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地质学
作者: 卫平生
导师: 李安春,吴时国
关键词: 坡折带,湖岸线,沉积体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方法,储层预测,层序地层学,松辽盆地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我国已成为国际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牵涉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油气勘探正从构造转向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已获得很大的突破,并成为这些盆地勘探的主要领域。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源控论”、“坡折带控油论”、“三角洲前缘相带控油论”和“满凹含油论”等理论,及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等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在研究、勘探思路和技术方法上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主要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面临两大瓶颈难题:①岩性和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和成藏规律认识不深,缺乏理论指导。②缺乏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岩性地层圈闭并判断其有效性。本文以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青三口和姚家组(中部含油组合)为例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整体是一东倾斜坡,大中型构造圈闭虽已钻探,但成效甚微。青三口和姚家组沉积时期的扇三角洲和滨浅湖大面积相间分布于坡折带,剩余的巨大油气资源量赋存于此,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以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应用了层序地层、含油气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油气成藏的区域地质及动力学背景,详细剖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重点论述了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和控油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区带和目标,并为国内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其创新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首次提出了坳陷盆地“坡折带宏观控油”观点基本观点:①坳陷盆地坡折带可分为挠曲坡折带和缓坡坡折带; ②挠曲坡折带可容纳空间大,物源供给充足,三级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所形成的下切谷、低位扇; 不同体系域发育的河口坝、沿岸坝、以及滨岸砂为油气聚集提供主要的储集空间; ③挠曲坡折带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生储盖条件配置良好; ④挠曲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2、首次提出了“湖岸线”控油的概念,论述了“湖岸线”控油基本观点:①滨浅湖沉积发育着丰富的储集砂体,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地层岩性圈闭; ②湖岸线进退的旋回性和幕式性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绝佳的有利条件; ③多样的地层岩性圈闭可形成多种油气藏,地层超覆、地层退覆、沿岸坝、滨岸砂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其主要的油气藏类型; ④油气疏导系统主要为:纵向上靠断层来沟通、横向上主要靠不整合和沟谷体系来疏导,大型河道可作为油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地质及动力学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基底性质
二、沉积盖层组成及地层分布
第二节 盆地演化
一、盆地发育动力学特征
二、区域应力和盆地演化
第三节 断裂及构造特征
一、基底断裂
二、深大断裂
三、沉积盖层断裂
四、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特征
第四节 沉积体系与沉积演化
一、沉积体系及演化
二、沉积模式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第一节 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一、层序级别的划分
二、各级地层层序单元的判别标志
三、地层层序格架建立
四、坳陷期地层层序模式
第二节 中部含油组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一、层序界面识别
二、层序划分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三节 体系域内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一、相标志分析
二、沉积相划分及其特征
三、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演化研究
第四节 层序格架内生储盖组合
一、生储盖组合类型
二、坳陷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分布规律
第三章 坡折带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宏观控油”
第一节 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松辽盆地南部“挠曲坡折带”储集体类型及盖层条件
一、储集体类型
二、盖层条件
第三节 挠曲坡折带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机制
一、油气藏类型
二、挠曲坡折带成藏机制
第四节 坡折带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
一、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滨浅湖和三角洲前缘相带
二、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岩性地层圈闭和储盖组合分布
三、坡折带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四、已发现的油气田均处于坡折带之内
第四章 湖岸线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关系研究-论“坳陷盆地湖岸线控油”
第一节 松辽盆地湖岸线演化研究
一、S1 湖岸线演化研究
二、S2 湖岸线演化研究
三、S3 湖岸线演化研究
四、S4 湖岸线演化研究
第二节 论坳陷盆地“湖岸线控油”
一、“湖岸线控油论”的主要观点
二、“湖岸线控油论”提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第三节、“湖岸线控油论”提出的意义
第五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识别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 SSL 法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
一、SSL 方法思路
二、SSL 方法工作流程
三、SSL 方法关键技术
第二节 岩性油气藏的地震预测方法
一、概述
二、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
三、地质、测井、物探多信息控制的沉积相研究
四、构造和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砂体预测
五、储层砂体控制下的油气预测
第六章 西部斜坡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和勘探潜力分析
第一节 西部斜坡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勘探潜力
一、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条
二、典型油气藏及成藏机制
三、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主要勘探领域
一、有利的勘探区带
二、近期主攻的目标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坡折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D]. 王建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2].坳陷盆地缓坡坡折带与非构造圈闭形成研究[D]. 赵志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3].酒泉盆地石大凹陷岩性油气藏识别及预测[D]. 王斌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4].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 侯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5].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D]. 石兰亭.成都理工大学2012
- [6].珠江口盆地东部陆架坡折带PY35-2气藏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D]. 陈胜红.成都理工大学2012
- [7].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 曾清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8].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中段葡萄花油层精细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D]. 黄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9].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含盐层系沉积层序与油气聚集规律[D]. 屈红军.西北大学2003
- [10].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D]. 王宏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相关论文
- [1].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 王焕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 王天琦.成都理工大学2003
- [3].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 吕锡敏.西北大学2005
- [4].松辽盆地南部及其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勘探潜力分析[D]. 何兴华.吉林大学2005
- [5].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预测[D]. 宋建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6].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特征评价[D]. 毛超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中浅层岩性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张大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标签:坡折带论文; 湖岸线论文; 沉积体系论文; 地层岩性油气藏论文; 方法论文; 储层预测论文; 层序地层学论文; 松辽盆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