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项目论文所研究的内容都是针对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组分提取及其田间应用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而设计的。通过豇豆荚螟求偶与交配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明了豇豆荚螟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从豇豆荚螟性腺中提取性信息素的粗提物进行性信息素的应用初步研究,通过选取不同材质的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等田间诱蛾试验,确定了材质为硅橡胶及含5或7头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当量的诱芯及使用蓝色水盆诱捕器诱蛾效果较好,为进一步研究豇豆荚螟性信息素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研究了长沙地区各代豇豆荚螟蛹的预蛹期和蛹历期,首次研究了豇豆荚螟雌雄性比及昼夜活动节律,雌雄虫羽化节律及其差异,未交配雌雄蛾和交配雌雄蛾的寿命及其差异。(2)通过豇豆荚螟雌蛾求偶行为观察发现,该虫求偶行为均发生在暗期,第3d到第4d达高峰期,且求偶高峰出现在暗期后7~9h,求偶率达到60~80%。豇豆荚螟雌蛾0到1日龄就出现交配活动,但交配率只有7%左右,4日龄达到高峰期,交配率达55%以上,以后逐渐衰退,到7、8日龄几乎没有交配活动。室内豇豆荚螟雌雄蛾均有多次交配习性,雄蛾最多交配3次,平均1.89次,雌蛾最多交配2次,平均交配1.26次。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大多数豇豆荚螟雌蛾交配1次,最多可交配2次。(3)解剖镜下观察了豇豆荚螟雌雄成虫内外生殖系统,对其特征和变化进行了系统描述。(4)田间诱蛾试验表明:蓝色水盆式诱捕器和黄色水盆式诱捕器对豇豆荚螟的诱蛾效果差异不显著,白色水盆式诱捕器诱蛾效果较差。(5)诱芯的载体材质分别为硅橡胶、滤纸、脱酯棉诱蛾效果相对较好,平均每d诱蛾分别为2.5、2.6和2.3头,材质为医用青霉素瓶橡皮塞效果次之,平均每d诱蛾1.3头。(6)采用蓝色水盆式诱捕器,硅橡胶塞诱芯进行诱蛾,以诱芯含5头和7头雌蛾性信息素当量诱蛾效果最好,平均每d诱蛾数分别为1.4和1.13头,诱芯含1、2、10和12头雌蛾性信息素当量诱蛾效果相对较差,平均每d诱蛾数分别为0.43、0.67、0.76和0.58头。(7)硅橡胶塞诱芯和滤纸诱芯的田间诱蛾有效时间研究表明:采用蓝色水盆式诱捕器,硅橡胶塞诱芯,诱芯含5和7头雌蛾性信息素当量诱蛾效果在诱蛾第1d到第11d平均每d诱蛾数量在1.5头以上,第12d后诱蛾效果开始减弱,平均每d诱蛾数量在0.5头以下,第17d后诱蛾效果完全消失。采用蓝色水盆诱捕器,滤纸诱芯,诱芯含5和7头雌蛾性信息素当量诱蛾效果在诱蛾第1d到第7d平均每天诱蛾数量在1.0头以上,第8d后诱蛾效果开始减弱,第8d和第9d平均每天诱蛾数为0.5头,第10d后诱蛾效果完全消失。(8)利用豇豆荚螟性信息素诱蛾,预测下一代豇豆荚螟的卵高峰,幼虫孵化高峰,通过田间调查印证是准确的,可为豇豆荚螟发生期预测预报增添一项新的有效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昆虫性信息素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昆虫化学生态的形成1.2.2 昆虫信息素的发现1.2.3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特性1.2.3.1 昆虫求偶与性信息素释放1.2.3.2 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的部位与形态1.2.3.3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1.2.3.4 昆虫触角化感器的形态和种类1.2.4 信息物质研究1.2.4.1 性信息物质的提取1.2.4.2 性信息素结构测定1.2.5 性信息素的生物测定1.2.6 性信息素研究方法的进步1.3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1.3.1 虫情监测1.3.2 害虫防治1.3.2.1 大量诱捕法1.3.2.2 迷向法1.4 豇豆荚螟国内外研究进展1.4.1 豇豆荚螟的分布1.4.2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1.4.3 豇豆荚螟为害特性及发生影响因子1.4.3.1 豇豆荚螟为害特性1.4.3.2 豇豆荚螟发生影响因子1.4.4 豇豆荚螟的防治1.4.4.1 豇豆荚螟的防治难度1.4.4.2 豇豆荚螟的防治方法1.4.5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的研究2 材料和方法2.1 材料2.1.1 生物材料2.1.2 豇豆荚螟饲养与观察试验器材与试剂2.1.3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器材2.2 试验方法2.2.1 虹豆荚螟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2.2.1.1 蛹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及蛹历期观察2.2.1.2 雌雄蛾性比及昼夜活动节律2.2.1.3 雌雄蛾寿命及其差异2.2.1.4 雌雄虫羽化节律及其差异2.2.1.5 雌蛾求偶规律的观察2.2.1.6 交配规律试验2.2.1.7 雌雄蛾交配次数的调查2.3 豇豆荚螟生殖系统的发育及其解剖2.3.1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观形态特征2.3.2 雌蛾性腺的形态特征2.3.3 雌蛾卵巢的发育2.4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2.4.1 虹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的提取2.4.2 诱捕器及诱芯的制作2.4.3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盆颜色的关系2.4.4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不同诱芯的关系2.4.5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芯性信息素含量关系2.4.6 诱芯A和诱芯C的田间诱蛾有效时间研究2.4.7 应用性信息素粗提物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初步研究3 结果与分析3.1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研究3.1.1 蛹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及蛹历期观察3.1.2 雌雄蛾性比及昼夜活动节律3.1.3 雌雄蛾寿命及其差异3.1.4 雌雄虫羽化节律及其差异3.1.5 雌蛾的求偶规律3.1.6 交配规律3.1.7 雌雄蛾交配次数3.2 豇豆荚螟生殖系统的发育及其解剖3.2.1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观形态特征3.2.2 雌蛾性腺的形态特征3.2.3 雌蛾卵巢的发育3.3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3.3.1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水盆颜色的关系3.3.2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不同诱芯的关系3.3.3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芯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含量的关系3.3.4 诱芯A和诱芯C的田间诱蛾有效时间研究3.3.5 应用性信息素粗提物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初步研究3.3.5.1 性信息素诱蛾与田间实际调查的比较3.3.5.2 性信息素诱蛾与黑光灯诱蛾的比较3.3.5.3 性信息素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分析4 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豇豆荚螟论文; 生物学特性论文; 性信息素粗提物论文; 应用论文;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及其性信息素粗提物应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