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龙,李中伟,毛金城[1](2020)在《iPoint3D曲面检测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三维光学测量为大型复杂零件精密制造提供了新手段,但实际操作时面临两大难题:其一,非接触式光学测量存在数据规模大、测点噪音与层叠、测点密度不均、初始位姿任意、曲面误差计算难等诸多问题;其二,缺乏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专用检测工艺库和批处理操作,需多款商业软件人机反复交互,效率低下、一致性差。针对这些难题,系统介绍了相位移面阵测量原理、点云微分信息估计、点云精简/光顺、点云-曲面匹配、点云-曲面误差计算等大规模测点处理算法,以此为基础综述了iPoint3D软件开发层次结构、主要功能模块、人机操作界面、IPD数据存储格式,并给出了iPoint3D软件批处理操作的实现方法和检测报告生成流程。最后介绍了完全自主开发的iPoint3D软件在汽车曲轴检测、航空叶片检测、锻造大叶片变形检测、机器人磨削叶片余量分配、机器人铣削蒙皮轨迹计算、核主泵法兰面机器人检测、柔性曲面共形打印视觉定位等工业场景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效果,并讨论了复杂曲面零件三维光学测量的发展趋势。
宋凤博[2](2019)在《基于MPSoC的弹载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SoC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同时SoC技术的发展也为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工程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基于MPSoC的弹载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Xilinx公司第二代全可编程Zynq UltraScale+MPSoC系列芯片的性能优势,提出了雷达信号处理机硬件平台的单芯片架构设计方案,保证了信号处理机满足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设计要求,同时实现了多种工作模式和发射波形参数下的复杂MPSoC信号处理设计,并完成了对该系统整机的全面测试与验证以及性能分析等工作。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Zynq UltraScale+MPSoC系列芯片的内部资源,通过与目前主流的硬件平台架构进行对比,根据系统对处理性能的需求选择ZU9EG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并围绕该芯片设计出单芯片架构的硬件平台。本硬件平台具有片上资源丰富、可扩展性强、高速接口种类多、稳定性高和系统功耗低等特点,同时通过外挂大量的存储器芯片,以满足该系统对大数据量和复杂算法的处理要求。其次详细介绍了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算法实现过程。为了满足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探测任务,本雷达信号处理机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发射波形,并且每种工作模式下的处理流程是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灵活的配置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参数。由于本系统是基于MPSoC进行设计,因此需要对系统各模块进行合理的软硬件划分,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设计流程才能发挥主控制器最佳的性能优势。同时为了保证雷达信号处理机的内部以及与其他分系统能够实现稳定、高速的通信,本系统在设计时根据不同处理阶段的特点采用了多种通信协议,充分利用硬件平台的资源优势以提高系统处理速度。本信号处理机系统涉及多种处理算法,论文中仅对可编程逻辑部分实现的算法进行介绍,并将重点放在算法的硬件实现上。最后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搭建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对本雷达信号处理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其中,制定的系统测试验证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了硬件功能验证,并与MATLAB理论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保证算法的处理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对信号处理机整体流程的硬件实现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介绍了验证过程中涉及到的上位机软件、回波模拟器和仿真参数,通过对不同参数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功能的正确性。论文最后对基于MPSoC设计的信号处理机系统的资源占用、功耗和实时性进行了总结,体现出本系统设计的优势。
郭旭英[3](2019)在《“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侦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史逐步交替演变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手段应运而生。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将网络融入日常生活已成常态化。当今我国网民数量已居于世界首位,网络不再是80、90和00后的专属,多数60后、70后的人群也逐渐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支付软件以及搜索引擎等应用功能加入到了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大军中。可以说,当前社会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社会的进步也将举步维艰。互联网技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各种各样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非法组织也有了可乘之机,邪教组织就是其中之一。邪教出现于人类社会绝非偶然,其犹如跗骨之蛆一般,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前行,兼具历史性与社会性。邪教的危害不言而喻,自20世纪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风作浪,主要表现为公然反抗政府、破坏社会安定、践踏伦理道德、藐视基本人权。邪教已成为阻碍人类文明前行探索的毒瘤,为全人类所不容。随着媒体将邪教的丑恶嘴脸公诸于世,邪教组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渐渐浮出水面。邪教犯罪以其目的邪恶、手段残忍、影响恶劣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震怒。我国的邪教组织在被持续高压严打的情况下并不甘于消亡,逃窜至境外并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对我国社会进行渗透,利用智能精细的手段传播邪恶教义和歪理邪说,屡禁不止,给相关部门的打击防范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结合当今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的状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邪教及邪教犯罪的概念、界定、危害及特点出发,深入细致地理解邪教犯罪;第二部分从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渗透的进程、特点和原因入手,指出邪教组织对我国进行渗透的趋势;第三部分结合邪教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带给公安机关的难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侦查对策;第四部分首先借鉴国外防范邪教犯罪的经验,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背景,提出防范邪教犯罪的措施。通过四个部分的论述,形成对“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的侦查和防范提供一些见解。
金嫣然[4](2019)在《孙琮《左传》评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晓阁左传选》和《山晓阁选古文全集》是明末清初评点家孙琮的《左传》评点着作,既体现时代特色,又表现个人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试以上述两部着作为切入点,深入发掘孙琮《左传》评点的理论价值与文学价值。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孙琮个人的生平和着述情况。笔者对前人关于孙琮生卒年的观点提出疑议,认为孙琮卒年不能精确到某年。孙琮汲汲于评选的目的在于传承古道、正社会之风气。除评点着作外,孙琮还着有《山晓阁诗》和《山晓阁词》。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孙琮《左传》评点的成书背景。清朝前期统治者“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为孙琮《左传》评点提供了主旨导向;此期《左传》评点倾向于事义评论的特点给予孙琮《左传》评点以直接影响。孙琮与高风亮节的遗民多有来往,回归正宗、渴望立言的愿望成为孙琮《左传》评点成书的精神支持。孙琮“’情’与’理’的结合”与“以古文为时文”的选评观念为《左传》评点的成书提供了理论支撑。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察组成孙琮《左传》评点内容的两部着作——《山晓阁左传选》与《山晓阁选古文全集》,着重从编纂体例、版本流传情况以及二者在评点形式、评点内容上的异同之处入手。笔者认为,《山晓阁左传选》和《山晓阁选古文全集》均遵照以经文为题、以古文为宗的编选体例。《山晓阁左传选》版本少,流传范围窄;《山晓阁选古文全集》版本多,流传范围广。二书评点形式相同,但评点内容不同,《山晓阁左传选》主要用于辅导甥侄辈习作,故评点个人随意性较大;《山晓阁选古文全集》的服务对象为广大举子,目的在于指导科举制艺,故评点内容概括性强。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深入到评点文本的内部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孙琮《左传》文法评点研究,主要从细致解读的旁批和抽象提炼的尾批两方面入手。细致解读的旁批包括字法、句法、章法评点三个方面,孙琮的字法评点精当凝练,一针见血;句法评点源自古法,崇尚雅正;章法评点从大局着眼,揭出一篇文法。抽象提炼的尾批包括语言特点、行文特点评点两个方面,孙琮认为《左传》的语言简静雅洁却丰腴生姿;《左传》的文法精巧玲珑、浑然天成。第五章是孙琮《左传》内容评点的研究。孙琮在对《春秋》和《左传》关系的探讨中,认为《左传》是释经之作;因此他在对事义的评点中主要涉及《左传》中有关“德”、“礼”、“敬”方面的内容,致力于发挥《左传》有助教化的功能。结语部分是对孙琮《左传》评点的局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进行评价。孙琮的评点局限在于其文法评点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其事义评点集中于思想阐发,对《左传》的文学价值发掘不够深入。孙琮的《左传》评点对后代如周大璋的《左传翼》、冯李骅的《左绣》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附录是孙琮部分评点着作的序言、凡例汇编。笔者依照所见孙琮评点着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评点着作的序言及凡例句读、校对后进行汇编,以期加深对孙琮评选观的理解。
李政毅[5](2018)在《大数据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big data)是随着互联网、信息存储技术、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数据集合,这些通过互联网收集而来的数据里就包括了许多的个人隐私信息,其中具有商业、政治价值的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信息更是为许多信息商家、娱乐记者甚至竞选对手所趋之若鹜,这些隐私信息一旦被公布,很有可能使被公布的公众人物的名声、名誉均受到巨大的打击,甚至于身败名裂,因此,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需要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的。隐私权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公众人物同样享有这项权利。虽然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在公众人物的号召下,得到重视、关注及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乃至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还是有欠缺的,包括:缺少针对隐私权的具体立法、现行法律的对于侵犯隐私权的适用性较差、难以立案或者难以执行等问题使得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日益猖獗,有越演越凶的趋势。因此,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出发点,努力探索有效用于保护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解决方案。首先介绍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通过讲述公众人物隐私权被侵犯的状况,来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选题意义进行剖析;然后是理论探究,对大数据的定义和来源以及走势进行分析,并着重解释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的深刻内涵,以此深刻内涵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新发展新举措;之后是对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实现的学说分析及对个人隐私权的侵权种类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侵害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实际案例,得出我国法律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方面的不足;接着对欧盟立法保护模式及美国行业自律模式两种模式进行学习借鉴;最后探讨研究我国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的不足之处,然后寻求更优解决方案和方法,为中国建立公平公正正义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而奋斗。
叶炜[6](2016)在《贵人》文中研究说明导语:危机来啦日志1.私人日志被共享了今天早上一上班,我就感觉采编部办公大厅的气氛有些异常。空气仿佛打了无数个结的麻绳,一圈一圈地绕着我柔软的身体旋转。麻绳越缠越紧,让我透不过气来。《快报》记者部位于东莞新光传媒公司大楼三楼大厅,是整栋大楼最大的一间办公室。整个大厅光线充足,显得十分通透。站在大厅门口,我几乎能察觉
丁霄云[7](2014)在《基于一类SVM的网络不良信息过滤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通过网络传输的文件监控和过滤成为一个热门课题。这些文件中可能包含了不良信息。网络流量中的信息包含着各种网络协议,可能被分片,编码。机器无法直接识别其中的需要监控的内容。而对于内容过滤,使用传统的基于字符串匹配的算法显然无法满足呈几何爆炸级别的信息增长的监管需求。虽然使用SVM确实可以提高分类效率,但依然存在维数过大,导致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浪费的现象。本文首先分析如何在众多网络协议中,根据协议本身的特点和协议状态机,对协议中包含的传输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匹配,然后对数据流部分进行重组还原,并且进行必要的解码操作,以获得需要过滤的文本信息。本文重点研究了主流的应用层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和POP3协议,以及主流的私有应用飞信协议,QQ协议和MSN协议。然后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如何有效减少SVM的维数的改进算法,提出通过使用三种特征简约对向量机的维数进行约束。这种算法的改进达到加快运算速度,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准确率的作用。实验表明在选用相同数量的特征词的前提下,基于文档频率,基于信息增益和开方拟合算法取舍向量机的特征值各有优缺点。在仅仅选取500个特征值的情况下,改进算法使得不良信息分类和过滤的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在选取超过1000个特征值的情况下,DF算法的正确率超过了90%。
孟晓明[8](2005)在《网络隐私的安全防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网络隐私的概念、产生原因、保护范围和安全现状的分析,从技术与应用的角度对网络隐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些安全防护策略。
周军,孙振亚[9](2002)在《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给文件加密的方法很多,这里向大家介绍一款新的文件加密软件——InsidePicture,它可以把文件隐藏于一个 BMP 文件中(该图形文件的大小不会改变),且可以设置密码。InsidePicture 的使用非常简单,其主界面上有三个按钮依次为加密隐藏、解密还原和退出。单击"加密隐藏"按钮,选择"浏览",找到要加密的文件(在列表框中显示该文件的名称及大小);单击"下一步",在选取图像的对话框中,单击"浏览"选择一个 BMP 图像文件(必须是24位的位图文件),如果要备份该图像文件,选中"备份图像文件"选项;单击"下一步",在"输入密码"对话框中,输入密码,单击"下一步"即可隐藏该文件。经过处理的 BMP 文件与
丁文浩[10](2018)在《虚拟网络实体化背景下网络犯罪行为的治理研究 ——融技术规则于法律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发展进入了智能物联时代,网络不仅仅作为现实社会补充的“网络投射”,更成为一种社会实在,全方位、立体化深度影响、渗透、混合、重塑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滋生提供了新的土壤,给传统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压力空前繁重。未来一段时期,网络犯罪刑事规范的技术化是必然趋势。网络犯罪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增设罪名,还是完善现有罪刑规范,都必须考虑技术的要素,确保相应规范满足实践所需。本文笔者将从网络犯罪行为整体治理策略的角度出发,通过回顾网络环境的变迁和网络犯罪治理的现状,总结传统网络犯罪治理方式的不足,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思考如何把法律规范与技术规则相融合,扭转“人在天上飞,我在地下追”的被动局面。
二、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MPSoC的弹载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雷达信号处理机硬件平台设计 |
2.1 引言 |
2.2 Zynq Ultra Scale+MPSoC |
2.2.1 处理器系统(PS) |
2.2.2 可编程逻辑(PL) |
2.2.3 PS端和PL端互联 |
2.3 硬件平台架构对比 |
2.3.1 主流平台架构 |
2.3.2 新架构优势 |
2.4 信号处理机硬件平台设计 |
2.4.1 硬件平台简介 |
2.4.2 电源模块设计 |
2.4.3 时钟模块设计 |
2.4.4 ADC模块设计 |
2.4.5 存储器及外围接口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PSoC的弹载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2.1 工作模式及流程 |
3.2.2 系统任务划分 |
3.2.3 系统组成 |
3.3 MPSoC总体设计 |
3.3.1 开发环境 |
3.3.2 MPSoC设计原则 |
3.3.3 MPSoC构建与开发 |
3.3.4 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
3.3.5 启动引导 |
3.4 通信接口设计 |
3.4.1 DMA通信 |
3.4.2 中断系统 |
3.4.3 JESD204B接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YNQ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 |
4.1 引言 |
4.2 数字下变频 |
4.2.1 数字下变频算法原理 |
4.2.2 基于ZYNQ的数字下变频算法实现 |
4.3 脉冲压缩 |
4.3.1 脉冲压缩算法原理 |
4.3.2 基于ZYNQ的脉冲压缩算法实现 |
4.4 脉冲积累与合成 |
4.4.1 脉冲积累与合成算法原理 |
4.4.2 基于ZYNQ的脉冲积累与合成算法实现 |
4.5 一维距离成像 |
4.5.1 一维距离成像算法原理 |
4.5.2 基于ZYNQ的一维距离成像算法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处理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硬件平台研制成果 |
5.3 系统测试验证方案 |
5.4 信号处理算法验证 |
5.4.1 数字下变频算法验证 |
5.4.2 脉冲压缩算法验证 |
5.4.3 脉冲积累与合成算法验证 |
5.4.4 一维距离成像算法验证 |
5.5 硬件平台整机测试 |
5.5.1 上位机软件 |
5.5.2 雷达回波模拟器 |
5.5.3 回波仿真参数设计 |
5.5.4 目标检测结果 |
5.6 MPSoC性能分析 |
5.6.1 资源占用 |
5.6.2 功耗分析 |
5.6.3 实时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侦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邪教及邪教组织犯罪概述 |
第一节 邪教概述 |
一、邪教的界定 |
二、邪教的概念 |
三、邪教的渊源 |
第二节 邪教组织犯罪概述 |
一、邪教组织犯罪的定义 |
二、邪教组织犯罪的特点 |
三、邪教组织犯罪的危害 |
第二章 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渗透的过程 |
一、排斥期 |
二、发展期 |
三、高峰期 |
第二节 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渗透的特点 |
一、渗透方式多样 |
二、渗透内容开放 |
三、渗透效果明显 |
四、渗透主体隐蔽 |
第三节 邪教犯罪利用互联网渗透的原因 |
一、社交平台发展迅速 |
二、邪教成员内心需求 |
三、支付技术日渐成熟 |
四、移动设备逐步普及 |
第三章 “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的侦查难点及侦查对策 |
第一节 “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的侦查难点 |
一、发现线索难 |
二、调查取证难 |
三、源头追踪难 |
第二节 “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的侦查对策 |
一、培养网络犯罪侦查意识 |
二、将网络与技术侦查结合 |
三、将网络与秘密侦查结合 |
第四章 “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的防范措施 |
第一节 国外防范邪教犯罪经验之借鉴 |
一、互联网层面的立法完善 |
二、设立专门机构打击邪教 |
三、通过互联网宣传抵御邪教 |
第二节 我国防治邪教犯罪进路之分析 |
一、健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
二、建立反邪教网络系统 |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
四、增强基层组织的抵御能力 |
五、加强国际网络交流与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孙琮《左传》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孙琮生平及着述 |
第一节 孙琮其人 |
(一) 祖籍之说 |
(二) 生卒年之问 |
第二节 孙琮的主要着述 |
第二章 孙琮《左传》评点的成书背景 |
第一节 文化背景与《左传》评点成书 |
(一) “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 |
(二) 同期《左传》评点倾向 |
第二节 编纂目的与《左传》评点成书 |
(一) 对正宗的回归 |
(二) 对立言的追求 |
第三节 选评观念与《左传》评点成书 |
(一) “情”与“理”的结合 |
(二) 以古文为时文 |
第三章 孙琮《左传》评点的编纂流传及异同情况 |
第一节 孙琮《左传》评点的编选体例及版本流传 |
(一) 《山晓阁左传选》的编选体例及版本流传 |
(二) 《山晓阁选古文全集》的编选体例及版本流传 |
第二节 《山晓阁左传选》与《山晓阁选古文全集》的异同之处 |
第四章 孙琮《左传》文法评点 |
第一节 旁批之细致解读 |
(一) 字法 |
(二) 句法 |
(三) 章法 |
第二节 尾批之抽象提炼 |
(一) 语言特点 |
(二) 行文文法 |
第五章 孙琮《左传》内容评点 |
第一节 对《春秋》与《左传》关系的探讨 |
第二节 对《左传》事义的评点 |
(一) “德”的内在化表现——“敬” |
(二) “德”的外在化表现——“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大数据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的背景 |
(一) 大数据时代的四个特点 |
1.数据量极大 |
2.数据类型极其繁多 |
3.数据的价值较低 |
4.大数据处理的速度极快、时效极高 |
(二) 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公众人物隐私权被侵犯的实际情况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一、大数据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理论 |
(一)大数据时代基本理论 |
1.大数据和大数据时代的定义 |
2.大数据时代的起源 |
3.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
(二)公众人物隐私权基本理论 |
1.公众人物 |
2.隐私权 |
3.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重要特征 |
(三) 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1.大数据时代以前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状况 |
2.大数据时代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状况 |
二、大数据时代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特别限制 |
(一)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让步于社会公共利益 |
(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强度受到区别对待 |
(三)公众人物在特定场合或征得同意后的隐私权保护豁免 |
三、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学说及公众人物隐私侵权的种类 |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学说 |
1.限制接近说 |
2.控制说 |
3.限制接近+控制说 |
(二)大数据时代侵害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种类分析 |
1.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的恶意收集 |
2.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的不合理利用 |
四、欧盟、美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 |
(一)欧盟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模式---立法保护模式 |
1.立法保护模式的法律基础 |
2.立法保护模式的实际运用 |
(二)美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模式---行业自律模式 |
1.行业自律模式的法律基础 |
2.行业自律模式的实际运用 |
(三)欧盟立法保护模式、美国行业自律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五、大数据时代我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不足及完善 |
(一)我国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保护不足 |
1.立法保护的不足 |
2.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执法成效较低 |
3.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中司法实践的难处 |
(二)我国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保护不足的完善 |
1.完善立法 |
2.完善行业自律 |
3.提高公众人物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一类SVM的网络不良信息过滤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协议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2 网络协议基础 |
2.3 TCP/IP 协议的作用和分析 |
2.3.1 IP 协议在数据恢复中的作用 |
2.3.2 UDP 协议在数据恢复中的作用 |
2.3.3 TCP 协议在数据恢复中的作用 |
2.3.4 小结 |
2.4 应用层内容复原理论基础 |
2.4.1 处理数据包分片 |
2.4.2 处理数据包乱序与重传 |
2.4.3 编码和解码 |
2.5 技术局限 |
2.5.1 网络传输加密 |
2.5.2 Tunnel |
2.5.3 NAT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内容识别与抓取 |
3.1 常见网络协议识别与抓取 |
3.1.1 HTTP 协议抓取 |
3.1.2 FTP 协议抓取 |
3.1.3 SMTP 协议抓取 |
3.1.4 POP3 协议抓取 |
3.2 私有网络协议分析与抓取 |
3.2.1 FETION 协议抓取 |
3.2.2 MSN 协议抓取 |
3.2.3 QQ 协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的一类 SVM 算法 |
4.1 SVM 介绍 |
4.2 算法改进思路 |
4.3 算法改进 |
4.3.1 基于文档频率 |
4.3.2 基于信息增益 |
4.3.3 开方拟合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架构 |
5.2 系统具体实现 |
5.2.1 网络数据流的捕获 |
5.2.2 协议识别以及应用层数据 |
5.2.3 过滤算法 |
5.3 系统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及分析 |
6.1 特征词选取的比较 |
6.2 不同特征简约算法效果的比较 |
6.2.1 随机选择特征词算法分析 |
6.2.2 DF 算法数据分析 |
6.2.3 IG 算法数据分析 |
6.2.4 CHI 算法数据分析 |
6.3 不良信息过滤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与项目 |
(10)虚拟网络实体化背景下网络犯罪行为的治理研究 ——融技术规则于法律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网络环境下网络犯罪的治理概述 |
第一节 新网络环境下的网络犯罪 |
一、网络犯罪的立体化变迁 |
二、新网络环境下网络犯罪的侵害特点 |
第二节 网络犯罪治理的传统途径 |
一、网络犯罪的技术规制 |
二、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制 |
第三节 网络犯罪治理传统途径的矛盾统一 |
一、技术反制:用技术发展制约负面影响 |
二、法律防控:为技术构建规则 |
第二章 网络犯罪传统治理途径的不足 |
第一节 网络犯罪发展带来现实挑战 |
一、犯罪非接触性冲击治理原有认知评判 |
二、犯罪产业化发展冲击条块化应对惩治机制 |
三、犯罪业态复杂化冲击薄弱的传统治理体系 |
第二节 法律规范与反制手段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 |
一、天然滞后的法律规范与鼓励创新的政策不相适应 |
二、侦查打击手段应用跟不上犯罪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
第三节 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欠缺 |
一、疲于应对打击惩治缺乏整体思维 |
二、多头治理与监管职能分散形成的相互推诿 |
三、社会焦虑心态与道德退步的负面作用 |
第三章 融技术规则于法律的网络犯罪治理探索 |
第一节 紧跟技术发展健全现代法治体系 |
一、构建一体融合的法律体系 |
二、探索代码化的法律规制方式 |
三、推动执法与司法过程智能化发展 |
第二节 坚持法律准绳规范技术发展应用 |
一、预留空间保障技术发展 |
二、科学引导规范技术反制 |
三、多维研究防控法外风险 |
第三节 加大社会综治策应网络犯罪治理 |
一、严格网络实名 |
二、鼓励检举揭发 |
三、建立道德公约 |
四、加大信用惩罚 |
五、做实一体联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iPoint3D曲面检测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综述[J]. 李文龙,李中伟,毛金城. 机械工程学报, 2020(07)
- [2]基于MPSoC的弹载雷达信号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开发[D]. 宋凤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侦防对策研究[D]. 郭旭英.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4]孙琮《左传》评点研究[D]. 金嫣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大数据时代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李政毅. 云南大学, 2018(01)
- [6]贵人[J]. 叶炜. 雨花, 2016(24)
- [7]基于一类SVM的网络不良信息过滤算法研究[D]. 丁霄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8]网络隐私的安全防护策略研究[J]. 孟晓明.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04)
- [9]文件隐身加密大法——InsidePicture[J]. 周军,孙振亚. 家庭电子, 2002(01)
- [10]虚拟网络实体化背景下网络犯罪行为的治理研究 ——融技术规则于法律的探索[D]. 丁文浩. 东南大学, 2018(01)