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百虹(辽宁省北票市职教中心辽宁朝阳122100)
摘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作者最后安排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祥林嫂是有价值的女性,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一、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故事开始时,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祥林嫂因此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封建夫权要求她守节,二十六七的祥林嫂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但严厉婆婆的所谋逼得她不得不出逃。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以为辛勤劳作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向她伸出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了她。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而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羞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处于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二嫁再寡,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的。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埋头苦干一年,以为捐门槛能减去罪孽,赢得封建神权的认可,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给她定下的“罪名”。但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无法赎罪的,神权是永远不会包容她的。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则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包容“四权”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
二、祥林嫂寄身于冷酷的社会环境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陈设(特别是那些书)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太计较有人把自己家得力的女佣抢走,也自然会说出二嫁再寡的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话,更自然会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祥林嫂生活的小环境如此,大环境鲁镇亦如此。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年年如此”。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们的时代悲剧。
三、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祥林嫂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了更恐怖的深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痛心地写出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祝福》中也有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祝福》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此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虽然经过“五四”前后的“呐喊”和思想启蒙,“国民”还是不觉悟,鲁迅于是对启蒙主义疑惑了、“彷徨”了,进而冷静地、深刻地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深层问题——封建主义和农民问题。《祝福》同《狂人日记》一样,都以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为主题,又同《阿Q正传》一样,以描写农民的生活和抗争为题材,但揭露的程度更理性、更深刻、更彻底。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在:她不仅在经济上、肉体上受尽了压榨和摧残,而且也在精神上受尽了人们的嘲笑和虐杀,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心目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最大恐怖的开始。这是作者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性格。这个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和制度——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这个真理。鲁迅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是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正是对黑暗的社会作了穷根究源的探索。从揭露的深度和广度、其所含的思想容量和社会意义来说,祥林嫂的诉说虽有人听,但遇到的是嘲笑,是精神的摧残,是灵魂的虐杀。这是因为20世纪的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必将把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旧的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做最深刻、最彻底的揭露和批判。鲁迅采取是“既学习、继承,又不拘泥”的态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创造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相同的大师级地位。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6。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钱理群《回望鲁迅·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5。
[4]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