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狂犬病野毒株L基因3’端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广西狂犬病野毒株L基因3’端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论文摘要

本研究对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21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L基因3′端片段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将所测定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本实验室的GXN119、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狂犬病街毒、固定毒株及类狂犬病病毒株的相应部分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广西狂犬病野毒株属于基因Ⅰ型,可分为3个群即Ⅰ群、Ⅱ群和Ⅲ群。其中GX014、GX260、GX08、GX195、GXHX、GXQZD、GXNND、GXWX、GXLA、GXSL、GX01、GX09、GX091共13株属于Ⅰ群,GX074、GXPX、GXPXD、GXLCC、GXPL、GXBM、GX219、GX304共8株属于Ⅱ群,GXN119属于Ⅲ群。Ⅰ群的13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9%-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2%-100.0%;Ⅱ群的8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5%-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7.8%-100.0%。广西22个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5.6%-100.0%和91.6%-100.0%,与固定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79.5%-86.9%和85.8%-96.5%,与类狂犬病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65.7%-70.3%和70.4%-76.5%。结果表明,广西22株狂犬病病毒之间亲缘关系很近,与其他狂犬病固定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类狂犬病病毒亲缘关系有明显差异。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对L基因3′端的同源性与N、G的分析结果一致,均可分为三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病原学
  • 1.1 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 病毒的基因分型
  • 二、狂犬病病毒L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1 L基因在基因组的位置
  • 2.2 L蛋白的作用与功能
  • 三、狂犬病病毒L基因的复制及其转录调控
  • 四、L基因与狂犬病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
  • 五、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1.1 样品
  • 1.2 参考国内外RV毒株序列
  • 1.3 载体与菌株
  • 1.4 分子生物学试剂
  • 1.5 试剂的配制
  • 1.6 主要仪器
  • 1.7 引物
  • 二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路线
  • 2.2 病毒RNA抽提
  • 2.3 RT
  • 2.4 PCR
  • 2.5 电泳
  • 2.6 PCR产物胶回收
  • 2.7 感受念细胞的制备
  • 2.8 基因克隆
  • 2.9 基因测序
  • 2.10 序列比较
  • 2.11 遗传演化分析
  • 2.12 重组质粒的保存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疑似狂犬病病料的PCR检测结果
  • 3.2 L基因3′端的PCR扩增结果
  • 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3.4 RV毒株L基因3′端序列分析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广西狂犬病野毒株L基因3’端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