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地耳草为研究对象,对地耳草的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进行了含量分析,对地耳草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生长期地耳草有效物质的动态积累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地耳草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其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可靠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地耳草商品药材的鉴定研究。用传统鉴定方法及现代鉴定技术,从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及HPLC指纹图谱等方面,建立地耳草及其易混品细叶金丝桃的鉴定方法;以有效成分定量分析结合指纹图谱整体分析的模式,评价商品地耳草的品质。2.UV-VIS法测定地耳草总黄酮的含量。选取槲皮素作对照品,以测定的槲皮素含量来作为地耳草中总黄酮含量的计算指标,测定值与真实值有一定差异,本实验旨在对不同产地地耳草中总黄酮的含量作量化比较,评价药材质量。3.HPLC法测定六种黄酮类单体的含量。供试品制备用80%甲醇50mL,根据本实验供试品制备的优化结果,认为回流提取90min×3所得6种黄酮的总量最高。选取地耳草已知明确的六种黄酮类单体(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作对照品,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六种黄酮类单体的含量。此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为地耳草质量标准评价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4.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CE-DAD)同时测定地耳草中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金丝桃苷、槲皮苷、山奈酚及槲皮素含量的方法。选择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模式,以40 mmol·L-1硼砂缓冲液(pH8.62)为电泳介质,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75μmi.d.×64.5 cm,有效长度56 cm)为分离通道,,分离电压为25 kV,检测波长为206nm,毛细管温度为25℃,压力进样为50 mbar,8 s。6种黄酮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53);加样回收率为98.8~102.9%。该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较好,可用于地耳草药材质量的评价和控制。5.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和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16种微量元素和5种重金属元素)。并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了地耳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准确信息,可为地耳草微量元素的药效药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将不同产地的微量元素制成元素分布图谱,可以进行地耳草的真伪鉴别。6.建立了地耳草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质控方法,可为地耳草样品的质量和品种鉴定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检测标准。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地耳草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产地不同,地耳草样品之间的相似度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地耳草生长的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以及不同的品种有关,同一产地的地耳草样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相似度,实现对地耳草药材质量的整体评价。7.建立了地耳草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质控方法,可为地耳草样品的质量和品种鉴定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检测标准,实现对地耳草药材质量的整体评价。8. HS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地耳草进行分析,测定其总离子流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对部分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初步建立了以12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HSGC-MS (?)旨纹图谱,发现地耳草样品之间的相似度有一定的差异。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地耳草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9. UPL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地耳草进行分析,测定其总离子流图谱,并对部分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通过与对照品及相关质谱数据比较分析,初步鉴定其中8种黄酮类化合物,并用UPLC-DAD法对6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同时测定。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地耳草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10.不同采收期地耳草有效物质的动态积累及变化规律研究。用现代分析技术,以有效成分定量分析结合指纹图谱整体评价的模式,对不同生长时间地耳草中黄酮类成分、挥发性成分、无机元素等有效物质的动态积累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确定药材的适宜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11.气候因子对药材有效物质合成和积累的影响研究。考察气候因子(气温、光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以药材中有效物质黄酮类成分(总黄酮和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及山柰酚等)、挥发性成分、无机元素的累积量为考核指标,采用UV和HPLC、HPCE等对不同气候因子作用下药材有效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探讨气候因子与有效物质积累的相关性。论文主要创新点:1、探究不同物候期地耳草有效物质的动态积累及变化规律,为确定地耳草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分析气候因子与有效物质积累的相关性,揭示影响有效物质含量主导因子,为优质药材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2、以多种有效成分同时定量分析结合指纹图谱整体评价的模式,建立地耳草品质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体系。3、首次建立地耳草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及山柰酚6种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DAD、HPCE-DAD分析方法。4、首次建立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种属地耳草的HPCE-DAD、HSGC-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辽宁省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05)
- [2].蜀柏毒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主导气候因子阈值[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2)
- [3].浅析森林气候因子对森林防火的影响[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5(05)
- [4].活用气候因子,巧解气候类题目[J]. 新课程(中学) 2014(03)
- [5].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驱动分析[J]. 生态学报 2020(04)
- [6].庐山不同海拔日本柳杉年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生态学杂志 2020(01)
- [7].山东省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J]. 测绘科学 2020(03)
- [8].2017—2018年度气候因子对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0)
- [9].基于气候因子的全国栽培太子参品质区划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3)
- [10].考虑气候因子变化的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
- [11].气候因子对那曲虫草产量的影响[J]. 西藏科技 2019(06)
- [12].玉米产量与生态气候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04)
- [13].栀子种子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药材 2017(09)
- [14].太白山地区7月NDVI多尺度周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资源科学 2019(11)
- [15].基于气候因子的白术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1)
- [16].蒙古栎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阈值[J]. 生态学报 2013(01)
- [17].浑善达克沙地油松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3)
- [18].气候因子对小粒咖啡品质的影响[J]. 保山学院学报 2019(02)
- [19].气候因子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0].中国北方风蚀水蚀侵蚀动力时空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3)
- [21].三江源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014(06)
- [22].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关键小气候因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3].平江县林业病虫害暴发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0)
- [24].影响通蓖6号产量的气候因子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12)
- [25].气候因子与苜蓿草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草业科学 2009(08)
- [26].北重楼潜在适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主导气候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1)
- [27].栀子种子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中草药研究 2018(02)
- [28].关键气候因子与油茶油酸含量的相关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5)
- [29].湖北省植烟区生态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和区域划分[J]. 烟草科技 2011(02)
- [30].万仙山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