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古以来,我国教学承载着德育重任。先秦儒家已给“教”定下了“生德于中”的基调。由于历史的积淀与政治的影响,学校德育常常被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教学被简化、窄化为传递或灌输道德价值的过程。在现实的价值多元背景下,学生道德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此,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应对方式,但是,他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指责,教学育德因而遭遇“多元之后该怎么办”的难题。本论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为教学育德指明新路向。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论文考察了价值多元背景,区分了“价值多元”与“价值相对主义”,提出了“理性多元论”的观点,即人们所持价值主张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不同的价值主张都有可能是合理的,并非相互排斥,不能因为某种价值而牺牲其他价值。不同价值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可能形成价值共识。因而,在价值多元背景下,教学出现多元价值交流、碰撞的复杂性状态,单一地灌输某种既定道德价值,无论是其目的还是方式都值得怀疑。德育需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性情境中对道德价值的体验、学生内在德性的生成,以及培养他们沟通道德价值、形成价值共识的能力。教学需要应对这种新的挑战。基于上述价值多元的认识,论文分析教学实例、追溯教学历史,批判了其中明显存在的两种典型观念。其一是“教学即传递”,即教学的育德功能就是传递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其二是“教学即不作为”,也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上保持价值中立,要么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置之不理,要么“统统有奖”。这两种观念分别以“价值一元”与“价值相对主义”为前提,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看待道德价值问题。它们要么否定道德价值的丰富性,要么无视道德价值的可沟通性,而看不到在复杂性情境中生成道德的可能。它们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都把教学看作与道德剥离开来的技术化过程,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如何有效地传递,或者如何避免教授道德价值。教学技术化是幻想教学客观规律,过度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后果。其实,教学实质上是一个道德概念。教学需要担当某些道义的责任,也不能损害学生的理智发展。教学应该在合乎道德的行动中生成德性,而这并非是简单的技术所能完成的,教学育德终究是复杂的实践问题。文章继而论证教学是德性实践。我们认同的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在当代被麦金太尔所继承和发展的伦理型实践,它可以与传统儒家的“践行”沟通。论文首先澄清了某些并非实践的“教学实践”,综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践传统,尤其是分析了麦金太尔的德性实践内涵。在此基础上,与西方若干观点展开论辩,论证教学应该是麦金太尔意义上的德性实践,并提出了德性内生于教学实践、德性在自主追求卓越中生成、教学实践内生道德标准等观点。论文随后指出,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不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口号,它可以也应当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策略。论文从教学案例中归纳提炼出了“随机型生成”、“相关型生成”、“内涵型生成”等三种类型的教学实践展开逻辑与行动策略。论文最后强调,为了应对作为德性实践的教学,教师需要在坚持“德品”养成、“德知”学习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德能”修养。论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教育伦理理论的研修和教学实践中的伦理反思等可能路径,养成值得重视的道德敏感、道德推理、道德宽容和道德信任等四种“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