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虎湖北省郧县青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425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少分析综合多发散批判,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少集中讲评多自学思考,留给自主发展空间;少课堂提问多质疑问难,精心营造问题情境;少抽象知识多直观操作,鼓励学生探究实践。
关键词:生本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新教材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双基”扩展为“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层面,赋予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全面的人格化,强化思考和问题解决在学习中的地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石。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主渠道,下面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一、少分析综合多发散批判,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数学中的应用题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思维训练的基本途径,然而部分应用题材料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显得高度抽象化、公式化,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反而成为学习的障碍。而且一部分问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习题和课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墨守成规,容易按固定模式去找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一步探讨的动力。教学上教师则多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加以阐述,来发掘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单一、呆板,思路狭隘,创新萌芽被扼制,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而开放型的题目本身具有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和条件的多余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强化学生发散、批判思维的训练;且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频频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思维飞跃、想象丰富,有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知识理解,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少集中讲评多自学思考,留给自主发展空间
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多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本质上没有大的改变,往往在宣布自学以后,真正给学生独立自学的时间极少,很快便转入集中讲评。因为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时空,就很难欣赏到学生那令人激动的独立见解、真知灼见。其实不能以教师的思维结果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参与的应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看书自学或参与几次小组讨论,不是模仿书本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的独立见解,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见解是错的,也要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当肯定的则充分肯定,当引导的则适当引导。有时虽是对一个学生独立思维过程的评价与指导,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三、少课堂提问多质疑问难,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跑”的现象。有时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疑问超越了教学阶段,马上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原定的教学思路上,教师往往禁锢于设计好的教程,不能灵活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这样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践证明,只要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质疑的情境和氛围,启发得当,学生就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着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四、少抽象知识多直观操作,鼓励学生探究实践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有了一定的思维水平,但对事物的认识还是多凭直观表象,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逐渐到一般,理解问题的水平和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自身的认知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要善于创设学生动手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
这种操作性的数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又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发现内在的数学规律,渗透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克服说教式、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克服传统教学观念,以客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更多自由操作的机会,激起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