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渊源。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提出了“和”的理论。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瓦解,为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文化资源;“士”的出现与“百家争鸣”为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文化基础。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和谐是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是打开儒家思想大门的一把“钥匙”。儒家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儒家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和谐思想是由内而外进行:只有身心和谐了,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的和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阶级、时代局限性。但是它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与国际都出现了很多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身心失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破坏、国际关系的紧张。如何实现人的身心、人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的和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