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既有普遍的特征,又有特殊性。结合西方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始终伴随着户籍制度的发展变迁,户籍歧视成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打算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来研究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结合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构造出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两类,运用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对这两种劳动力转移方式,既进行了理论分析,又进行了实证解释。通过分析户籍歧视对转移意愿模型各个系数和变量的影响,对转移意愿进行了均衡分析。根据转移意愿大小的变化,以及均衡状态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形成了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这四个阶段为脉络,提出了四个劳动力转移的推论,并对每个推论进行了模型构造和分析。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无户籍歧视。推论1认为,若①户籍歧视系数为零;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企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工资报酬方面的歧视。推论2认为,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福利歧视系数β一定;④随着工资歧视系数α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三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政府对转移劳动力存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歧视。推论3认为,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工资歧视系数α一定;④随着福利歧视系数β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四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有农业补贴。推论4认为,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户籍歧视程度一定;④当农业补贴越少时;(1)若为制度性转移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2)若为经济性转移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无影响。在上述四个劳动力转移推论的基础上,对工资歧视、福利歧视和补贴歧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工资歧视包括了劳动收入、劳动合同和保险支付三个主要方面,福利歧视包括社会保险和教育两个方面,补贴歧视包括农业税和农业补贴两个方面,最后,本文在总结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构造出了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这个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不但可以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大小变化,还可以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对劳动力转移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系数和变量,对劳动力转移意愿进行适度调整,为劳动力提供持续转移的动力。本文运用构建的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结合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程,从整体上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解释。特别是转移最为困难的第二个阶段,本文从转移成本的角度,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转移成本过高,劳动力无法支付转移成本所致。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对于企业的歧视行为,工资收益受到的影响比较强烈,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工资拖欠行为,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体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意愿是不断增强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于政府的歧视行为,一方面是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农民工培训,与城市户籍的劳动力所享受的福利收益差别较大。对于补贴歧视来说,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差别较大,农业补贴只对制度性转移的劳动力形成影响,对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没有影响。同时,本文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理论的适用性,基本上得到了中国劳动力转移实践的验证。最后,针对当前户籍歧视对劳动力转移的各方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的政策建议。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对农民工福利进行增量改革,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J]. 青海农牧业 2010(03)
-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四大困境[J]. 财经政法资讯 2008(03)
- [3].重庆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 决策导刊 2009(02)
- [4].外商直接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复杂网络视角[J]. 经济经纬 2020(01)
- [5].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J]. 就业与保障 2020(01)
- [6].对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问题探究[J]. 农家参谋 2020(07)
- [7].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8)
- [8].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2020(03)
- [9].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2)
- [10].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11].大数据助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7)
- [12].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径研究[J]. 农家参谋 2020(21)
- [1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4].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1)
- [15].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18(29)
- [16].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24)
- [1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04)
- [18].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 黑龙江档案 2019(02)
- [19].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国企研究 2019(08)
- [20].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与变化趋势[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8)
- [21].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甘肃省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法与路径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81)
- [22].农村电商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机制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11)
- [23].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24].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3)
-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5)
- [26].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山西农经 2018(05)
- [27].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7)
- [2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22)
- [29].新疆四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学历教育意愿分析[J]. 新疆农垦科技 2016(11)
- [30].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