其后代再生植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和差异,得到以下结论: 1.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F2代分离群体中不同材料茎尖分化频率在初次继代培养表现不一,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茎尖分化频率提高,几乎达到100%,表明茎尖经多次的继代培养可以消除(或缩小)油菜基因型对分化频率的影响。 2.在遗传背景和培养环境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外植体的诱导频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子叶的芽再生频率明显比下胚芽的再生频率高;在培养环境一定、材料不同条件下,子叶芽再生频率相差不大,而下胚轴芽再生频率表现一定的差异。 3.由茎尖途径培养获得119个F2无性系株系,其再生植株在苗期株系内生长整齐一致;蕾薹期株系内植株在植株高低、大小、株型等性状上表现基本一致,部分植株表现矮小,一株系内的一植株在叶片大小、形状和茎等性状发生变异,并表现为败育;株系内所有植株全部开花所需时间主要集中在5d到12d,有10个株系的初花总天数超过15d,表现为初花期提前;茎尖途径形成的再生植株R1代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在一次有效枝起点上表现出的差异最大,变异频率为44.54%;而在主花序长和角果长度这2个性状上变异最小(变异频率均为0);在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长上虽然有一定的变异,但变异的频率都很小;可能受环境和管理的双重影响,F2无性系群体的R1代单株在有效果数、主序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异。 4.以亲本DNA为模板,从100对甘蓝型油菜SSR引物中选取20对多态性高的作为标准引物,对F2无性系群体03H109进行SSR扩增,发现F2茎尖无性系的变异频率为0.0059%,接近自然变异频率,说明茎尖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极低,后代株系的稳定性高,可以作为构建F2无性系群体的外植体材料;子叶和下胚轴的的变异频率分别为0.5271%和0.2095%,均高出自然变异率几百倍,说明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较高,后代稳定性差,不易作为构建F2无性系群体的外植体材料。 5.一般说来,F2无性系群体的变异频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作图群体
  • 1.1.1 暂时性分离群体
  • 1.1.2 永久性分离群体
  • 1.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概述
  • 1.2.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起源
  • 1.2.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
  • 1.2.3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测
  •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菜中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
  • 1.3.2 分子标记在油菜中的应用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2无性系群体的构建'>4.1 F2无性系群体的构建
  • 4.1.1 甘蓝型油菜不同材料茎尖分化频率的初步考察
  • 4.1.2 甘蓝型油菜不同材料子叶与下胚轴的芽再生频率的初步考察
  • 2无性系的田间性状表现'>4.2 F2无性系的田间性状表现
  • 1苗期田间表现'>4.2.1 再生植株R1苗期田间表现
  • 1蕾薹期田间表现'>4.2.2 再生植株R1蕾薹期田间表现
  • 1初花时间表现'>4.2.3 再生植株R1初花时间表现
  • 1农艺性状分析'>4.2.4 再生植株R1农艺性状分析
  • 4.3 SSR结果分析
  • 4.3.1 DNA样品质量检测
  • 4.3.2 入选引物的SSR扩增实验
  • 2茎尖无性系变异'>4.3.3 F2茎尖无性系变异
  • 2子叶和下胚轴无性系变异'>4.3.4 F2子叶和下胚轴无性系变异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优质双低甘蓝型油菜“藏油12号”栽培技术与实施效果[J]. 西藏农业科技 2019(04)
    • [2].甘蓝型油菜新品系的抗裂角性筛选与相关性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 [3].不同甘蓝型油菜对镉污染菜地的修复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3)
    • [4].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潜力分析[J]. 高原农业 2020(05)
    • [5].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3)
    • [6].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进化与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8)
    • [7].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鉴定试验初报[J]. 园艺与种苗 2019(10)
    • [8].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8(03)
    • [9].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研制成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19)
    • [10].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与筛选[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1)
    • [11].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及育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3)
    • [12].甘蓝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7)
    • [13].甘蓝型油菜耐旱机理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4)
    • [14].甘蓝型油菜几丁质酶基因家族进化及其应答病菌的表达分析(英文)[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2)
    • [15].甘蓝型油菜优质高产新品种“汇丰1号”品种选育[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0)
    • [16].砷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苗期根、下胚轴和鲜重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2)
    • [17].西藏山南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9)
    • [18].甘蓝型油菜蜡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2)
    • [19].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J]. 种子 2017(12)
    • [20].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J]. 科学种养 2018(10)
    • [21].甘蓝型油菜脯氨酸降解途径关键基因的进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7)
    • [22].一种快速高效筛选甘蓝型油菜转化植株的方法[J].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5)
    • [23].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2)
    • [24].外源激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03)
    • [25].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8)
    • [26].冬季甘蓝型油菜田除草好帮手——冬闲[J]. 农村百事通 2011(18)
    • [27].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研究[J]. 北京农业 2011(18)
    • [28].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29].密度及肥力对甘蓝型油菜产薹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5)
    • [30].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三系保持系新材料遗传机理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0)

    标签:;  ;  ;  ;  

    甘蓝型油菜无性系性状标记稳定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